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靠谱”的教师研修
“不靠谱”的教师研修
作者:李广生
上午在一所中学参加教师研修活动,面对的对象是本区的初中教师;下午在一所大学参加教师研修活动,面对的对象是云南的中小学校长。在两个活动中我都表达了同一个观点:教师研修工作是一件非常“不靠谱”的事情。为什么这样说?因为时至今日研修效果依然是个迷。研修活动结束,教师匆匆离开会场,他们是否有收获、收获多少、具体收获了什么,谁也说不清楚。组织研修的人认为组织了活动就完成了任务,参加研修的人认为参加了活动就完成了任务,大家都本着完成任务的心态对待研修,活动结束,任务完成,皆大欢喜,对于实际效果如何好像并不关心。
在下午的研修活动中,云南的教育同行提出了很多问题,如研修的创新性、个性化、针对性、有效性等。所有这些问题都直指当前教师研修工作现状,但都是难以破解的难题。就拿研修工作的创新性来说吧:在这个追求创新的时代,在各行各业、各个领域都积极创新的大背景下,教育创新本来就落后一步,研修创新更是落后整个教育创新的步伐。教师的教学方式发生了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变化,课标变了、教材变了、考试变了,但教师培训、教师教研、教师科研等研修方式涛声依旧。台上专家讲的滔滔不绝,台下教师听的昏昏沉沉,依然是教师研修方式的主流。我们用一成不变的研修组织教师学习变化不断的课标,用“一言堂”的研修指导教师改变“一言堂”的课堂,用聚焦学科知识的研修引领教师开展立足核心素养的教学。研修创新从何谈起?
在交流中一位同行问我:在研修活动中如何提高学员的积极性?我提醒他:为什么要把参与研修的教师称为“学员”呢?这一称谓的背后是不是隐含着某种不易觉察但真实存在的逻辑——既然是学员那当然就要认真学习,积极性不高毫无疑问就是学员的责任,所以便有后面的问题——如何提高学员的积极性。这到底是为了解决问题还是为了推卸责任?事实上如果我们换一种思维方式和言说方式表述这一问题,虽不敢说问题迎刃而解但至少可以拓宽解决问题的途径,即:如何提高研修活动的吸引力。这样才能更深刻地看待问题、更有效地解决问题——不是去改造学员提高他们的积极性,而是去改造研修活动提高它的吸引力。
“不靠谱”也许是教师研修的特征。通过一两次活动让教师迅速提高,这简直是天方夜谭。所以当有人问我培训和教研等教师研修究竟发挥了什么作用这个问题时,我总是避而不谈,因为更显性的效果要几年甚至十几年之后才能看到。教育,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教师教育都需要“放长线钓大鱼”。但这并不意味着“不靠谱”是必须的,更不意味着研修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是无法避免的。如果对“不靠谱”视而不见任其发展的话——今天搞个培训,明天搞个教研,今天稀里糊涂听节课,明天晕晕乎乎听个讲座,今天说说教法,明天说说教材……那么几年或十几年之后看到的将不是效果而是恶果。因此,研修活动课程化是大势所趋。用课程的思路规划设计研修活动,有目标、有计划、有系统的助力教师发展,把一个个孤立的研修活动变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每次活动都有明确的目标和具体的收获,才能真正实现“放长线钓大鱼”。这就意味着,“不靠谱”的研修可以被改造成“靠谱”的研修。
课程化之后的研修依然要开展相应的活动,依然要听课、评课、教研、培训等,表面看好像没有什么变化,但实际上的变化是深刻的。课程化之后的活动是课程整体关照下的有机联系的活动,是系列化和结构化的活动,是为教师发展搭建的脚手架,教师并不是参加一次活动,而是参与一门课程的学习,或是加入一个研修共同体进行某一方面的修炼。一方面是内容丰富的研修课程,另一方面是形式多样的研修团体,研修机构因此变成教师们的学习中心,来到这里他们可以与喜欢的人一起做喜欢的事,从而让自己变成自己喜欢的自己。
希望有一天研修不再是教师的任务而是教师的需求,大家争相参加,争相到前排就坐而不是争相躲到最后一排。克服随意性和盲目性、改变“不靠谱”的研修是必然选择。既不能急功近利看待研修,也不能稀里糊涂对待研修;不要期望一次活动就能解决问题,不要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既要关注思想观念的转变,更要关注行为的改变和行动的落实……
长按二维码即可关注
做真实的教育 过原创的人生
点
阅读原文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