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可军 | 值得宁海人收藏的两本奇书
值得宁海人收藏的两本奇书
文/应可军
明代有两本著作,是两位名人用日记体编成的,而且都与我们宁海县相关。一本是江苏淮阴人徐弘祖(1586—1641),他是我国明代杰出的地理地质学家、旅行探险家、文学家。他从22岁开始,放弃仕途,寄情山水。“以尽绘天下山水名胜通志”为已任,进行了30余年的游历与野外探险考察,足迹遍及我国19个省、市、自治区,以超过常人的毅力,独步荒野僻壤,盘桓沟谷山脊,孜孜不倦地追求科学真理,并写下了60万余字的鸿篇巨著——《徐霞客游记》。另一本是外国人,他是朝鲜弘文馆副校理,第三名进士崔溥(1454—1504),是朝鲜国内家喻户晓的英雄人物,明弘治元年(1488),崔溥奉王命去济州岛扫墓,他及同船的 43人突遭暴雨,飘至浙江台州海滨登陆,他们一行在宁海逗留有8昼夜,先后在越溪、西店等地住宿,然后抵宁波、杭州而沿京杭大运河到达北京,然后过鸭绿江回国。行程8000余里,历经135天回到朝鲜,写了一部重要的著作——《漂海录》约5万余字,涉及明朝弘治初年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交通及市井风情等方面,是颇有研究的古籍。
这两本日记体裁的明代名著,因为详尽地记录了他们行踪所至,观察所得,涉及我国的地域面积之广,内容之广泛,而且行文优美,是难得的文学游记。近年来研究者越来越多,不仅在国内,而且在国际上也颇有影响。最值得宁海人骄傲的是:这两本书开篇都在宁海。《徐霞客游记》卷首写到:“癸丑之三月晦,自宁海出西门,云散日朗,人意山光,俱有喜态……”《漂海录》写到,崔溥一行坐船在朝鲜济州岛遇风后,失去控制。“惊涛畏浪,掀天鼓海,帆席尽破”,船上绝食断水,甚至以小便和雨水解渴。登陆后方知已从“牛头外洋”进入台州府宁海县三门湾内。崔溥他们遇到的第一个地方基层官员是千户许清。在宁海稍作逗留后,开始中国大陆刻骨铭心的旅行游历,回归朝鲜。形成历史的巧合,两书作者一中一外都用日记体写成了两本洋洋万言的奇书。从通篇来看,《漂海录》开篇地仍属宁海。这是值得宁海人收藏的两本奇书,更值得认真阅读、探讨和研究。下面笔者就自己的粗浅心得作些考证,以冀抛砖引玉。
(一)明季地名考
这两本书开篇均在宁海,涉及到宁海的地名有几十处。他们都有精细的地理概念,所涉及的地名,比我县现存的地方文献中所记得还要具体、精确。为了深研两书的价值,有必要将两书所提到的地名,逐一考证,以方便更多的读者,也是对宁海的一个重新了解。
西门:明代为抵御倭寇侵犯,宁海县令林大梁,于嘉靖三十一年(1552)率众,扩建县城,挖护城河,并设六门。西门称“登台门”意为登上台州府或天台山之意。徐霞客第一次出宁海西门为1613年5月19日,离筑城仅60年,规模肯定壮观。今城墙改建成环城公路,城门已废。仅存登台路、西门路廊、西门村等地名。
梁隍山:址属前童镇。旧传梁太清(547—549)末、侯景作乱,陈霸先兵起,有王子避地于此,故名梁王山,后改梁皇山,离城三十里。现有梁皇寺、梁皇溪、梁皇街等相关地名。一批热心者,致力搜寻历史典故,主要以《徐霞客游记》为背景,辟为风景区。
松门岭:今岔路镇上金村至桑洲镇黄泥塘间之山岭。民间谐音称为“送命岭”,可见其峻险。古称“台岳之东门”,现立碑于岭口。
筋竹岭:县西六十里,即今之金竹岭,在桑洲镇岭头陈西南,系宁海、天台两县界岭,山有一庵院,称“筋竹庵”。引起诸多徐学爱好者探寻、考查。
岔路口:岔路历为交通枢纽,现存明代指路碑,上刻“西至天台,南至台州”。今有同三高速公路出入口,附近即为岔路老街,历为西乡农贸物资集散地。
