童音(第四辑)
童音(第四辑)
一个人的童年,就是一个人的心灵;看一个人心灵,就去看一个人的童年。餐桌是家人欢聚的场合,餐桌是自己成长的场合,餐桌是文明礼仪的场合,餐桌上有美味,有关爱,有感动,有温暖,餐桌外有灯火,有忙碌,有辛苦,有等待,除夕这一天,围绕餐桌,全国都有着不同的故事。你也有,请讲给我们。这是在写作之前,我写给孩子们的话,我期待着孩子们能写出表现自己的成长的经典文字,事实上,我的期待没有落空。下面就是孩子们的心声,纵然尚有提升的空间,但毕竟有了真情,有了真美,有了对艺术的创造与欣赏。
餐桌上的除夕(其一)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寒假是一年中最喜欢的假期,无论是喜乐,是悲伤,是愤怒,是感动,都有不同的收获。今年,收获最大的就在春节前的除夕。
读了一下午书,又冷又饿的我坐在椅子上,看到菜肴就拿起筷子吃了几口,当时爸妈和姐姐都在沙发上,有的在看电视,有的在看手机,唯独奶奶还在卧室睡觉。爸爸让我去叫奶奶,于是我放下筷子,去里屋轻轻的把奶奶叫醒,一步一步挽着她走出来,最后扶到椅子上坐下。这时,全家人才开始上桌。
和往常一样,我坐在奶奶旁边只顾着吃,想着吃完了看会电视,可是吃着吃着奶奶拍我一下,说让我起来,奶奶年龄大了,有些糊涂,腿脚不方便,眼睛也不怎么好了,常常不记得我是谁。这样我就没管,继续吃自己的,奶奶失望又委屈的把头扭向了我,抱怨道我爷爷去哪里吃了。瞬间,我猛一抬头,我爷爷已经去世多年了。可奶奶常在我叫她时说小声点,别吵到爷爷睡觉。
这时爸爸让我去盛汤,回来后我无奈的坐在另一把椅子上。我吃饱了,抬头一看,这时外面的炮响了,它们呼唤着争先恐后的往上窜,最后闪亮的绽放成满天星。回过头,我的目光扫到了奶奶,这时,我的心被重重地打击了。我看见奶奶满头银发,满脸皱纹,那岁月冰霜般的刀刃留下的痕迹无情的带走了一个人的心。
我感慨:“岁月匆匆流去,我却未有挽回的机遇,又一次年底,明天,新的一年,又要来临,再不去珍惜,难道要到奶奶那个年纪才懂得珍惜,再去想念自己的亲人吗?奶奶正在老去,时间还有多少呢?”
奶奶吃完了,我又把奶奶扶到里屋,关上灯,轻轻地走出去了,不打搅她和爷爷的休息。
“咚,咚,咚。”新年的钟声响了。
抓紧吧,我若不比时间还快,怎能真正有所收获。人生匆匆,我希望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会按时长大,做的更好,成为时间与岁月的掌控者。
注:本文作者系衡水中学实验学校十九班平晁全同学。
【江一点评】
晁全的这篇文章很感人,因为它很真实,但又没有情绪的大肆宣扬,而是静静的、默默的展示给我们一位少年的精神世界。或许,我们会认为除夕怎么会是这样简单,应该有更多的事情可谈,但对于作者来讲,这才是除夕给他留下的最美、最真、最善的印象。这是生活的真实,同时又是艺术的智慧,因为,在这里生活和艺术实现了完美的交流与互动。可以说,这篇文章,本质上是掌握了艺术法则的,那么,什么是艺术法则的,那就是审美。作者顺从自己的内心感觉,一任情感流入涓涓的文字之中,没有无端的干预,只有真情的自然流淌。最终却有了这篇文质兼美的文字,因此很值得推荐。当然,文中也不免有些问题,比如意境的创设、情节的曲折、文字的推敲,今后可以在学习中进一步完善。
餐桌上的除夕(其二)
大年三十,欢庆时刻。那一天早晨起床,我很放松,我打算让这一天过得最快乐,这一天,我和爸妈回到了老家。
我看到了老家的猫,它大约是一七年八月跑来的,名字叫花,它最小。原本老家还有一只只有吃饭时才会喵喵的跑来的猫,它的名字叫模子。最开始有个大模子,小模子很小,现在小模子大了,又来个花,接着上个月又来了一只小猫,之后大模子就不来了,直到现在过年了它也没来过。奶奶一边做饭一边给我说着猫的故事。
中午我们吃了熬菜。下午去上坟之后,晚上来的很快,回到家后,我们已经可以开始吃饭了。晚上自然是吃饺子。屋里餐桌上摆满了清香诱人的菜肴和饺子。可是,在安静温馨的老家,我不喜欢餐桌,也不喜欢端碗,而是喜欢夹着饺子去院子里吃,看看有没有大模子来,而且还能更清楚的听到别人家的鞭炮声。大人们说我看起来很神经,但是我没有任何别的原因可与他们说,我就偏偏觉得这样才有意思,在院子里一边溜达一边吃,还模仿者我表弟的走法,拿筷子的手臂不动,另一只手臂有规律的挥动,一蹦一跳的走。
但是,这样我吃了四个饺子就回屋规规矩矩的坐下来了,因为大人们怕我着凉。我们在餐桌上配着菜肴吃饺子,饺子真好吃,饺子太好吃了。一家人热热闹闹的吃饺子,我最喜欢这么静静的看,没有什么原因可说,我就觉得异常开心,我也不知道我心里面怎么就那么欢喜呢?
