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城,举全区之力,聚全民之心

创城,举全区之力,聚全民之心

作者:李广生

我工作的地方在顺义县城,我不习惯称之为城市。也许是在农村长大的缘故,对城市总有某种疏离感和陌生感,甚至有些排斥。县城,我喜欢这样称呼它;特别是前面加个“小”字,更见几分亲切。是呀,对于我这个从田野里走出来的人来说,能在小县城里寻个栖身之处,已经心满意足了。我不想去大城市,或是害怕去大城市。骨子里觉得,高楼林立、车水马龙,那儿不可能是我的安身之地。在这里工作生活了9年,再有几个月,就到10年了。越来越融入这里。仔细想想,也许不是我的亲近,而是它的包容,让我越来越有归属感。
现在,顺义正在举全区之力做一件大事——创城,就是创建全国文明城区。
城市的兴起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这一点中西学者达成了共识。城市不仅是文明的中心,更是文明的摇篮。从这里,人类摆脱野蛮,走向更加美好和辉煌的未来。城市何以具有如此神奇的力量?关键因素是人。城市把众多人口聚集在一起,形成一个庞大且结构复杂的群体,他们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而不单纯的依靠血缘关系组合在一起。为了保证这个群体有效有序的运作,人们创造了思想、观念、制度、规则,建造了城堡、房屋、桥梁、道路,发明了工具、食物、文学、艺术,形成了复杂的社会分工和社会阶层,文明就此繁荣。
城市汇聚了人,人创造了文明。
我的岳父母是年过古稀的老人,他们曾在顺义生活过几年。这几年,他们没有进过政府机关,几乎没有接触过公职人员,是公交车上让座的孩子,超市里热情的营业员,小区里和谐的邻里关系,让他们对顺义充满好感。这让我意识到,文明不仅体现在硬件上,而且表现在软件上;面对创城这件事,既要举全区之力,更要聚全民之心。
“举”和“聚”一字之差,但指向不同。“举”是向外用力,“聚”是向内用力。外树形象,内强素质,创城的基本思路,当然要内外共同发力。但也许更应该用内力和向内用力,因为没有内强素质,何谈外树形象?
“区”与“民”也是一字之差,但主体不同。“区”是行政术语,意味着创城这件事行政是主体,各级行政机关承担主要责任;“民”指的是生活在这里的人,意味着每个老百姓都是创城的主体,都应该也必须承担创城的责任。行政机关动起来了,老百姓若是观望,创城之路恐怕很艰难吧。
“力”与“心”还是一字之差,但发力点不同。“力”发之于权,“心”乃情之寓也。调动资源靠权力,凝聚社会靠人心。创城需要力推,更需要心齐。人心齐,泰山移嘛。
举全区之力,我责无旁贷;聚全民之心,舍我其谁。
我在顺义生活了九年,感受着它的变化。这个城市需要一张靓丽的名片,但这里的老百姓更需要实实在在的文明——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文明。行走在干净整洁的街道,生活在团结和睦的社区,出行有安全便捷的交通;孩子受到良好的教育、成人获得充分的机会、老人得到应有的尊重;想读书的人能安静的读书,想唱歌的人能快乐的歌唱,想运动的人能尽情地挥洒汗水……这才是老百姓想要的文明。这样的文明不仅是这个城市的标志,更是生活在这里的每个人的福祉;不仅点亮了城市,而且温暖了人心、幸福了生活;创城成功不仅能给大家带来自豪感,更能给大家带来满满的获得感。所以,创城不是为城而创,是为民而创。对于生活在这里的人来说,是为我而创、创我之城。
世界从来如此:每个人既是创造者也是受益者,创造着文明也享受着文明,成全了别人也成就了自己,奉献着也收获着。创城也是如此:如果人人都给予一份理解,人人都投入一份关注,人人都贡献一份力量,人人都承担一份责任,创城就成为大家共同奋斗的目标。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很多困难会迎刃而解。因为人心的力量是巨大的,人民的智慧是无穷的。既然是为我而创、创我之城,我又怎能只做个旁观者呢?
创城,既要举全区之力,又要聚全民之心!为我而创、创我之城、我来创城——每个生活在顺义的人都要思考,我为创城做点什么;更要行动,哪怕是一点一滴的行动,实实在在为创城做点什么。

长按二维码即可关注

做真实的教育 过原创的人生

阅读原文了解更多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