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为什么不能成为专家?
中小学教师为什么不能成为专家?
作者:李广生
在基础教育领域,专家的名声并不是很好,我身边很多教师,经常用“专家”这个词相互调侃,戏谑的称:所谓专家就是专门骗人家。实际上这句话是一位专家自己说的,为了活跃会场气氛(当时大家都昏昏欲睡),他以自嘲的方式这样说,立即赢得台下的一大群教师的赞同和好感。很多教师就是因为这句话而打起精神,认真听他的讲座。
专家声誉受损是最近这些年的事,也许是专家泛滥的缘故。以前一线教师很少能见到专家,只能通过他们的书籍了解他们的思想和观点,而现在,专家满天飞,如果你愿意,可以天天看到专家。物以稀为贵,专家太多了,大家自然的对专家不以为然了。但这并不意味着一线教师普遍具有反智传统,那些有真知灼见的专家依然能得到大家的欢迎。
还有一方面的原因,专家让一线教师感到不安。自上个世纪末,教育改革汹涌而来,像时代飞速发展一样,各个国家的教育改革像一辆辆开足马力的汽车,四处横冲乱撞。专家走出象牙塔来到基层,但他们没有把从基层获取的信息带回去,完善和加工他们的理论以构建更好的顶层设计,而是驻扎基层用他们的理论改造教师的经验。专家取代了一线教师把方向盘握在手里,左右着教育的方向。教师的专业性受到挑战,其专业自主权受到压制。曾几何时,教师认为坐在驾驶室的是自己,操纵方向盘的也是自己。而现在他们只能听命于别人、服从于专家,而有些专家指的路真的不好走、支的招真的不好用,于是引起他们对专家的质疑。
专家成为活跃在基层的一支重要力量,他们的存在改变了一线教师的价值观,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追求成为专家,因为成为专家不仅可以名利双收,还可以离开课堂,至少可以离开常态课堂。基础教育存在着一种怪相,越是优秀的教师越不上课。我们花了很大代价,培养了很多优秀教师,造就了很多专家,却让他们离开了课堂。
昨天去协和医院陪父亲看病。诊室门口贴着医生的姓名、职称,有的是主治医师,有的是主任医师,有的是副主任医师。我挂的是专家号,医生的姓名下方显示:知名专家。知名专家和普通医生一样接诊,外面等了一大群人。走进去发现她的诊室与其他的诊室没啥区别,一张桌子、两把椅子、一张病床,一杯水。这令我感慨不已。
专家之专在我看来有两层含义,或是说两个维度。一是专业,在某一领域有所造诣;二是专注,全神贯注于某一方面。二者缺一不可,没有专业领域、没有专注精神,成不了专家,同时它们也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专业需要专注、专注成就专业。按照这个标准来看教师,我的结论是:教师很难成为专家,或是说教师不需要成为专家。
作为一名教师,你很难确定自己的专业领域和专业边界,因为你面对的是一个人,一个完整的人,而每一个人都可以称之为一个宇宙。
看过检查结果,医生告诉我,父亲的病关键不在于肾脏,而是高血压,把血压控制好肾脏就没问题。我问她怎么控制血压,她毫不犹豫的回答:我是肾病专家,血压问题你去找心内医生。然后她冷冰冰的说:你们走吧,后面还有很多病人,我没时间陪你们聊天。离开医院,老父亲居然说:还是大医院的大专家专业。我无言以对。
教师能这样做吗?学生找到教师,如果是单纯的学科问题可以把孩子推给相应的学科教师,但更多的问题根本就不是学科问题,比如:学习积极性不高是学科问题吗,是语文学科还是数学学科?不认真听讲是学科问题吗?不完成作业是学科问题吗?不热心集体活动是学科问题吗?学生早恋了,应该由哪个学科的教师出面干预?学生打架了,哪个学科的教师负责处理?……
教师更像是个全科医生,他需要具备各方面的知识、积累各方面的经验,以应对孩子提出的各种稀奇古怪的问题,协助他们处理学习和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各种不可思议的问题。
一个学生犯错误了,你会这样告诉他吗:去找品德老师,他会挖掘出你思想的深层次问题并帮你改正。一个学生找到你哭诉,因为他的父亲病逝了,他无比伤心,你会告诉他别跟我哭,找心理老师帮你疏导吗?一个学生最近一段时间总是精神恍惚、注意力不集中,你找到他询问原因,他告诉你自己的父母正在离婚,你能对他说而且你也有资格对他说(因为你还没有结婚):这我不懂,不归我管。不会,你绝不会这样做,如果你是一位有责任心的教师。
