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明清中医文献的早泄病机分析及临床研究
早泄(PE)是男科的常见疾病之一,它不仅对男性的身心健康影响巨大,甚至破坏夫妻感情及家庭和睦。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医学界就PE的成因,尚未有达成一致认识,传统观点普遍认为此病与精神心理因素关系密切。因此,口服抗抑郁类药物在改善早泄症状方面具有很高的地位,但此类药物具有明显的副作用,且停药后病情容易反弹,这些问题都需要进一步解决。而这或许是中医药在治疗早泄上崭露头角的契机,在明清时期名医辈出,不仅善于总结先人的经验勇于推陈出新,且存世的文献较为完整,故选其作为文献研究的时间范围。本研究基于对明清时期中医文献关于论述早泄病在病机方面的归纳总结,并通过临床观察研究两组早泄病症治疗前后的情况加以证实。目的总结明清时期中医文献关于论述PE病的理法方药,探讨PE的病因病机及辨治规律,与现代PE患者的临床实际结合针对PE“阴虚火旺”及“肾气不固”两大证型的中医治疗方案,进行临床疗效观察,进一步证实中医中药干预的有效性。方法分析明清中医文献中早泄的发病机制,归纳明清医家对治疗早泄的方药规律,并结合导师临床诊治运用经验,探求PE现代常见证候及遣方用药特点,进而总结出PE“阴虚火旺”及“肾气不固”两大证型及两个方剂(知柏地黄汤、金锁固精汤)分别辨证加减,对2015年11月至2018年3月湖北中医药大学附属中医院凤凰男科门诊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进行为期8周的疗效观察,通过对中医症状积分、CIPE-5评分、IELT时间等指标的自身前后对比,建立数据库,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在平均射精潜伏期((?)±s)方面,A组:治疗前平均射精潜伏期((?)±s)为0.86±0.29,治疗8周后平均射精潜伏期((?)±s)为2.70±0.36,与治疗前平均射精潜伏期((?)±s)对比有明显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治疗前平均射精潜伏期((?)±s)为0.68±0.3,治疗8周后平均射精潜伏期((?)±s)为2.62±1.77,与治疗前平均射精潜伏期((?)±s)对比有明显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在平均CIPE-5评分((?)±s)方面,A组:治疗前平均CIPE-5评分((?)±s)为24.21±2.36,治疗8周后平均CIPE-5评分((?)±s)为41.50±3.45,与治疗前平均CIPE-5评分((?)±s)对比有明显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治疗前平均CIPE-5评分((?)±s)为20.48±3.78,治疗8周后平均CIPE-5评分((?)±s)为37.62±7.70,与治疗前平均CIPE-5评分((?)±s)对比有明显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在平均中医症状积分((?)±s)方面,A组:治疗前平均中医症状积分((?)±s)为8.99±1.65,治疗8周后平均中医症状积分((?)±s)为6.44±1.33,治疗前后平均中医症状积分((?)±s)相比有明显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治疗前平均中医症状积分((?)±s)为8.59±1.45,治疗8周后平均中医症状积分((?)±s)为4.79±1.89,治疗前后平均中医症状积分((?)±s)对比有明显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B两组治疗前后平均射精潜伏期((?)±s),平均CIPE-5评分((?)±s)及平均中医症状积分((?)±s)的差异明显,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由此认为临床运用“知柏地黄汤”加减及“金锁固精汤”加减分别
治疗早泄“阴虚火旺”证及“肾气不固”证疗效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