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石公《素书》赏析

万事因缘起!我很早就想学习研究一下《素书》,都因锁事缠身而不得一睹芳容。这得感恩于疫情,让我有时间静下心来细细品读这篇旷世奇书。平心而论,黄石公著的《素书》,是一部类似“语录”体的、教人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太下”的古汉语书。此书在中华大地上流传甚广,影响也很大,尤其是在历代追求仕途之人中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其地位也比较高。比如,《宋史·艺文志》载:“宋代有黄石公著《素书》一卷,张良所传。”

《素书》问世以来,有很多版本。比如,有明朝窜眇阁刊《先秦诸子合编》本、《汉魏丛书》本、明朝唐琳刊本、《说郛》本、《二十二子》本、《百名家书》本、明朝王士祺本、明朝溪香馆刻杨慎评本等等,不一而论。

《素书》,是著作者黄石公人生观的具体呈现。全书共六章,分别详解了五个问题,现以现代白话文作一简要赏析介绍。

一 、阐明了著作者的思想体系,即“道、德、仁、义、礼”五位一体。显示五位一体是密不可分的,以及“潜居抱道,以待其时”的处世哲学。暗示读者(习作者),只要具备“道、德、仁、义、礼”五种品格,若再适逢其机遇,定可建立绝代之功,亦能达极人臣之位。

二、 阐明了著作者用人的原则。作者依据才学之不同,将人才分为“俊、豪、杰”三类。所以,从中可以看出黄石公的意识境界,其思维无异儒家的理性意识及道德水平的准则。黄石公认为“任材使能,所以济物”、“危莫危于任疑”、“既用不任者疏”、“用人不正者殆,强用人者不畜”等等,都是来自于生活的经验总结,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

三、著作者从思想和行为两方面提出了如何加强个人修养的意见。从“博学切问”、“恭俭谦约”,到“近恕笃行”、“亲仁友直”等等,都充分反映了儒家的道德意识;从“绝嗜禁欲”、“抑非损恶”,到“设变致权”、“安莫安于忍辱”、“吉莫吉于知足”等方面,又反映出道家思想的成分。由此可见,《素书》是儒、道兼收并蓄的一篇稀世奇书,全篇都反映出了著作者黄石公的思想境界及包罗万象的兼容性。

四、作者在总结安邦治国的经验时,倡导长远谋划,反对短期行为。认为“短莫短于苟得”(反对短期行为),“后令缪前者毁”(政策必须具有连续性),“足寒伤心,人怨伤国”(失民心者失天下)。“有道则吉,无道则凶。吉者百福所归,凶者百祸所攻。非其神圣,自然所钟。”这充分反映了作者的天道意识和非神观念,从这些思想观念来剖析,对于后来执政、参政者来讲,具有十分重要的启发意义。

五、著作者黄石公在书中极力阐述了他自己的处世之道。大家都知道,我们中国人的政治,是人治的政治。能否处理好人际关系,是事业能否亨通的关键所在。所以,著作者在书中着重提出了“好众辱人者殃,戮辱所任者危”、“慢其所敬者凶”、“轻上生罪,侮下无亲”、“上无常守,下多疑心”、“近臣不重,远臣轻之”等观点。这些,都给后继者在为人处事中如何处理好各种关系提出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自人类社会成立国家以来,大凡一个国家的政治、军事,都是以“人”为主体活动的,都和个人的修养有关,能否协调好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之间的关系,这些的确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古人看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程序是不可打乱的。因此,将“人”的问题放在了首位。我们一般都认为,军事是政治的延续,政治是军事的高度集中,是一种高层次的军事活动的演变。“败莫败于多私”、“阴计外泄者败”、“小功不赏则大功不立,小怨不赦则大怨必生”等等。这些观点,到今天来讲,对于指导政治或军事行动,都有着同样重要的意义。

综上所述,《素书》确实是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实用的价值的,值得一读,更值得后继者探索研究与弘扬开去。限于自己的认知水平,有些错误在所难免,不足之处,肯请各家教正,以益于后学。

