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凼村:“蜀道难”变身“致富路”
□本报记者 蒋文璇 通讯员 何顺
如玉带般环绕山腰的水泥公路,如翠带般萦绕村庄的葱茏翠竹,如白纱般漂浮山间的朦胧云雾……山清水秀、群峰起伏的祁阳县肖家镇龙凼村空气清新,环境优美,像极了陶渊明笔下的桃源世界。
龙凼村位于祁阳最南端,是一个瑶族聚居地,地处大江林场,与金洞管理区和双牌县、宁远县相邻。全村林地面积38000亩,人均耕地面积仅0.37亩,全村辖7个村民小组,共有常住人口162户583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62户158人,系省级深度贫困村。
近年来,该村以群众为主体,以脱贫为目标,确立了“抓紧交通这个关键,突出脱贫这根底线,扭住旅游这个龙头”的发展思路,充分挖掘龙凼生态旅游资源,超前策划,科学规划,打好组合拳,播好连续剧,以旅游推动乡村振兴,稳定脱贫,促进小康,让这个深度贫困村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特色乡村振兴路。
抓基础,强产业
4月10日,伴随着徐徐山风,记者一行来到龙凼村,青瓦白墙的民居,蜿蜒而上的水泥路,扛着工具山间挖笋的村民,各家门前都打扫得干干净净,无论村里,还是山间,处处透着春天的气息,整个村子显得欣欣向荣。
过去,龙凼村路不通、水不便,在连绵不断的大山“包裹”中,村民们住着简陋的小木屋,过着无论是通信还是交通都十分有限的“封闭”生活。如果村民需要外出,必须翻山越岭,爬过一座又一座横亘的高山,贫困根深蒂固。
这些年,随着脱贫攻坚的推进,水电路讯基础建设齐上阵,村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目前,通村公路已完成拓宽改造,龙凼至祁阳公交顺利首发;宽带网络已经通到村委会,为电商扶贫打下坚实基础;自来水管道主管已经铺设完毕,村民告别“饮水难”时代;农网改造已经完成了主干线路架设,入户线路改造已提上日程。
基础设施建起来了,交通便利了,龙凼村产业开始发力,方竹笋、茶叶、猕猴桃等主导产业大面积种植,让村民的生活也日渐红火。
方竹笋主要生长在高山地区,形呈四方,有棱有角,是吸大自然之灵气生长而成的稀有之物,为笋中之王。龙凼村位于高山深处,其独特的自然环境孕育出这种珍稀“笋王”。村里一直有种植方竹笋的传统,但都是小片种植。在驻村扶贫队和村支两委的鼓励下村里决定发展方竹笋产业,开始大规模种植。
“扶贫队进村了,道路硬化了,这是以前想都想不到的事。现在村里大力发展产业,我不仅种了好几十亩的茶叶和方竹笋,还养了50多只鸡,年收入十分可观。”村民唐继龙乐呵呵地谈起了他现在的生活。
“我们龙凼村近年来在不断大力发展集体经济,60千瓦光伏发电站于2018年6月份并网发电,年收益可达2万元以上。还积极参与‘国家生态公益林’建设,2018年生态公益林经济补偿到户资金43.1万元,村集体收益8万余元。”祁阳县肖家镇龙凼村驻村扶贫队长李晓光对记者说,“为了帮困贫户解决实际困难,村里成立了‘龙之源’原生态种养专业合作社和鼎峰种养专业合作社,确定了合作及入股分红方式,根据群众个人意愿,确定了3000亩茶叶、方竹笋种植场地,到今年2月份,已经种植茶叶1500余亩。”
“我以前是在外面做木材生意的,2017年回来加入龙之源合作社,带动村里老百姓们一起脱贫致富。”52岁的邓卿明告诉记者,“龙凼村的竹笋资源丰富,一年有20万斤的产量。我们合作社就以加工竹笋为主,每天都会到各家各户去收购新鲜湿笋,进行加工后再往外销,每年有20万的纯收入。在我们合作社工作的20名贫困户,每年至少能增收三至四千元。”
抓特色,助发展
去年,龙凼村加大了“三种三养”“生态旅游”等特色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力度,以产业化扶贫项目带动贫困户脱贫,推进整村脱贫。
“产业发展起来,旅游也要相得益彰。我们龙凼村的绿水青山就是我们最大的资源,我们要利用这个特色资源,吸引更多的游客来我们龙凼村旅游,进一步带动产业发展,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村支书刘福元向记者介绍道,地处阳明山系的龙凼村是大江水系源头,森林覆盖率达95%,境内山林有几千亩古树群落,有落差100多米的瀑布2处,因七个较大的深潭形似酿酒海缸而称的七坛海。村里山青水秀,流泉飞瀑,空气清新,山川奇异,生态旅游资源丰富。
龙凼村在充分保护原生态自然环境的情况下,从加强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和扩大知名度等方面着力。加强旅游广场建设,聘请专业公司进行地形勘测,绘制了效果图,去年10月下旬正式动工建设,目前已经基本完成一级广场填土,今年上半年进行全面硬化。完善景区公用设施,新建了旅游公厕,维修了景区道路。动员村民发展“农家乐”,满足自驾游游客食宿的基本需求,增加村民经济收入。
“我们从冷水滩到祁阳龙凼瀑布,开了3个多小时的车,绕了20多公里的山路,很辛苦也很刺激。但这一切在呼吸到富氧清新的空气后,看到如飞链似倾泻而下的瀑布后,抚摸盘绕的古木后,这工作的压力、浮躁的情绪瞬间烟消云散,果然不虚之行。”在前往龙凼瀑布的途中,记者碰到了家住冷水滩的李先生,正带着他的家人慕名而来游玩。
“作为因瀑出名的龙凼,在今后的发展中,我们要盯紧目标、紧抓特色,打造旅游品牌,发展支柱产业,打造适合于龙凼发展的旅游产业,确保贫困发生率降低至2%以下,确保精准退出、稳定脱贫,把美丽乡村建设推向深入。”刘福元自信地说道。
·记者手记
脚下有泥心中有民
苦干实干用心扶贫
在龙凼村采访,让记者感受最深的是驻村队长李晓光不忘初心,求真务实,善于思考,一心为民的情操。
村里的主要道路修通了,那下一步就是该盘算如何让老百姓脱贫致富了。为找到适合龙凼村脱贫致富的“药方”,作为北方人的李晓光,将敢于吃苦,扎实肯干,每天不辞辛苦走村入户,访贫问苦,从细微处关心群众,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用实际行动赢得了大家的信任。最后,在大家的共同商议下决定,当前以三种三养三加工为脱贫攻坚规划的同时(三种就是种猕猴桃、种茶叶、种方竹笋,三养就是养土猪、养土鸡、养黑山羊,三加工就是将村里特色的东西把它加工出去),大力发展当地的旅游产业,让村民发挥本地自然资源优势,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
要让村寨更富裕、村民更幸福,这需要我们脱贫攻坚的战场上,涌现出更多像李晓光这样的扶贫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