我又想了想,也没有想通。
我又低下头,继续吃饺子,心里还是那么一种开心的兴奋。
爸爸说,我还没有长大。
我心里容易满足,围着餐桌的是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和我。
我有些明白了。
原来我是那么爱他们。
注:本文作者系衡水中学实验学校十九班聂天祺同学。
【江一点评】
之前我就说过,天祺是一个很有艺术天分的孩子,尤其是在文字推敲方面,他或是深具天分,或是十分勤奋。总之,他的文章在用词方面,虽然浅近,却具有直达心灵的力度和深度。比如文中的最后一部分“爸爸说,我还没有长大。我心里容易满足,围着餐桌的是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和我。我有些明白了。原来我是那么爱他们。”读来,沉思,真的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动,父子之间的这种微妙关系,展示的十分巧妙。再如文中说了两次“我没有什么原因可说”,也深深的撩拨着人的内心,因为这是一个孩子在用自己的话语来展示自己对世界的看法,再如“我又想了想,也没有想通”,孩子的精神世界是不容忽视的。此外,文中第二段借奶奶之口对猫家族的介绍看似闲笔,其实是具有深意的,一是人与动物的对比,二在情节和结构上也有着令人佩服的运思。因此,这篇文章很值得推荐。
餐桌上的除夕(其三)
绚丽的烟花一朵朵绽放,新年的钟声一下下敲响,眨眼间,除夕又到。
吃年夜饭的大桌子摆在餐厅正中,上边,摆着各式各样的菜肴和五花八门的小吃,像瓜子、花生、松子、腰果之类的。一样装一小碟,谁想吃就自己拿。不过像奶糖、桂花糕、巧克力等小孩子爱吃的甜食,反而放的少些,可能是大人们不想让小孩子吃坏牙。
那些稍大了些的听大人话的孩子就不吃了,而那几个小一点的,往往管不住自己,趁大人忙活的时候,不仅往嘴里塞,还往衣服里藏,简直无视我这个姐姐。不过,他们也真的可爱极了。
等到开饭时,奶奶就端着一盘又一盘的饺子让我们吃,生怕我们不够吃,奶奶虽然已经六旬有余,年近古稀,可包饺子仍然又好又快,连妈妈也比比上她。白底红花的瓷盘上放着的饺子在灯光的辉映下散发出玉一样的光泽,那是奶奶包的,至于那几个皮厚馅少还破了肚的······我当然不会承认是我包的,那就“嫁祸”给还在塞塘中的我弟吧,哈哈。
碟里有盖着底的、泛着黄波的醋,醋上飘着朵朵香油花。老人们常在饺子里放花生米,说是谁吃到了谁就有福气。哥哥和我玩了命地吃,他说比谁吃的多,其实我知道他的小心思。我正考虑是否要告诉那正在与韭菜馅的饺子较劲的哥哥,只有肉馅的饺子里才有花生。
当然,他在十分钟后才发现这个问题,只可惜,为时已晚,他妹妹我已经真正“吃饱”出去看烟花去了。
窗外烟花开,屋内笑意浓。
注:本文作者系衡水中学实验学校十九班张梓暄同学。
【江一点评】
梓暄的这篇文章与晁全、天祺的文章不同,前两篇属于长镜头式的文章,一个镜头反映一个人物,里面饱含深情或哲思,而梓暄的这篇文章,相当于是全景式的描写,写的是一个大的场景,她没有一个统一而深刻的主题,主要就是表现除夕的欢乐和喜庆。但这种写法并不是不可,梓暄的这篇就是一篇相对成功的案例。其一,一直保持着语言的优美,当然也体现着对生活细致的观察,比如“碟里有盖着底的、泛着黄波的醋,醋上飘着朵朵香油花。”其二,文章有着总体的性格,即幽默,这是一种宏观的情境,而且写出了作者的小小计谋,这是非常值得学习的。因此,此篇也值得推荐。不过,建议作者在做场面描写的同时也做好单个场景的刻画,以彰显更为深刻的主旨。