摘录:宋.张商英<原序>浅释

黄石公《素书》共六篇,按《前汉列传》、《史记·留候世家》记载了黄石公于圯桥授张良的《素书》,世人多以为那就是坊间流传的《三略》、《古兵书》,(旧传为黄石公所著),这实际上是传之者误传。

西晋八王之乱的时候,有盗墓贼打开了张良的坟墓,于玉枕中获得此《素书》。《素书》共一千三百三十六字,上面书有秘戒:“此书不许传给不道、不神、不圣、不贤之人。如所传非人,一定会受到祸殃,遇到合适的人不传,也将受到祸殃。”呜呼!黄石公竟如此地慎重!黄石公遇到张良这样的豪杰,便将此书传给了他;而张良未遇到合适的人选,便把此书陪葬在坟墓中了。

五百多年后(晋末),此书由盗墓贼得到了,从此《素书》才流传于人世间。然而,所传播的也只仅仅是黄石公的文字而已,至于他备极深邃精湛的含意,哪里是语言所能完全表达的!!

我个人有这样的一种观点(看法):天道与人事之间的关系,一定是互相作用的,从中也有其规律性。古往今来,各路圣贤对这个问题都竭尽一己之心力去研究探索。比如,唐尧非常敬畏地遵循上天的旨意行事;虞舜,他将天体七政(日、月、五行)运行的道理运用在政治上;夏禹,他重在理顺治理天下的九类大法(即《洪范九畴》———一为五行,二为敬用五专,三为农用八政,四为协用五纪,五为建用皇极,六为又用三德,七为明用稽疑,八为念用庶征,九为向用五福,威用六极);傅说(商王武丁的宰相,政绩卓著,与伊尹齐名),他时常陈述自然规律;文王,他着重将《八卦》演变为六十四卦;周公,他设立了天地四时之官,又设立三公,调和治理各种政事;孔子,他欲行无言之政;老子,则以常有、常无作为立议的开端,等等。

《阴符经》说:'宇宙在乎手,万物生乎身”。其哲学思想、理论认识发展到了这个地步,鬼神莫测的变化,尚且都逃不了吾人的学说,何况是讲究上下级关系的现在为人之道?黄石公,是秦朝的隐士高人,他的《素书》文字简略,含意精湛,就是上至唐尧、虞舜、夏禹、周文王、傅说、周公,下至孔子、老子的学术思想也没有超过他的这个范围。黄石公知道秦国将亡汉朝将兴,因此把《素书》授予张良,张良又怎么能了解到这部书的全部含意呢?张良之所以是豪杰的张良,而不是圣人,所以才讲他仅能使用这书的十分之一二而已。

比如,书中说:“阴计外泄者败”。张良曾使用这一条,劝汉高祖封韩信为齐王,奠立楚汉相争的成功基础;书中讲:“小怨不赦,大怨必生”。张良曾使用这条计谋,劝说汉高祖封雍齿为什邡侯,安抚了开国的功臣;书中说:“决策于不仁者险。”张良使用这一条,劝说汉高祖取消分封六国后裔为侯;书中说:“设变致权所以解结。”张良使用这条计谋,招来商山四皓(西汉初隐居商山的四位贤人东园公、绮里季、夏黄公、甪(路)里先生,因避战乱,而遁迹隐居于商山,四人年皆八十余岁,须眉皓白,时称“商山四皓”。汉高祖即位,欲延致为官而不得;后高祖欲废太子刘盈,立赵王如意。吕后用张良计策,以厚礼迎四人到朝廷,随太子见高祖,高祖见太子得此四人说:“羽翼成矣”。于是打消废太子之意。见《史记》留侯世家。),使高祖决心立太子刘盈为帝;书中说:“吉莫吉于知足”。张良使用这条计谋,提出愿受封于留地,告老不问世事;书中说:“绝嗜禁欲,所以除累”。张良使用了这条计谋,抛弃了人世间一切享受,跟从赤松子周游四海去了。(赤松子,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仙人,相传为帝喾之师。《汉书张良传》愿弃人间事,从赤松子游耳。颜师古注:“神农时为雨师。能入火,自烧昆仑山上。随风雨上下也。炎帝少女追之,亦得仙俱去。”)

