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管理不能只有“安全考虑”
近日,两则中小学限制学生携带食品入校的新闻引发热议:9月14日,四川达州两名学生因无法带牛奶入校,蹲在门口喝完半箱奶;9月21日,贵州安顺一学校因不让学生外带食品,学校地上堆放大量的月饼。一致的是,两所学校都以“安全考虑”给出了解释理由。
校园食品管理关乎学生健康,学校责任重大。然而,近年来,一些学校的食品管理却显得简单粗放。学校的食品管理不仅要保护学生食品安全,也理应满足学生的营养、饮食需要。
一方面,学校要开展卫生教育,让学生懂得鉴别食品安全、科学保存食品的方法;加强完全检查,把不安全食品堵在校外;进行家长指导,防止家长把不安全食品交给孩子带往学校。另一方面,学校要加强学校食堂管理,确保学生吃得好、吃得饱、吃得营养;丰富食品供给方式,满足学生的临时、急时之需,帮助学生“长身体”。
自带食品入校,是学生实现自我供给的一种方式,学校可合理指导、规范要求,不可只图省事“一禁了之”,使教育管理失去了应有的温度和内涵。在节假日之后,家庭准备些食品交给孩子带往学校,还有渗透关爱、分享、节俭的育人含义,更是如此。
客观地讲,食品大多不易保存,特别是拆开包装之后,而有的孩子为了省着吃,有可能把食品放过期、放变质,学校的考虑也有道理。但把食品收拢集中放置,放假时再让学生取走则更可能形成安全隐患。
事实上,一些学校以“安全考虑”为由在办学管理上不规范的情况大有存在:禁止开展较高强度的体育运动,课间“圈养”,让家长代学生搞卫生,取消传统的春游、秋游,等等。这些在保护了孩子的同时,更多地是偏离了育人方向。
安全是大,但也只是学校管理的一个方面。目前,全国98%的中小学实现封闭化管理,寄宿制学校越办越多、学生越来越低龄化,“双减”工作正深入推进。如何在落实安全管理的同时,也开展教育关爱、发展高质量教育,是学校需要思考的问题。
从学生角度来思考和设计,想学生所想、做学生所盼、赋学生所能是解决好这些问题的重要标准。这需要学校以生为本、守正创新,也需要教育及相关管理部门密切关注、紧跟指导,及时校准、校正学校的管理方向、管理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