桑洲驿:驿指递送公文,转运官物及供来往官员暂息之所,军报所设为“站”,并称“驿站”,皆隶属兵部。桑洲位处清溪,古时中有沙洲、洲上多桑树,故称桑洲。史载桑洲驿,西六十里,洪武丁卯(1387)明将汤和添设。而徐霞客未经过此驿,而朝西南向去天封寺。
水母溪:古溪名,即白溪。位于松门岭口的河段,旧有简易木桥,人称“落魂桥”,与送命岭相对。今白溪上游为宁波市最大的水利工程,库区曾辟为天河风景区,为国家级水利工程风景区之一。
王爱山:原著误作玉爱山,俗称王爱山岗,该山横卧于宁海县西南边缘,西起望海尖,东至桑洲岭头,长达17公里。东部形似鲤鱼背,据岭头陈《陈氏宗谱》载:公元589年,南朝陈灭于隋,陈后主之子陈胤(封吴兴王)遁于赤城,西至金竹岭头,望见前有耸峙峰峦,形若眠牛,山水秀丽,林木荫翳,堪为爰居之所,遂家焉。时人因名其“王爱山”。
弥陀庵:不可考,因徐霞客万历年间过时已圯,未重建。
《漂海录》前部分提到的地名,虽古属宁海,自1940年成立三门县,因划归三门县,此不赘述,故从越溪巡检司开始考证。
越溪巡检司:巡检司,明代掌管缉捕盗贼,盘诘奸伪的官署。越溪,南宋期间,会稽县罗氏迁宁海南乡居住,村前有一溪流,流入白峤港。因他们来自越郡,为不忘祖址,故名越溪。越溪巡检司,巡检司长官可能是下枫槎人,为洪武三年(1370)巡检刘焕章奉汤和令开设,已卯(1379)裁革,永乐元年(1403)复设,正统十三年(1448)藩、臬合奏,县丞刘昌筑城,崔溥路经时为弘治元年(1488),约40年,崔溥写道:“城在山巅,军卒皆带甲列立海旁。”证明当时我国军民海防意识很强。2002年7月11日,崔溥后裔及有关专家、学者和当地村民在宁海县越溪乡越溪村举行了“崔溥漂流事迹碑”揭幕仪式,碑立在越溪巡检司遗址附近,碑文由葛振家教授撰写。
越溪铺:铺,旧指递送公文沿途转递之所,规模和职能比驿站小。大事遣使驰驿,小事文书由铺吏传送。越溪铺位在亭头山脚。铺司一名,铺兵二名。崇祯宁海县志作亭头铺。
西洋岭:今称下洋山,明初御史张纯诚墓葬于此。
许家山:县东十五里,旧传或名含怨山,有古诗云:含怨山头尖复尖,几回经望眼儿穿,故人家在山东畔,莫慰相思数十年。按崔溥行程线路而言,似乎不会从许家山过,应从红沙岭经过。
市奥铺:应作市岙,太康元年(280)始建宁海县,县治设白峤,旧传置县治时作市,位在今白峤村西,岙里村口,后人称市岙。唐永昌元年(689)县治改设广度里(即今城关镇)。市岙铺,铺司一名,铺兵四名。
白峤岭:县东五里,白峤,别名云峤,即员峤,典出《列子·汤问》,“其渤海之东……其中有五山焉:一曰岱舆,二曰员峤……龙柏之国有大人,举足不盈数步暨五山之所。一钓而连六鳌。合负趣归其国。灼其骨以数焉。于是岱舆、员峤二山流于北极……”五仙山之一员峤漂流至我县境内,故名。
状元坊:位于县治前面,宋时为丞相叶梦鼎立。我县历史未出状元,因叶功高位极,故称。崔溥来时坊尚存。明崇祯间废。据知情人说,西大街口曾有石坊一座,近期被拆,可能是其遗迹。据舒岳祥考,叶梦鼎别院就在泊水塘一带
白峤驿:治西一百六十步。旧在治东百步,名迎恩驿。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徙,易名白峤;洪武元年开设,岁久倾损,县令张宏宜重建。万历壬辰(1592)再移桑洲。辛亥(1611)革除驿官,改为白峤公馆。崔溥到时,驿尚在县治之中,即今泊水塘附近。
桐山铺:县东北二十里。宋嘉祐八年(1063),邑人应宗贵建石桥,罗适,唐仲友为之记,桐山桥因之出名。1953年在原桥基上修建钢螺旋启闭水闸,称桐山水闸,用以蓄水灌田。