想想看,运用黄石公的几句遗粕弃滓,尚且能够灭掉秦国和项羽,而使刘邦开国称帝,更何况是对《素书》能够全然掌握,确实理解的人呢?自从汉朝以来,研究文学、辞章的学者甚多,真正懂得造化大道的人极少,像诸葛亮、王猛(十六国时前秦大臣,有政绩)、房玄龄(字乔,有政绩),裴度(中唐大臣,有政绩)等人,虽然号称一代贤明的宰相,他们对于前代圣王的大道,仍然不能全然加以理解,这就是此书之所以不传给不道、不神、不圣、不贤之人的原因。

我认为:“有”为万物之母体,“无”为天地之原始。能超越有、无的,就是得道之人;能够大道用之于“非有非无”之间的,就是神异之人 (此两句言道无一定,在人变而已)。从“有”入手,达到“无”的境界者,为圣明之人;由“无”启步,达到“有”的境界,为贤能之人。(此两句言圣人之大而化,贤人之造其深。)

黄石公《素书》赏析

一、事物缘起[原始章第一]

“贤人君子明于盛衰之道,通乎成败之数,审乎治乱之势,达乎去就之理;故潜居抱道,以待其时。若时至而行,则能极人臣之位;得机而动,则能成绝代之功;如其不遇,没身而已。”

赏析: 道、德、仁、义、礼五者,本为一体,不可分离。

道,是一种自然规律,人人都在遵循著自然规律,自己却意识不到这一点,自然界万事万物亦是如此。

德,即是获得。依德而行,可使一己的欲求得到满足,自然界万事万物也是如此。

仁,是人所独具的仁慈、爱人的心理,人能关心、同情人,各种善良的愿望和行动就会产生。

义,是人所认为符合某种道德观念的行为,人们根据义的原则奖善惩恶,以建立功业。

礼,是规定社会行为的法则,规范仪式的总称。人人必须遵循礼的规范,兢兢业业,夙兴夜寐,按照君臣、父子、夫妻、兄弟等人伦关系所排列的顺序行事。

这五个条目,是做人的根本,缺一不可的。贤明能干的人物,品德高尚的君子,都能看清国家兴盛、衰弱、存亡的道理,通晓事业成败的规律,明白社会政治修明与纷乱的形势,懂得隐退仕进的原则。因此,当条件不适宜之时,都能默守正道,甘于隐伏,等待时机的到来。一旦时机到来而有所行动,常能建功立业位极人臣。如果所遇非时,也不过是淡泊以终而已。也就因此,像这样的人物常能树立极为崇高的典范,名重于后世啊!

二、俊、豪、杰[正道章第二]

“德足以怀远,信足以一异,义足以得众,才足以鉴古,明足以照下,此人之俊也。行足以为仪表,智足以决嫌疑,信可以使守约,廉可以使分财,此人之豪也。见嫌而不苟免,见利而不苟得;守职而不废,处义而不回,此人之杰也。“”

赏析: 德足以怀远,品德高尚;善政安民,以德治国。圣德明君,贤能良相;礼贤爱士,屈己舍人。则可使远方之人前来归顺。信足以一异,诚实不欺,可以统一不同的意见。义足以得众,道理充分可以得到部下群众的拥戴。才足鉴古,才识杰出,可以借鉴历史。明足以照下,聪明睿智可以知众而容众。这样的人,可以称他为人中之俊。

行足以为仪表,行为端正,可以为人表率。智足以决嫌疑,足智多谋,可以解决疑难问题。信可以使守约,天无信,四时失序,人无信,行止不立。如果能忠诚守信,这是立身成名之本。君子寡言,言而有信,一言议定,再不肯改议、失约。是故讲究信用,可以守约而无悔。廉可以使分财,廉洁公正,且疏财仗义。这样的人,可以称他为人中之豪。

见嫌而不苟免,克尽职守,而无所废弛;恪守信义,而不稍加改变;受到嫌疑,而能居义而不反顾;利字当头,懂得不悖理苟得。这样的人,可以称为人中之杰。

三、修身养志[求人之志章第三]

