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流仙宗(十一)|只為天下憂 不為一己愁
杜甫胸襟远大,他不止于一己之乐,一家之安。他的悲悯如此深沉,就像是精神上的支柱,承担起命运降下的所有苦难,既不佯狂避世,也不遁入空门。杜甫一生“忧在天下,而不为一己失得也”。千百年来,杜甫流露的仁义,沉雄壮阔的胸怀依然能砥砺人心。……
. . . .
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名流仙宗(十一)
詩聖杜甫的仁愛之心
文/皇甫容
编辑&推荐/散人
大唐时期,佛家信仰非常兴盛,很多人心中都有着悲悯的情怀。“菩萨兴行,救济为先;诸佛出世,大悲为本。”如果以这句话作为唐朝世风的写照,一点也不为过。在当时的大唐,无论儒林文苑,还是佛门丛林,谈机参禅、赋偈吟颂成为高雅的生活方式。
杜甫从小寄养在笃信佛门的姑母家,成年后又处于佛法兴隆的时代。他常和佛门中人交游,登临佛院、驻足禅境、彻夜听讲佛经,置身空门,仿佛身心得到净化一般。
杜甫禀性高洁明朗,一旦闲适之时就会触发道机,心中自然流淌禅韵。因此,他的诗文透着禅境、禅意和禅趣。譬如“江莲摇白羽,天棘蔓青丝”,再如“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都是内心清净高远的写照。
王维曾说:“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人生在世会遇到很多的麻烦事,不到佛门倾诉,又怎能消除呢?
杜甫也曾有过类似的想法。尽管他身在红尘,娶妻生子,入仕为官,后来又屡遭兵乱,颠沛流离。不过,他都倾向于以勇猛的心志,冲破身上的枷锁。因此,他的出世之念带着决绝的意愿。只是,他是一位不穿袈裟的红尘行者。
奉先寺是龙门石窟中的一座石窟,寺中有卢舍那大佛像及石刻群,其雄伟壮观。杜甫曾在寺僧的导引下游览奉先寺,并在寺中留宿,写下《游龙门奉先寺》:
已从招提游,更宿招提境。
阴壑生虚籁,月林散清影。
天阙象纬逼,云卧衣裳冷。
欲觉闻晨钟,令人发深省。
夜晚,他听到山谷里响起阵阵的风声,透过树枝看到月光闪烁出清朗的光影。高耸的龙门直冲云霄,逼近天上的宫阙。在星辰的辉映下,杜甫夜宿山寺就像卧在云中一样,体会到高处不胜寒的胜景。翌日清晨,将要醒来时,听到寺院响起浑厚的钟声。那洪鸣的钟声穿透寂静的山林,深深地警醒心中的世界。此时此刻,杜甫的俗尘之念也都荡然一空,一时忘记了尘世的纷扰和喧嚣。
“漠漠世界黑,驱驱争夺繁。惟有摩尼珠,可照浊水源。”杜甫体会到,在浑浑噩噩的世间,佛家的思想就像照世的明珠,能够照亮源头的黑暗。
舍身饲凤 以换太平
在佛家的信仰文化中,佛陀为了救度众生,曾多次舍弃生命,因此,佛门广传着佛陀舍身救人、投身饲虎、割肉喂鹰的故事。历朝历代亦有不少有识之士为了挽救生灵,以勇猛的意志,在修行的路上勇往直前。
唐肃宗乾元二年,正值安史之乱时期。杜甫带领全家长途跋涉,避难蜀地。即使颠沛流离,他也没有深陷绝望。在几近濒临绝境时,他作《凤凰台》表明自己的志向:
亭亭凤凰台,北对西康州。
西伯今寂寞,凤声亦悠悠。
山峻路绝踪,石林气高浮。
安得万丈梯,为君上上头。
恐有无母雏,饥寒日啾啾。
我能剖心出,饮啄慰孤愁。
心以当竹实,炯然无外求。
血以当醴泉,岂徒比清流。
所重王者瑞,敢辞微命休。
坐看彩翮长,举意八极周。
自天衔瑞图,飞下十二楼。
图以奉至尊,凤以垂鸿猷。
再光中兴业,一洗苍生忧。
深衷正为此,群盗何淹留。
时局艰难的时刻,杜甫依然怀抱着拯济天下的大愿,为了再造大唐的中兴之世,愿意献出自己的生命,为社稷黎民换来天下太平。古时,每当凤凰降临就会呈现祥瑞,福祉人间。杜甫愿意剖心血饲凤凰,以换取凤凰降临人间,带给万民太平。
即使在垂暮之年,杜甫飘泊于湘江时,他也写下《朱凤行》:
君不见潇湘之山衡山高,山巅朱凤声嗷嗷。侧身长顾求其曹,翅垂口噤心甚劳。
下愍百鸟在罗网,黄雀最小犹难逃。愿分竹实及蝼蚁,尽使鸱枭相怒号。
诗文意境充满仁心,能将仁爱遍施鳏寡孤独,在遭到贪暴小人诋毁时,杜甫以朱凤明志,表其苦心。凤凰非竹实不吃,心志孤高,但它还是愿意将自己的食物分享给蝼蚁,共度难关。从中可以看出,他救济天下苍生的宏愿,悲天悯人的情怀都没有改变过。
明朝周臣《柴门送客图》,取材自杜甫《南邻》“相对柴门月色新”诗意。
只为天下忧 不为一己愁
人降生于世,在浩瀚的苍宇中就像是随风飘游的孤舟,难以到达幸福的彼岸。人人自问:究竟何处才是归宿?古代先贤在上下求索中,形成浓厚的忧患和悲悯,由此也成为文士的一大传统,既悲悯亲友的命运,也悲悯世人的处境。无论哪一种悲悯之心都透着强烈的责任和使命。心怀仁爱的人哪,他的眼中时时流露着忧世忧民的神情。
乾元三年(760年),杜甫在成都浣花溪边盖起一座茅屋,作为栖身之地。但是次年,茅屋被大风吹破,又遭大雨浇淋。杜甫遭逢床头漏雨、长夜难眠的窘境。在此情此景下,杜甫写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他想到天下的寒士也都在遭受这样的痛苦,为此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愿望。甚至他想到,如果能够实现庇护天下寒士的愿望,即使风雨摧毁自家草庐,自己被冻死,这一生也就足矣。这首诗将他博大的气度,尽善的胸怀,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杜甫胸襟远大,他不止于一己之乐,一家之安。他的悲悯如此深沉,就像是精神上的支柱,承担起命运降下的所有苦难,既不佯狂避世,也不遁入空门。杜甫一生“忧在天下,而不为一己失得也”。千百年来,杜甫流露的仁义,沉雄壮阔的胸怀依然能砥砺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