梅林铺:县北三十里,古时该地多梅树,宋舒岳祥《七星塘记》称“有梅有竹”,梅林之称由此而来。梅林铺宋置。
江漩岭:泛指塔锥岭,江瑶岭一带,原系甬台孔道。
缸空铺:应为缸窑铺,县北四十里,址在西店镇缸窑街(江瑶村),明时从浮 (凫溪)铺分设。
海口铺:县北五十里,宋置。以村庄正对蜃门(即狮子口)故称海口。光绪宁海县志载:朝廷设立水师汛地并墩台塘铺,以备寇警。营地已于1958年拆毁。
西店驿:洪武二十年(1387)设,崔溥路过时尚存,嘉靖三十一年(1552)毁于倭寇。西店曾用名西垫,该地明代曾设铁场巡检司。
三大川、两大桥:据书中所述,应为浮溪、紫溪、五市溪,崔溥到时,适逢雨季,水流较急,两溪位入海口尾闾,桥一为浮溪上的延庆桥,一为五市溪的朱行桥。两桥均为当时要津。
栅墟铺:县北六十里,北界奉化县下陈村。宋建炎间(1127—1130)即立寨于此守戍,为海道之要冲,故以此名栅墟。
折开岭:为撒开岭,即栅墟岭,岭上原有关帝庙及路廊,明清以来,常于此设关卡,驻兵查缉,今圯。
两书所提及的宁海地名,大部分尚在沿用。两位作者确属大家,把当时的地名如此精确地提及,是一般文章不能比拟的,就是邑志,对一些细小的地名也略而不谈。随着时代变迁,天长地久,有些地名被湮没或代用,无法查考,失去当时的历史意义。今天有两书精确记载,为研究宁海地理沿革,是极为难得的资源,至于旅游资源容后细谈。
(二)相关人名考
从《徐霞客游记》提及宁海的部分,几乎没有具体的人名出现,这对研究徐霞客心态,难度相应大一点,但从蛛丝马迹来查寻,还是有一定的线索。
据丁文江先生编著的《徐霞客年谱》中记载:万历四十一年,癸丑(1613),是年先生入浙,从曹娥江独走宁波,访族兄仲昭,遂渡海落迦山,返趋天台、雁荡。今存游记自是年三月晦始,时先生已在宁海。按陈函辉墓志言:“南渡大士落迦山,还过此中(指天台),涉华顶万八千丈之巅,东看大、小龙湫,以及石门仙乡,是在癸丑。”要弄清徐霞客游记开篇地的缘由,看来必须了解两个人,徐仲昭和陈函辉。
徐仲昭:名遵汤,以字行。长徐霞客数岁,为徐之远族兄,万历四十六(戊午)中应天副车。好游、能诗,与徐霞客最契。仲昭的名字在年谱、传志,诗文中频频出现,徐霞客卒后,徐仲昭参与其遗著的编次校订工作。徐霞客凡三游台、宕,癸丑为第一年,于三月晦自宁海县城行,宿梁隍山,是年,徐仲昭应在宁波。崇祯五年(1632)徐霞客偕族兄仲昭再游天台、雁宕,三月十四日自宁海行,宿岔路口,十五日经天封寺,宿华顶。兄弟俩一路上无话不谈,对宁海肯定要进行交流,徐霞客首次经验肯定要对徐仲昭谈起,故在徐仲昭心目中留下宁海较好印象。《徐霞客游记》是徐仲昭参与编次校订工作,开篇的原因,还应在他身上加以研讨。
陈函辉:(1589—1646)原名炜,字木叔,号小寒山子,临海人。崇祯七年(1634)进士,二年后补靖江知县。崇祯十年(1637)“举循卓吏第一”,因遭忌被御史劾罢。函辉好诗酒,文名倾一时,陈函辉亦喜郊游,比徐霞客小4岁,与徐霞客交往最久。霞客游天台和雁荡时,即寄宿函辉家中。二人烧灯夜话,彻夜长谈,情谊益笃。崇祯十四年(1641)正月,霞客病剧,临终前数日,作书命长子徐屺送函辉,要函辉“无忘灶下”。卒后三日,其兄仲昭寄书函辉告知噩耗,并告知霞客临终时以墓志相托。哀痛之中,函辉为之挥泪作志。余姚朱之瑜在《与诸孙男书》中写道“外阁都陈木叔老师,讳函辉,原名炜,台州临海人,乃我本房座师。与我最相契,今有子孙否?住宁海亦不可知……”朱之瑜(1600—1682)字鲁屿,日本尊称舜水先生,余姚人。这一段文字应值得大家注意和深思。陈函辉与徐霞客关系非同一般。他在墓志铭写道:“记得壬申秋,以三游台、宕,偕仲昭过余小寒山中,烧灯夜话,粗叙其半生之概。”按此时陈函辉也有43岁了,其儿子也成年。陈函辉在清顺治三年,五日清兵入台,自经于云峰山寺。安排后事时,是否受徐霞客所述影响,不得而知。而他子孙迁徙到宁海的话,肯定是有一定的缘由。