“绝嗜禁欲所以除累。抑非损恶所以禳过。贬酒阙色所以无污。避嫌远疑所以不误。博学切问所以广知。高行微言所以修身。”

赏析:杜绝不良的嗜好,禁止非分的欲望,这样可以免除各种牵累;抑制不合理的行为,减少邪恶的行径,这样可以避免过失;谢绝酒色侵扰,这样可以不受玷污;回避嫌疑,远离惑乱,这样可以不出错误。

广泛地学习,仔细地提出各种问题,这样可以丰富自己的知识;行为高尚,辞锋不露,这样可以修养身心、陶冶性情;肃敬、节俭、谦逊、简约,这样可以守身不辱;深谋远虑,这样可以不至于困危;亲近仁义之士,结交正直之人,这样可以在逆境中得到帮助。为人尽量宽容,行为敦厚,这是待人处世之道。

任才使能,使人人能尽其才,这是用人成事之要领;抑制邪恶,斥退谗佞之徒,这样可以防止动乱;推求往古,验证当今,这样可以不受迷惑;了解事态,心中有数,这样可以应付仓卒事变;采用灵活手法,施展权变之术,这样可以解开纠结;心中有数,闭口不言,凡事能顺从时机,这样可以远怨无咎;坚定不移,正直刚强,这样才能建功立业;勤勉惕励;心地善良,这样才能善始善终。

四、坚定志向[本德宗道章第四]

“志心笃行之术:长莫长于博谋;安莫安于忍辱;先莫先于修德;乐莫乐于好善;神莫神于至诚;明莫明于体物;吉莫吉于知足;苦莫苦于多愿。”

赏析:欲始志向坚定,笃实力行,最好的方法,莫过于深思多谋;最安全的方式,莫过于安于忍辱;最优先的要务,莫过于进德修业;最快乐的态度,莫过于乐于好善;最神奇的效验,莫过于用心至诚;最高明的做法,莫过于明察秋毫;最吉祥的想法,莫过于安分知足;最痛苦的缺点,莫过于欲求太多;最悲哀的情形,莫过于心神离散;最麻烦的病态,莫过于反覆无常;最无聊的妄念,莫过于不劳而获;最愚昧的观念,莫过于贪婪卑鄙;最孤独的念头,莫过于目空一切;最危险的举措,莫过于任人而疑;最失败的行径;莫过于自私自利,等等。

五、奉行仁义[遵义章第五]

“牧人以德者集,绳人以刑者散;小功不赏则大功不立;小怨不赦则大怨必生;赏不服人,罚不甘心者叛;赏及无功,罚及无罪者酷;听谗而美,闻谏而仇者亡;能有其有者安,贪人之有者残。”

赏析:在部下面前显示高明,一定会遭到愚弄。有过错而不能自知,一定会受到蒙蔽。走入迷途而不知返回正道,一定是神志惑乱。因为语言招致怨恨,一定会有祸患。思想与政令矛盾,一定会坏事。政令前后不一,一定会失败。发怒却无人畏惧,一定会受到侵犯。喜欢当众侮辱别人,一定会有灾难。对手下的大将罚之过当,一定会有危险。怠慢应受尊重的人,一定会招致不幸。表面上关系密切,实际上心怀异志的,一定会陷于孤独。亲近谗慝,远离忠良,一定会灭亡。亲近女色,疏远贤人,必是昏瞆目盲。女子干涉大政,一定会有动乱。

随便将官职到处乱送,政治就会出现乱相。欺凌下属而获得胜利的,自己也一定会受到下属的侵犯。所享受的名声超过自己的实际才能,即使耗尽精力也治理不好事务。对自己马虎,对别人求全责备的,无法处理事务。对自己宽厚,对别人刻薄的,一定被众人遗弃。因为小过失便取消别人的功劳的,一定会大失人心。部下纷纷有离异之心,必定沦亡。既然用了人却不给予信任,必定导致关系疏远。论功行赏时吝啬小气,形于颜色,必定使人感到沮丧。承诺多,兑现少,必招致怨恨。起初竭诚欢迎,末了又拒于门外,一定会恩断义绝。