餐桌上的除夕(其四)
没有了街上的喧嚣,也没有了外面的鞭炮声,这个除夕夜我感到十分寂静。推开爷爷家的门,宛如走进了另一个世界,引人入目的餐桌上充满了喜庆。
有菜有肉有鱼的喜庆,有家庭欢聚一堂的喜庆。这个除夕夜仿佛缩小了,缩小在这个餐桌上。家人们脸上充满了笑容,灯光从屋顶上打下,为欢乐装潢了色彩。
长辈们纷纷吧红包放在我手里,我和热情簇拥在一起,不好意思收下,又不想退还。只得说“长大了不需要”“不要了”几句简短的推脱话语,但在说时,内心的滋味总是复杂的。
一家人都在开心着,小弟坐在凳子上“舞狮子”,我望着那色香俱全的菜肴不停的咂嘴,长辈们不是闲谈就是吃花生,那响声,更为餐桌上的除夕增添了几分欢乐气息。可是,我关心的是赶紧开吃吧。
因为我最喜欢的还是吃呀。等到年近百岁的曾祖父也融入到欢乐之中,就真的开吃了。欢乐是会传递的,十几口人的大家庭,每个人都欢乐着。我夹起一个饺子放在嘴里细细品着,感觉到那浓浓的年味和添岁的喜悦传遍我全身,我想,这是一种淡淡却深刻的成就感。
爸爸却一直不停的给老人们夹菜,一会儿一个饺子,一会儿一块鱼肉,我长大了,也知道了孝,可小弟的“脑子”就没有那么好使了,他站起来大声说:“怎么都不理我了。”长辈们都笑了,没有人阻止他,他更加眉飞色舞了。
除夕,在餐桌上走来,又在餐桌上走去。大家笑着,说着,迎来了那崭新的钟声,一晚的欢笑,即将眠去。
注:本文作者系衡水中学实验学校十九班白皓天同学。
【江一点评】
皓天的这篇文章与梓暄的文章属于一个类型,就是侧重写一个场面,因此,他所表现的也是新春的欢乐与祝福,语言也体现出流畅、喜庆的特点。因此,也是很值得推荐的。但相对于梓暄的场面描写,浩天的这篇略微显得单薄和松散一些,应该将文章中的小场景通过一个事件连接起来,而且连接的自然而然,这才是最好的才思,或者说艺术。比如在曾祖父和小弟这里,我想还有充实的空间。
【作者简介】
江一,青年作家,诗人,中文课程设计师,原名金江昆,号榷山,1988年生,2012年7月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育硕士,师从著名儿童文学研究专家侯颖教授,现为衡水市作协委员,河北衡水中学语文教师,《衡中诗韵》编委,著有长篇小说《渡缘》《一江琴声》《湖畔弦歌》、诗集《桃花坞雨》《榷山问樵》、美学著作《美的唤醒》、哲学著作《生活世界与艺术境域》、学术著作《情境之门》《一个诸境斋的故事》《洒落的从前》《唐宋诗发展史简话》等,指导中学生创作诗文集《繁荇集》《化境风》等。发表的论文有《叙事类写作限制初探》《传统文化传承问题探究与解决》等。曾独立开发课程《汉字硬笔书法入门与提高》《美的唤醒》《中西思想小史与文学写作》《知“古”与知“己”》,并教授北大先修课《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主持和参与的科研课题《青少年心理问题与对策探究》《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传承》《责任教育》和《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和青少年职业规划》等。曾长期负责全国创新作文大赛的指导工作,并担任第十二届全国中小学生创新作文大赛河北省决赛评审委员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