至于《漂海录》,崔溥所交往的官民众多,叙述清楚,无须详细考证,但其中几人有影响的,略作提示。
许清:海门卫千户,守塘头寨。千户所长官,正五品。当时他“闻倭犯界,专为捕获而来”。当简单问讯后“其官人既先馈臣以粥,随以饭具,又令臣从者做饭以吃。” 崔溥一行大陆之行由此开始,姑有开篇之说。
张辅:(?—1507)字邦佐,健跳(现属三门县),先世以治兵有功,得统旗丁五十六,世守健跳,因籍宁海,成化丙午科进士,授蕲水教谕,未几因丁外艰,家居纂修正德县志。现存张辅所撰《送朝鲜崔校理序》一文,内有“朝鲜宏文馆副校理崔溥,渊渊将其亡命,括户口于其国之济州岛,既而奔父丧,乘巨舟涉海道以还,以暴风所逆,漂泊入我健跳……遂迎所率三十四者馆之公所……”是目前我国已发现的有关崔溥漂海的唯一的文献。
唐知县:名唐进,成化二十三年任宁海县丞。弘治元年尚在职,主管治安。崔溥到宁海境内,由他接待,崔溥误认为他是知县,不过,唐进确实尽了地主之谊。崔溥一行至宁海县治“过进士坊,至宁海县之白峤驿,驿在县治之中。有知县姓唐者,供馈臣等,期至饱。因乘轿冒雨而行……”崔溥一行才开始顺利踏上归程。
两书对宁海价值和意义所在
两本书内容精确细致,真实可信,如书内涉及到宁海古地名,多达几十处,从地名考证可以领略到。大部分至今仍在使用,有些还是历史遗存的名称,如越溪巡检司、西店驿、梁皇驿。同时,作者提到的宁海风土人情,颇有特色,值得我们探讨。
宁海古属台州府,现归宁波,地方文献流失较为严重,存世甚少。现可以从两本书内找到史料,如《徐霞客游记》里提到:“云散日朗,人意山光。”“至梁隍山,闻此地於菟夹道,月伤数十人”“山顶随处种麦”等等,廖廖数语可窥知当年宁海风貌。从相关史料查悉,西门外的溪南沿溪,都是松树,原称松树坛,白昼不见天日。黄坛古称松坛,更是松木参天。过岵岫岭,号称十里松林,一路上,有这样良好的生态环境,人在景中游,岂不优哉悠哉。据《岭南陈氏宗谱》记载:附近多处地名,均与虎伤人相关,说明当时虎患十分严重。到王爱山岗,就可看到层层梯田,春种小麦,夏种玉米,上路麦饼、苞芦柱正是西路一大特产。只要细加分析,就可获得更多历史信息。而崔溥写得更多、更加详细。他写宁海人的嫉恶如仇、好客尊儒、爱憎分明的性格,栩栩如生。也涉及到官吏制度、军事设防等等,都是难能可贵的。
宁海地处浙东沿海,当时屡遭倭寇侵拢,百姓苦不堪言,而当崔溥一行登陆后,其衣着装束、语言均与倭寇相似,村民误认为海盗,“则里中人,或带杖剑,或击铮鼓,前途有闻铮鼓之声音,群集如云,叫号隳突,夹左右,拥前后而驱,次次递送。前里如是,后里又如是。”当得知崔溥一行的身份和遭遇后。“到处皆敬待,饱以餐食”“馈茶数碗”以礼相待,为两国友谊写下佳话。因为崔溥饱经漂流之苦,登陆宁海,当误会冰释后,受到礼遇,整个行程,开始有我国官员伴送,路上多有礼品相赠,应该说宁海是崔溥一行绝处逢生的转折点,在他们的心灵里留下了最深刻、最美好的印象。514年后,由崔溥后裔及研究中朝交流史的专家、学者组成的代表团一行100余人,抵达宁海参加崔溥漂流事迹碑揭幕仪式、崔溥《漂海录》学术研讨会等纪念活动,重续中朝友谊史话。