给予别人很少,却希望得到厚报的,一定会大失所望。富贵之后就忘却贫贱时候的情状,一定不会长久。念及别人旧恶,忘记其所立新功的,一定遭来大凶。任用邪恶之徒,一定会有危险。勉强用人,一定留不住人。用人无法摆脱人情纠结,政事必越理越乱。失去自己的优势,力量必然削弱。处理问题、制定决策时向不仁之人问计,必有危险。秘密的计划泄露出去,一定会失败。横征暴敛、薄施寡恩,一定会衰落。奋勇征战的将士生活贫穷,鼓舌摇唇的游士安享富贵,国势一定会衰落。贿赂政府官员的事到处可见,政治必定十分昏暗。知道别人的优点长处却不重视,对别人的缺点错误反而耿耿于怀的,则是作风粗暴。使用的人不堪信任,信任的人又不能胜任其职,这样的政治一定会很混浊。

依靠道德的力量来治理人民,人民就会团结;若一味地依靠刑法来维持统治,则人民将离散而去。小的功劳不奖赏,便不会建立大功劳;小的怨恨不宽赦,大的怨恨便会产生。奖赏不能服人,处罚不能让人甘心,必定引起叛乱;赏及无功之人,罚及无罪之人,就是所谓的残酷。听到谗佞之言就十分高兴,听到忠谏之言便心生怨恨,一定灭亡。藏富于民,以百姓的富有作为本身的富有,这样才会安定;欲壑难填,总是贪求别人所有的,必然残民以逞。

六、安于礼仪[安礼章第六]

“释己而教人者逆,正己而化人者顺。逆者难从,顺者易行,难从则乱,易行则理。如此,理身、理家、理国可也。”

赏析:人的怨恨,产生于不肯赦免小的过失;人的祸患,产生于事前未作仔细的谋画;幸福,在于积善累德;灾难,在于多行不义。轻视农业,必招致饥馑;惰于蚕桑,必挨冷受冻。得人必安,失士则危。招来远客即富,荒废农时则贫。上位者反覆无常,言行不一,部属必生猜疑之心,以求自保。对上官轻视怠慢,必定获罪;对下属侮辱傲慢,必定失去亲附。近幸左右之臣不受尊重,关系疏远之臣必不安其位。自己怀疑自己,则不会信任别人;自己相信自己,则不会怀疑别人。邪恶之士决无正直的朋友;邪僻的上司必没有公正刚直的部下。

行将灭亡的国家,决不会有贤人辅政;陷于混乱的政治,决不会有善人参与。爱人深者,一定急于求贤才,乐得于贤才者,待人一定丰厚。国家即将称霸,人才都会聚集来归;邦国即将败亡,贤者先行隐避。

土地贫瘠,大物不产;水浅之处,大鱼不游;秃树之上,大禽不栖;疏林之中,大兽不居。山势过于陡峭,则容易崩塌;沼泽蓄水过满,则会漫溢出来。

弃玉抱石者目光如盲,羊质虎皮者虚于矫饰。拿衣服时不提领子,势必把衣服拿倒。走路不看地面的一定会跌倒。

房屋梁柱软弱,屋子会倒塌;才力不足的人掌政,国家会倾覆。脚下受寒,心肺受损;人心怀恨,国家受伤。大山将要崩塌,土质会先毁坏;国家将要衰亡,人民先受损害。树根干枯,枝条就会腐朽;人民困窘,国家将受伤害。与倾覆的车子走同一轨道的车,也会倾覆;与灭亡的国家做相同的事,也会灭亡。

见到已发生的事情,应警惕还将发生类似的事情;预见险恶的人事,应事先回避。害怕危险,常能得安全;害怕灭亡,反而能生存。人的所作所为,符合行事之道则吉,不符合行事之道则凶。吉祥的人,各种各样的好处都到他那里;不吉祥的人,各种各样的恶运灾祸都向他袭来。这并不是什么奥妙的事,而是自然之理。

