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生活在树上》几个焦点问题的探讨

明珠絮语-教育|美文|人生感悟

联系:mingzhu786(转载)hbliuchanghai(商务)

mingzhudz(读者)

原创首发|明珠絮语(ID:tsliuchanghai),转载请联系授权
01
浙江高考满分作文《生活在树上》引发的讨论,仍在继续。
在我的读者当中,也是既有强烈的反对者,又有坚定的支持者。
对于这些日子大家争议的一些焦点问题,笔者再表达一下自己的观点,和大家一起探讨。
一、这篇作文的水平究竟怎么样?
有人说,文章的观点其实几句话就能说明白,算不得好作文。
这个理由显然并不充分。
天底下的文章,尤其议论文,绝大部分几句话就能说明白。
记得前些年参加一个全国的时评研讨会,有专家就说,微博化的写作(当时微博限定140字)将来会成为主流,因为一篇千字文的观点,用100多字足够表达。
但事实证明,长文并没有被微表达所取代。
一个显而易见的道理是,虽然一片维生素C片顶得过一个苹果,但更多的人还是愿意吃苹果。
个人觉得,这篇作文的水平肯定是超过了大多数考生。
该作文引起争议的地方,在于冷僻的词语、学术化的表达、西方哲人名言的引用。
如果没有那么多冷僻的词语,再少一些故作高深的学术化、哲学化的表达,这篇文章从观点到结构都是没有问题的,应该是一篇高分作文,就算得满分,也不会引起多大争议。
02
二、高考作文要不要炫技或故意卖弄。
有一种观点认为,学习就是为了运用,学生积累了那么多生僻词,不正应该在考场上展示给阅卷老师么?
这让人想起了那个知道回字有四种写法的孔乙己。相信孔乙己不仅知道回字的多种写法,也知道其他字的多种写法。
客观地说,这也是一种学问,比如在读古书的时候,了解各个字的不同写法,显然有助于阅读。
但如果孔乙己在参加科考时故意每个字都写那个最不常见的写法,活该他考不上。
炫耀也罢,卖弄也罢,展示也罢,这是每个人正常的心理,但没有必要把自己的藏货都尽量多的摆到桌面上来。
就像我们买了名牌衣服,如果袖口的商标明晃晃地带着,甚至领口的吊牌都不拿掉,只会让人觉得掉价。
我们在别人眼中的形象,是从衣着谈吐表现出来的整体气质,而不是某个标牌。
同样,文章也是有气质的,堆砌艰深文字可能会适得其反。
03
三、考生是不是真的涉猎广泛,阅读量巨大。
看完《生活在树上》这篇作文,很多人都惊叹于考生的阅读量之大,阅读范围之广。
浙江省高考作文阅卷大组组长陈建新也点评说,“要写成这样,需要考生阅读大量书籍,而非背诵几条名人名言就行的。”
这样的观点我难以认同。
引用一本书里一句话,不一定看过那本书。
比如我们会引用“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但我们又有几个人看过《雪莱诗选》?
很多人都看过《骆驼祥子》,谁看完能记住下面这个句子:
“人间真话本不多,一个女子的脸红胜过一大段话。”
我们平时写作,很多时候是在使用别人帮忙选择出来的名句而已。
刻意背诵一些偏门的名人名言,和背诵传统的名人名言,从难度上讲并没有什么不同。
这只是一个导向或策略的问题。
如果今年规定,必须引用西方冷门的哲学名言才能得高分,我相信明年高考作文大部分学生都能引用出来。
老师找出若干条,印发给学生就万事大吉,和学生读过原著一毛钱关系都没有。
当然,能够把那些名言背得多、背得好,而且还运用得当,这已经是一种能力。
但这种能力,离“厚积薄发”——把原著烂熟于胸然后自如地使用——还有着遥远的距离。
04
四、“你行你来!”
“你说《生活在树上》不能得满分,有本事你写一篇满分作文试试。或者,哪怕写一篇同样的也行!”
这是非常不讲理的一种说法。
我不能写出来同样的作文不代表那篇作文好,我能写出同样的作文也不代表那篇作文差。
这其实和中国男足的粉丝是一个口吻。
每当男足输了球,有人批评他们踢得不行,就有人来一句:
“你行你上!你上去,还不如他们呢!”
确实,我们普通网友上场还不如男足队员踢得好,但我们不能因此就必须说中国男足真香。
05
五、这篇作文是不是在和阅卷老师“对暗号”?
有阴谋论者认为,故意用特殊的偏僻词语写作,是在和阅卷老师“对暗号”。
若果真如此,那应该是严重的高考舞弊了。
但从报道出来的阅卷过程来看,这种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
否则,不会出现一位老师给39分,另两位老师给55分的情况。
况且,如果真的是里面存在猫腻,谁还会把文章选出来放到网上!
所以,这篇文章之所以被评为满分作文,更大的可能是考生事先准备了一些生僻的词语和名言,或事先准备了类似的范文,然后故意在考场上显摆了一把。
而这篇文章,正好符合阅卷组长的口味,于是情人眼里出西施,觉得皱着眉头按着胸口也美不胜收,如此而已。
明珠絮语(ID:tsliuchanghai),以教师和家长的双重视角看教育,解答青少年和家长的教育困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