值得一提的是两位奇书作者的无畏的精神、坚韧的性格。徐霞客以超凡的毅力,“其奇绝者,闽、粤、楚、蜀、滇、黔、百蛮荒儌之区,皆往返再回,其行不从官道,但有名胜,辄迂回屈曲以寻之……峰及危者,必跃而踞其巅,洞极邃者,必猿挂蛇行,穷其旁出之窦。途穷不忧,行误不悔,暝则寝树石之间,饥则啖草木之实,不避风雨、不悍虎狼、不计程期,不求伴侣,以性灵游,以躯命游,亘古以来,一人而已”。怪不得有人赞道:“徐霞客千古奇人,游记乃千古奇书”。“此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不当泯灭不传”。而崔溥则被不测风云送到异国,九死一生,上岸后又被疑为倭寇,再加上物质的匮乏,精神压力相当大,而他却能忍受,极力化解,归国后撰写出内容广泛的长篇游记。今天我们宁海人应该向他们学习这种顽强、坚韧不拔的精神,再加上宁海特有的硬气,一定能达到既定的目标。
那么我们的目标是什么呢,也是笔者上面所作的洋洋千言考证,主题是什么呢?
宁海境内的旅游资源特点是丰富而分散,无法形成整体优势,对开发工作带来相当大的难度,经过十多年的努力,总是可望不可及,直到2002年,成功举办了中国(宁海)徐霞客开游节,才让宁海人切切实实地看到希望,给人启发颇多。现在这一中一外的两位奇人,一前一后来到宁海,给我们宁海留下了无法估量的无形资产。
首先两本书牵涉的范围广、影响大,如徐霞客游记,遍及19个省市,中央电视台专门拍摄了100集电视风光片,意犹未尽。而崔溥由南向北行程8000多公里,横跨半个中国,如有机会,又可拍摄百余集风光片。也就是说,两人的知名度在全国来说是相当高的,更易得到全国、乃至国际上的认同感,因为他们的足迹到达的地方实在太广多了,而且都为本各地留下了有历史意义的大文字、奇文字、真文字,都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当然,首当其冲的是我们宁海,自然而然宁海的知名度,可通过两位奇人,得到更多人的了解,笔者的考证目的也在于此。
就宁海范围内来说,更具有一种连贯性。徐霞客经过宁海西部地区,按照他叙述的顺序,可以将西门驿道、连理乡、松坛古村、梁皇景区、岔路老街、天河景区、王爱山岗等景点,形成一体。而崔溥途经我县东部沿海及北部地区,可以将盖苍山脉、滨海风情、杜鹃东园、缑城古邑、天明景区等景点连成一体,也就是说,宁海有徐霞客和崔溥两位奇人“开道”,把宁海的自然景观缀成两根项链,奉送给天下游客,真是神来之笔,把宁海景区戏剧性地串联在一起,不致于游客感到分散,而是内在有机地相连。如徐霞客古道游、明代海防驿道等等主题旅游。使宁海一日游、二日游,甚至全境七日游等成为事实。把宁海潜在的资源优势化成产业优势,再借助两篇开篇地的深入研究,推出我县人文景观,形成强大的宣传攻势,做好、做大宁海旅游文章。“发展大旅游,建成大产业”,把宁海建成生态旅游强县,成为浙东地区最重要的旅游胜地。
作者简介
应可军
应可均 ,笔名筱瑛,曾用名应可军,浙江宁海人。现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国近代史史料学会会员、宁海县诗词楹联协会常务副会长、地名协会副秘书长、宁海县徐霞客研究会理事等。酷爱收藏宁海地方文献,被评为“宁波市十佳藏书家庭”;走遍全县村落,考查风土人情,庋藏大量原始材料,又被评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普查先进个人”首批“浙江省民间文艺优秀人才”“宁波市十佳业余文保员”;其间,曾在《宁波日报》《宁波晚报》《宁海报》等刊物上发表过不少的史论作品,参与策划多种文化活动,编著多种有关宁海综合文献等。著有《宁海历史上今天》《宁海姓氏溯源》《宁海之最》《宁海古戏台》《宁海民政志》等著作。
□编辑:木子叶寒
□ 图片:四明老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