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义 | 什么是科学(下)
第五节:模糊不清与互相矛盾
前面讲了波普尔提出的「可证伪」的重要性,这是实证科学理论解释现象的一个基本要求。除了永远都不会错的同义反复,还有一些情况是比较容易出现无法被证伪的情况。
第一种,就是科斯说的:「模糊不清的思想,是永远不能清楚证明是错的。」中国话更精简,四个字,模棱两可。
清楚地可能错才能验证
一个概念,或者一个解释,本身就是模棱两可,说法模糊,不清楚地表达观点和立场,怎么可能证明它是错的呢?最常见的例子是关于最低工资制度的讨论。
我经常会看到有「砖家」或者评论,虽然最低工资制度有什么什么不好,但是还是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的,然后说一大堆。这就是典型的「墙头草,两头倒」,说好也是你,说不好也是你,总之理全让你给占了。
这种情况,当然也是无法用事实证伪的,理论和解释本身就是两边倒的。
马克思的《资本论》关于剩余价值的定义,没有讲清楚究竟是什么。他定义的「剩余价值」是资本家付出工资后所余下来的,但企业的收入只除了发工资,剩下的钱都到了资本家手中吗?显然不是。也许是受当时的历史观察条件所限,《资本论》中的资本、剩余价值、剥削这些概念都有问题,到后面我们会逐个看到这些概念到底错在哪里。
互相矛盾没有意义
第二种没法被推翻的,是前言不搭后语的矛盾说法,没有意义。就像一面全白的墙壁上有几个黑点,万里无云的天空飘着几朵云彩。
书上的几个例子,其实和模糊不清有点类似,就是在阐述自己观点的时候,给自己留有了更多的余地。说了一个主要的观点,然后又说了矛盾的另一面,这样看上去自己的观点考虑的更全面,但实际上呢?科学不是求全,科学需要的是观点鲜明,对就是对,错就是错,中间地带是有的,但那正是我们需要探索和开辟的地方,并不是一个需要模糊的地方。
第六节:非事实与无限制
无法被事实证伪的还有两种。第三种,是用来验证的现象,并非事实;最后一种,是被推断会发生的现象没有限制。
不能观察无从验证
我们说,「天上下雨,必然有云」,雨和云都是可以观察到的。一个科学的理论解释,说因为甲的发生,乙一定会发生,是说甲乙有因果关系,那么甲和乙就都是可以观察到的事实。最起码是在原则上,能够观察到的,也许受技术条件所限,暂时还无法观测观察到。假如完全不能观察,那就无从验证了。
前面说过,事实不能解释事实,两个事实之间因果关系的解释只能用我们人类所假想的理论来解释,所以,有解释力的理论往往起于抽象的思想,从某些假设入手,然后经过逻辑推理,引申出可以被验证的具体说法。
要附加条件挽救非事实的需求量
这里还没有讲到需求定律和需求曲线,关于需求量这个概念,可以先简单一讲,后面会有专门的分析和讲解。需求定律说的是,在同一条需求曲线上,价格上升,需求量就下降;价格下降,需求量就上升。
但需要注意的是,这需求量并不是我们看到的成交量,而是一个对人们的一个购买预期的描述,说着说是一个心理倾向,倾向于多买或倾向于少买。
需求定律和需求曲线本身并不复杂,但解释现象就需要加上具体的局限条件,是什么具体的条件发生了变化,使得需求定律发挥了作用,人们的行为发生了改变。这也就是「经济解释」这四个字的具体含义了。
均衡的阐释与物理学不同
物理学上的均衡,是比较容易理解的,相对静止就是一种均衡,是可以观察到的事实。
但经济学中的均衡,是经济学家们脑袋里的产物,有些学者认为需求曲线和供应曲线的相交点是均衡点,但世上本来是没有需求曲线或供应曲线的,这些曲线的出现是为了帮助我们理解世界的工具。
经济学上的均衡或者不均衡也只是概念,真实世界并不存在,我们无法判断一个经济现象是均衡的还是不均衡的。
张五常教授所定义的均衡,是有现象限制因而肯定,从而获得可以被证伪的解释。意思就是,他的均衡是指因为有具体的约束条件,因此可以找到一些被事实验证的理论。
抽象的理论,本身不能被事实验证。抽象的理论要有解释力,必须要有可以被事实验证的一个或多个含意,就是说,要加上具体的验证条件。
伟大的科学理论往往都很简单,有种简单之美,牛顿的 F=ma,爱因斯坦的 E=mc²,麦克斯韦方程等等。包括我们即将要学习的需求定律,都很简洁,但简洁的理论无法直接用于解释世界现象,还要加上复杂的约束条件才有大用处。天才的科学家可以把复杂的事情简化的如此之美,这也是学习科学、学习经济学的一种关于美的体验吧。
第七节:理论的真实性
理论是否必须足够真实,这个问题比较有争议。还有个问题很关键,有些理论可能压根就无法无从验证,比如需求定律本身,以及人的自私性这个假设本身,我们如何来验证他们是否真实呢?
