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建设的社会与时代呼唤
语文建设的社会与时代呼唤
文/江一
任何存在都要看社会与时代的脸色行事,语文也不例外,语文教育史就是社会和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史。语文在这个时代中的处境,与西方哲学在二战前后的处境很相似,即要寻找自己存在的方向和价值。
语文建设是社会与时代的呼唤,其实,还有很多存在在呼唤,比如生命的呼唤、精神的呼唤、未来的呼唤,这里的未来就是指我们的孩子。不是完全,但肯定存在,我们的语文教育是滞后于孩子们的生命与精神成长的,表现为孩子的想法与行为似乎不可解。这也是语文需要建设的根本,时代发展很快,包括语文在内的任何存在都不敢说它不需要建设、不需要进步,就像社会人一样,没有哪一个人能够说他不需要学习。
但是,语文建设的社会与时代呼唤,这个命题,很可能是个假命题。因为社会与时代可能并没有呼唤语文建设,最多,它们会以社会现象和时代变迁的方式暗示语文需要建设了。而真正应该呼唤是语文本身,就像当初的西方现代哲学,在时代变革下,敏锐的它在呼唤自己的转变和建设,它要在人们面前证明自己存在的合理性,并理清自己和科学的关系。要不然,哲学就不能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或者说学科。与之相同,语文也应该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但是,实际上这也是一个假命题,因为按理说其实语文的价值无需证明,它的价值毋庸置疑。但是,从实际出发,其实还是需要证明的。
那为什么说语文建设是社会与时代的呼唤,尤其是社会的呼唤。从两个角度说,一是语文学科亟待参与到社会、时代中去,这是客观形势;二是语文教师需要参与到社会、时代中去,这是主观意愿。无论出于怎样的主观意愿,语文教师都希望参与到社会、时代中,这样一来,下可以养家糊口、光耀门楣,上可以传道授业、精忠报国。其实,这已经点透了语文学科建设的方向、方法,与社会结合、与时代结合,真正做到经世致用。无论是在哪个领域,语文和语文教师都可以以智囊的形式存在,在于它们掌握了大量的典籍、历史、思想、方法,乃至道德品质等。最基本地说,语文学科参与社会、时代的方式就是表达,在社会上、时代中发声。假如,语文人只是、只能服务于习题、考试,脑中没有典籍、历史、思想、方法、道德品质等,手中也没有诗词歌赋、政论时评等,那么,还怎么能够经世致用,还怎么证明自身的存在,至少是高级存在。
关于此,之前我写过几篇文章来论述,即《写作与文化》《创作可以育人》《语文已成年》《语文革命》等,所以不过多阐释。简要来说,我认为语文应该是有一种情怀,是一个社会的精神港湾和智慧锦囊。对于语文人而言,能与不能是另一回事,但积极、主动、阳光、开明的态度是至关重要的。假如我们参与社会、时代的目的是不纯洁的,那么我们的行为也是缺乏至刚至强之力量的。假如我们的目的是纯洁的、高尚的、奉献的,那么我们的行为自然会光明正大。而且,我们的学识修养也会随之日益剧增。那么这种情怀应该就是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呈现、研究与解决。不要一提到社会问题,就想到很沉重、很负面、很恶略的事件,比如贫困、案件等,其实,在我们的教育范围之内,也有很多有意义且我们可以研究、解决的问题,比如青少年的写作问题、学法问题、成长困惑等,这些问题解决了,也等于为社会、时代做了很大的贡献。但这些问题需要真研究、真解决,不能仅仅是为了课题结题。
曾经一个朋友感慨,以前人们有了困惑会到学校找教师请教,可现在很少了,这反映出社会、时代的变化,其实教师也变了,这值得深思。近日有同事问我下一年跟着谁,我明白这个语境,但我无意中想了一下,又无意中说了一句,谁也不跟,跟我自己。事后,我觉得有道理,教师应该有跟随自己的勇气,实际上很少有教师敢于跟着自己、可以跟着自己。其实,跟着自己的内涵应该是跟着诚心、跟着学习、跟着书籍。
【江一简介】
江一,青年作家,诗人,编剧,中文课程设计师,原名金江昆,号榷山,1988年生,2012年7月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育硕士,师从实力派作家、诗人、著名文艺评论家胡业昌先生,著名儿童文学研究专家侯颖教授,现为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衡水市作家协会会员、签约作家,河北衡水中学语文教师,衡中诗词协会理事,著有长篇小说《渡缘》《一江琴声》《湖畔弦歌》、诗集《桃花坞雨》《榷山问樵》、美学著作《美的唤醒》、哲学著作《生活世界与艺术境域》、学术著作《情境之门》《一个诸境斋的故事》《洒落的从前》《唐宋诗发展史简话》等,指导中学生创作诗文集《繁荇集》《化境风》《童音》等。发表的论文有《叙事类写作限制初探》《传统文化传承问题探究与解决》等。曾独立开发课程《汉字硬笔书法入门与提高》《美的唤醒》《中西思想小史与文学写作》《知“古”与知“己”》,并教授北大先修课《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主持和参与的科研课题《青少年心理问题与对策探究》《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传承》《责任教育》和《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和青少年职业规划》,荣获教育部关工委和重庆课堂内外杂志社联合举办的第二届“好老师”主题征文特等奖,写作教育事迹被国家级教育人物杂志《中国好老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