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考完,孩子是不是又“马虎”了?

 01 

这几天,对于大部分初、高中学生来讲,刚刚经历了新学期的一次大型考试——月考。

考试结果,除了那几位几乎科科得满分的学霸,相信绝大多数人都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为什么没考好?最多的一个原因肯定是“马虎”。

“有一道题我本来会做,只是由于马虎做错了。”面对家长或老师的疑问,很多学生都这么回答。

此时,我们一定不要等闲视之,以为孩子“马虎”只是小事。

孩子嘴里的“马虎”,并不是会做而不小心做错了那么简单。

其实“马虎”的原因多种多样,至少,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02 

一是知识掌握不到位。

儿子上学的时候,也经常说自己因为马虎而没有考好。

每逢此时,我都会问他一个问题:“如果试卷上的题目是1+1等于几,你会因为马虎而做错吗?”

答案当然是不会。

很多所谓的“马虎”,本质上还是在知识掌握上出现了问题。

有好几次,我让孩子把“马虎”的题拿出来重新做,或者找几道类似的题目考他,结果仍然做得不好。

显然,他只是将“马虎”做挡箭牌,好像没考好只是偶然,自己其实都会,这样家长从心理上更容易接受,自己也能够心安理得。

孩子说哪道题“马虎”了,就让他给自己讲一遍,能够条理清楚地讲明白,说明他是真的会做,真的是“马虎”。如果讲不清楚,说明是在为自己找借口,并不是“马虎”。

这一点,我们要首先排除。

 03 

二是熟练度不够。

小学一年级的孩子做10以内的加减法,能够掰手指头一点点算出来,当然也算学会了。

但这样的熟练度,和看到题张口就说出答案有着本质的区别。

如果孩子掌握知识的情况仅仅到掰手指头的程度,一旦时间不够或在考场紧张了,就容易出错。

而如果提前演练过无数遍,早就熟能生巧,出错的概率就会大大降低。

比如拳击运动员,其实技战术动作就那么些,每个人都会。

高水平的运动员,是由于长期的训练形成了肌肉记忆。即使是拳王,如果很长时间不训练,上场比赛也一定会输。

而输了比赛的原因不是“马虎”,而是熟练度差了,生疏了。

同样,在学习中,对各种题型练习的次数越多,越会在考试中占得先机。如果只是勉强做会,很可能在考场上会出错。

 04 

三是注意力不集中。

2012年,南方科技大学在自主招生时,曾出过一道非常简单的、谁都会做的题:“7分钟内连续写出数字1—300(不能涂改)”。

但就是这道看似简单、人人会做的题,大多数人都没有过关。

这道题,考查的是专注能力。

人是很难把精神长时间地集中在一件事情上的,就算是都会做的题目,一道一道机械地做下去,稍一松解,就可能出错。

这也需要在平时进行针对性地训练,才能在考场上良好发挥。

 05 

四是有不良的习惯。

有些孩子在做题的时候,前面的步骤全都对,只是后面的结果出了问题,而且计算往往非常简单。

这应该算是真正的“马虎”了。

但这样的“马虎”,很多都是不良习惯造成的。

比如在计算简单的数字时,口算凭感觉写答案,不在纸上列算式。而且,做完题从不验算,等试卷发下来才拍大腿后悔。

我们都见过银行职员或单位的财务平时的工作,即便最简的加减法,他们也会用计算器算一遍(以前是用珠算)。

这样的规程看似死板,却把出错率几乎降到了零。

另外,保持草稿纸的整洁也是降低出错率的重要办法。

很多学霸的草稿纸,简直和卷面一样整整齐齐。这样,即使哪里有错误也有可溯性。

 06 

做题做事不“马虎”,本身就是一种能力。

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学习的过程,也是养成良好习惯的过程,弥补缺点和不足的过程。

我们发现,凡是爱“马虎”的孩子,往往不是一次两次“马虎”,而是经常会重复发生,甚至每次都“马虎”。

这本身就是能力不足的表现。

孩子的知识掌握不牢,熟练度不够,注意力不集中,心理状态不稳定,都可能造成“马虎”。

而这些,都可以通过系统的训练进行弥补。

所以,当孩子把成绩不好归结于“马虎”的时候,一定不要掉以轻心,找准原因,对症下药,让孩子“马虎”的情况越来越少,这是老师和家长需要做的事情。

作者:遗君明珠,以教师和家长的双重视角看教育,文章影响了亿万学生和家长。微信公众号:明珠絮语(ID:tsliuchanghai),欢迎关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