务善策者无恶事,无远虑者有近忧。同志相得,同仁同忧,同恶相党,同爱同求,同美相妒,同智相谋,同贵相害,同利相忌。同声相应,同气相感,同类相似,同义相亲,同难相济。同道相成,同艺相窥,同巧相胜。以上这些都是自然而然的道理,凡人类有所举措,均应遵守这些规律,不可与理相抗。

把自己放在一边,单纯去教育别人,别人就不接受他的大道理;如果严格要求自己,进而去感化别人,别人就会顺服。违反常理,部属则难以顺从;合乎常理,则办事容易。部属难以顺从,则容易产生动乱;办事容易,则能得到畅通的治理。

以上所述的各项事理,用在修身、持家、治国,均会获得丰硕的效果。

(2021.09 辑录于成都)

(0)

相关推荐

  • 商山四皓人物介绍

    [手机版] 1.夏黄公 [汉] 商山四皓 夏黄公又称黄石公,原来姓崔名广,字少通,鄞县(今浙江宁波)人.一说本是齐国人,因隐居夏里修道而得名.秦汉之际一位著名隐士,与隐士绮里季,东园公,甪里并称为&q ...

  • 《素书》

    [奇书<素书>中9句话,细读一定有所得]<素书>,相传为秦末黄石公作,是一部类似'语录'体的书,民间视为奇书.天书. 全文1360字,132句,6章,书中认为道.德.仁.义.礼 ...

  • 在李大钊的存世墨迹中,手抄《黄石公素书》疑似是他最早的一幅。

    从手抄<素书>看--青年李大钊国学功底与救国思想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1-05-21 03:16作者:杨 芹(北京市委党校离休副教授.李大钊研究学者)此件系用毛笔抄写 ...

  • 【道教经典视频】——《黄石公素书》

    <素书>以道家思想为宗旨,集儒.法.兵的思想发挥道的作用及功能,同时以道.德.仁.义.礼为立身治国的根本.揆度宇宙万物自然运化的理数,以此认识事物,对应事物.处理事物. <黄石公素书 ...

  • 《素书》安礼章第六全文,翻译赏析

    此章分为两段.第一段:以排比的方法,对仗的文体,阐发了明辨盛衰.通晓成败.审察治乱.追本溯源.揆度未来的"韬略". 第二段:总括了全书的中心思想和目的. 怨在不舍小过: 此句与上章 ...

  • 《素书》遵义章第五全文,翻译赏析

    建功立业,须遵循事物的自然之理,明辨事由的起因,判断事物的结局. 全章共分五节.第一节,是说欲立功立事,首先须明察自身的弊端,追本溯源.有过不知,迷而不返,以言取怨,政令不一,怒而无威,就是蒙蔽真象, ...

  • 《素书》本德宗道章第四全文,翻译赏析

    此章认为:欲成就伟大的事业,就必须以德为根本,以道为宗旨.故以本德宗道为章名. 全章大意,是将"本德宗道".志心笃行的妙术分为应当争取和保持的技艺以及需要预防和戒备的方略两大类,详 ...

  • 《素书》求人之志章第三全文,翻译赏析

    "求人之志章":求者,是觅求.寻找之意.其主旨是说欲成大业,须得其人,要得其人,先知其志向,故以"求人之志"为章名. 本章共列一十八条,总归八个方面.也就是将这 ...

  • 《素书》正道章第二全文,翻译赏析

    正道章,"正"即证也.证自然之道的作用及功能,故以"正道"为章名. 此章主旨,是阐发自然之道的作用及功能.本章共分三段,第一段是以出乎其类,拔乎其萃--&quo ...

  • 《素书》原始章第一全文,翻译赏析

    原始章是本书总纲,主旨是阐发世道盛衰之起因,治乱之原由.故以"原始"标作章名.全章分为两节:第一节起首提示:"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天下万物皆由道而生,故天 ...

  • 黄石公《素书》(原文及译文)

    佑易宣 2019-11-03      黄石公(约公元前292年-公元前195年),秦汉时道家代表人物,思想家,军事家,别称圯上老人.下邳神人,后被道教纳入神谱.<史记·留侯世家>称其避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