三种非真实我们接受
第一,理论本身必定要有抽象的成分。既然抽象,那就必定无法保证完全绝对的真实,但这并不影响它的解释力。没有一个抽象的起点,我们无法解释世界。
第二,所有事实或观察的描述,一定要简化。简化,必然使得事实变得不那么真实。一个东西我们没有必要面面俱到,经济分析一个人的行为,我们只需要关注我们关心的关键行动即可,至于这个人的身高相貌大多数时候则不必描述,这也是一种非真实。
第三种非真实,也是因简化而起。世界复杂,简化的假设必不可少,简化的目的是便于处理;取消简化不会影响效果。比如经济学上经常会假设世界只有一个人,或者两个人,还有的时候假设只有两个国家,这都是对具体世界的抽象。物理学上我们也有抽象,比如质点的概念。
验证或局限条件要有其真实性
最后一种「非真实」,是前面所说的附件的验证条件,也有很多人把它当做一种假设。这种假设当然会因为简化而变得不那么真实,但无论怎样简化,也一定要与世界的真实情况大致吻合。
我们学物理,通常会假设摩擦力为零,有时候会假设在真空中;学化学,有时候会假设试管是清洁的。这些都是大致符合条件的假设。经济学上有时候也会做这种假设,比如到讲比较优势定律的时候,会假设国家与国家之间自由贸易,假设没有货币,以物换物,这些假设在今天看上去与我们的实际情况完全不符合,但并不影响我们的分析。就像我们无法得到一个摩擦力完全为零,绝对真空,或者试管绝对清洁的这么些环境。
当我们用一些假设自由贸易、假设没有货币汇率影响的理论,得出比较优势定律的时候,这个定律带给我们的启发和解释能力依然有效。重要的是当我们重新把自由贸易受到的限制、货币的影响考虑进来的时候,又引起了哪些变化。
所以,以抽象的思想或概念作为起点的科学理论,「非真实」是必须和必要的,因为事实不能自作解释。一定程度的简化当然也是允许的,真正困难的是,局限条件,也有称作约束条件的调查和简化是最困难的。
第八节:经济科学的方法
这一节是对第一章的一个小结,可以说,为什么要花这么大的篇幅来做铺垫解释科学方法的问题?因为我们这是在补课,按理说科学方法应该是中学、大学的必修课,但很遗憾,我们没有。包括明年要讲的《人的行动》前面也有非常多的篇幅来分析科学方法论的问题。
中国的文化传统的障碍
从基因角度来看,我们中国人总体还是很聪明的,因为我们总体上是个勤奋、吃苦、耐劳的民族,历史上的辉煌也不是没有原因的。但我们的教育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就不多说了,所以在这里补补课,无论对自己还是对自己的后代,也还是大有裨益的。
经济与自然科学的同与不同之处
这里就又牵扯到方法论的问题了,张五常教授认为经济解释是一门验证或实证科学,性质上与自然科学相同,所用的科学方法也一样。但认为本质上有很大的差别,重点处理上也有所不同。
一方面,经济学的实验室只有真实的世界,无法让经济学学者搭建一个经济实验室,无法进行一些条件可控的实验,观察上很困难。
另一方面,经济学是解释人的行为的,但经济学者也是人,无可避免地造成困扰。
张五常教授还对经济学采用物理学的方法,以及经济学的数学化进行了批评,这里就不过多赘述。
经济学的解释,我们有理论在手,但在寻求具体的解释的时候,一定是要从具体的局限条件的变动入手。在因果关系上,我们说甲的出现导致乙的出现,更多的时候,实际上是观察分析甲的变化导致了乙的什么变化。
推测与解释之别
推测和解释是同一回事,但有事前与事后之分。推测是先见到局限的变动而推断什么现象会跟着出现;解释是见到现象的出现,而追溯是什么局限变动促成的。逻辑结构一样,所以推测和解释相同。
经济学者不够客观
最后,重要的一点,看不到则验不着。我们说甲的发生导致乙的发生,要验证,甲乙一定要真有其事,起码在原则上可以观察。无从观察的变量能不用就不用。在张教授的笔下,无可避免的但又不能不接受的不可观察的变量只有一个,那就是需求量。
张五常对博弈论、动机等问题的批评,也主要是说这些理论所需要的变量,无从观察无从量度,也就无从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