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老人周有光: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作者:山佳
周有光先生是我国汉语拼音的缔造者之一,他常说一段话——要能适应不好的环境,你不要着急,不要失望,遇到任何坏事情,你要稳定,你要安定,同时保持积极的思想,不要消极。
周有光先生已是百年人瑞,这一番话,自有他的智慧所在。
周有光与张允和
一
母亲影响我乐观
周有光的母亲徐雯,性格温和,向来不生气。到九十六岁去世时,她的头发是黑的,耳朵不聋,眼睛也不花。
周有光说,母亲的时代可能比我的时代还要困难,她经过一个太平天国十几年,那个太平天国在江南,这个灾难可能比日本打中国还要厉害,这个破坏得非常厉害,所以她有一种抵抗灾难的人生观。
母亲常说“船到桥头自然直”——水流都是不稳定的,可是它要过桥的时候这个水流就稳定了,所以船自然会通过这个桥洞。
所以,她说人生也是这样子的,你不能不遇到困难,遇到困难你不要惊慌,自然会度过去的,不要失望。
周有光与张允和
二
七十年的伴侣
周有光和张允和,结婚七十年。
婚前,周有光在信中有些忧虑地说:“我很穷,怕不能给你幸福。”允和回了一封十张纸的信,中心意思就是“幸福是要自己去创造的”。允和相信自己选中的如意郎君一定会有所作为的,他为人耐心,很有绅士风度,值得允和尊重,并且也有充分的能力来节制允和。
周有光晚年回忆,从来北京开始,我和老伴都是每天上午十点喝茶,有时也喝咖啡。喝茶的时候,我们举杯齐眉,这是互相尊重的一种表达,当然也是好玩的。记者来了,见到我们这样,觉得有趣得不得了。
其实我们也吵,但都是两三句就结束了,不会大声让保姆听见。都是为别人的事,不是为两个人的事。我认为,夫妇既要爱,又要敬。
但2002年8月14日这一天,允和的去世,对周有光来说,是晴天霹雳。“我们结婚七十年,从没想过会有一天二人之中少了一人。突如其来的打击,使我一时透不过气来。”
唐代诗人元稹的诗句——昔日戏言身后事,今朝都到眼前来。
就在这悲伤之际,周有光都不忘安慰家人。他对孙女和庆说:“你放心,我知道该怎么做,希望在这个时候不要给你们添麻烦。”
前排左起:张允和、周母、周有光姐姐;后排左起:周有光、儿子周晓平
三
做人胸襟要宽
周有光常说,遇到困难时要乐观点。你不乐观,早就死了。我们经过多少困难,特别是文革,很多人都死了。我们心胸开阔,这样子就活下来了。
有两句话我在文革的时候经常讲:“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这是古人的至理名言,很有道理。
各种罪名,都不要生气,都不要惊慌。这就考验我们的涵养和功夫。我想,首先,生活要有规律,规律要科学化;第二,要有涵养,不要让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
和庆说,唐山大地震后,北京一片恐慌,那时爷爷刚刚做完手术出院。有个以老红军出身自居的人,冲到我们家硬逼着爷爷出去,他甚至对爷爷破口大骂,爷爷静静地躺在床上,闭着眼睛一言不发,最后这个人只好怏怏地出去了。
爷爷说,我都七十多岁了,房子塌了死而无憾,倒是呆在外面要生病,会给你们大家添麻烦。任何时候,爷爷都是这样处惊不乱,稳如泰山。他永远知道自已需要什么,该做什么,不为感情所左右。
周有光后来强调,我们相信不要生气——生气是用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
周有光与张允和
四
求知若饥,虚心若愚
孙女和庆回想——
我和爷爷在一起的日子,真的想不起他发表过对什么人的不满,他总是说“这个人很好”、“这个人很有学问”、“这个人很了不起”,如果谁提到爷爷不喜欢的人或事,他会说不要讲啦,浪费时间!
爷爷对生活中发生的这一切,从来都是淡淡地付之一笑,说:“不要为这些事情浪费时间”,“要把时间和心思放在做学问上”。
谈俞平伯——
俞平伯跟我们家交情好得很。俞平伯很有学问,家学渊博,三代都很有学问。他的风度真是没有话说,这是中国传统的仁人君子,高尚学者的风度,待人好极了。俞平伯在曲会里常常讲他的研究成果,等于大学里上课一样,非常深入,那真是有水平!
周有光与张允和
谈章乃器——
我跟章乃器认识是在抗日战争前上海的征信所,征信所是上海银行界创办的一个商业信息服务机构。跟他共事中,看到他工作能力之强,解决问题之快,使人惊异。并说章乃器的文章气势之茂盛,立意之新,拍案惊奇,深受感染,称赞他是大有作为的人才。
谈沈从文——
解放前,沈从文是搞文学的。他很了不起,他小学都没有毕业,全靠自修。他没有去过法国,但他写的小说有法国小说的味道。中国的白话小说,在他笔下成熟了。解放后他被郭沫若定性为“粉红色文人”,不能搞文学了,他就研究古代服饰。沈从文生活中大部分的时间都在写,一看到什么重要材料,立刻记下来。后来,他就写成了《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后来,曾有出版社请周有光为妻妹充和文集写几句话,老先生一再推辞,说写不了,并说充和是个大才女,书法、昆曲都很厉害,谦虚中有着敬畏。
周有光与张允和
五
人生是一场马拉松长跑
爷爷常对孙女和庆说:人生就是一场马拉松长跑,不要太在乎一时之长短“,“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周有光年轻的时候,有两年心情不好,后来医生说这是忧郁症。家里败落,心里不舒服,连读大学的学费都拿不出来。
大学毕业后,有钱的同学都出国留学,周有光只能留在国内。
结婚时,岳父给了两千元钱。不久,夫妻二人就用这笔钱,去了日本留学,实现了周有光的留学梦。
1945年日本投降之后,周有光被新华银行派往纽约。
周有光说,我没有钱去美国读书,银行派我到美国是工作的。工作的待遇很好,我业余读了很多书,不肯浪费一点时间。我在美国非常用功,主要是自修,读书主要靠自修,不能靠老师。
爱因斯坦说,一个人活到六七十岁,大概有十三年做工作,有十七年是业余时间,此外是吃饭睡觉的时间。一个人能不能成才,关键在于利用你的十七年,能够利用你业余时间的人就能成才。这句话非常有道理。
和庆说——我的爷爷,如今不仅生活自理,而且思路敏捷,依然活跃在中国语言文字的学术舞台上。他写的小品文,用笔精湛,思想开朗,充满了信息时代的朝气,连年轻人看了都自叹弗如。
爷爷戏称自己是“漏网之鱼”,脱出了二十世纪那张网,进入到二十一世纪,可贵的是他依然站在时代的前列。
生活不是一场赛跑,而是一场旅行,要懂得好好欣赏每一处的风景。
2017年1月14日,笑谈被上帝遗忘的周有光先生,离去了……
向目光如炬的周老,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