你面对的是几十个孩子,他们的背后是几十个家庭,几十种截然不同的生活环境,几十种各具特色的成长路径。什么样的人你都会遇到,什么样的事你都能碰上,所以你要具备多方面的知识和经验。世界杯开幕了,即便你从来不上球场,也要了解一下相关的知识,而且你还要主动跟学生聊聊世界杯,因为你要为他们打开一扇认识世界的窗子。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召开了,即便你对此毫不关心,而且你是数学老师与这件事毫无关系,也需要补充一下相关常识。原因很简单,虽然你是数学教师,但你的核心任务不是教他们数学知识,而是教他们融入未来,数学只是他们开创未来的工具。
你需要具备各种知识和经验,你要成为一个多面手,你不能过早的把孩子禁锢于某一领域,所以你更需要成为杂家而不是专家。
以上是就专业领域而言,下面我们再来考察一下专注精神。毫无疑问,教师需要专注精神,但要专注于育人。人的复杂性超过任何一台最精密的机器,人是整体的存在、系统的存在,发展变化的存在,对人的关注切忌片面、静止和机械。只看到当下而不能看到过去和未来,只看到显性的部分而看不到隐性的部分,只看到这方面而看不到其他方面,极有可能造成对人的误解。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关注必须是全面的、动态的关注,也就是说不能过于专注。
2018年5月14日,3U8633航班在成都区域巡航阶段,驾驶舱右座前风挡玻璃破裂脱落,机组实施紧急下降。当时的情况非常紧急,挡风玻璃掉落,机舱失压,对飞行员耳膜造成很大伤害,温度骤降到零下40度左右,仪表盘被掀开,噪音极大,大多数无线电失灵,只能依靠目视水平仪来进行操作。机长刘传健带领机组人员迫降成功,保住了全体乘客的性命。
面对如此紧急的情况,是他们的专业素养和专注精神发挥了作用。在那一刻,他一定是高度专注的,全部注意力都在飞机的操作上,不能有一点分心,不能有丝毫差错。记者采访机长:返航过程中,有没有关注自身的身体状况?机长的回答是:当时只想能不能把飞机安全操作下去,无法关注自己的身体状况。他连自己的身体状况都不关注,可见他当时的专注到了何种程度。如果像有些人猜测的那样,他的脑海里浮想联翩,浮现出责任、使命、勇气、荣誉等,恐怕最后的结果只能是悲剧。是专注,只想一件事,才成就了他的壮举。
教师却不能这样,他绝不可以只想一件事,如果他过于专注,反而不利于教育。我以自己的一件事说明。当时我正在兴高采烈的上课,因为备课下了很大功夫,所以课堂效果颇令人满意。忽然发现靠后面的一个学生趴在桌子上,好像睡觉,平时他就不太认真听讲。看到这种情况,我顿时勃然大怒,把他叫起来,训斥一通,疾风暴雨般的,不给他任何辩解的机会。因为我知道,这样的学生往往在这时候会摆出很多理由替自己开脱,其实是狡辩。很奇怪,这个学生居然什么都没说。下节课他离开了学校,我很担心,也很后悔,就主动联系到他的家长。家长告诉我,他们在医院,孩子感冒发烧,头晕晕的,但是他坚持要上我的课,说是下课后再来看病。家长的话让我无地自容。我想,如果当时我不是那么武断,不急于处理,如果我多想一想,多问一问,结果就大不一样了。就是因为我的眼睛盯着一点、脑子想着一处,才造成这样的结果。
专注让飞行员挽救了乘客的生命,专注却让我对孩子造成伤害。就像我在前文说的,其他职业,如外科医生、企业家、飞行员在遇到紧急情况时,需要专注,需要关闭情感的闸门,集中精力致力于问题的解决;而教师则需要打开情感的闸门,又要用专业思维防止情感泛滥,所以他们不能过于专注。工作中教师很少遇到紧急情况,很少有需要教师立即决策并采取行动的时刻,不要急,三思而后行,或是根本不用采取行动,这是教师的特点。
教师是专业,但是他的专业领域很宽,天地人无所不包,专业边界非常模糊,教师是个杂家。教师需要专注,但不能过于专注,特别是不能专注于一时一事,教师更需要开阔的视野和宽广的胸怀。基于以上这两点,我得出的结论是,教师很难成为专家,也没有必要把专家作为自己的职业追求。如果非要成为专家的话,需要明白:中小学教师是特殊的专家,是不专的专家,是育人的专家。
长按二维码即可关注
做真实的教育 过原创的人生
点
阅读原文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