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式太极拳名家林伯炎太极拳学拳笔记
林伯炎先生毕业于上海精武体育师范学校,从赵连和学潭腿,从陈子正学鹰爪,从罗光玉学螳螂,从耿霞光学形意。毕业后,留任精武,先后在上海、汉口、广西、福建各精武团体执教。其间,得以与杨澄甫、吴鉴泉、孙禄堂、黄柏年诸位前辈相过从。承李景林将军青睐,与同学庞宜之成对子,学得武当对手剑法。后列入董英杰老师门墙,系统学习杨家太极拳术。1940年,先生南下新马,开国术传播海外之先河,分别在星州中正中学、吉隆坡雪兰莪精武会、南洋大学、九龙堂等传授国术。并在中正中学、南洋大学担任华文教师。1967年任新加坡九龙堂会长,倡议成立伯炎太极健身会,致力于杨氏太极拳的推广和发扬,而今新马各地,太极如潮,诚先生开山之力。二水于04、05年,两次赴新加坡交流太极拳,与先生各个时期多名学生交往,并得以结识先生之女,现任伯炎太极健身会会长林玉亭女士。林玉亭女士承其父业,为人谦和、淡泊,而有巾帼气概,见二水心仪伯炎先生拳架之舒展儒雅,遂将其珍藏的董英杰、董虎岭、伯炎先生等各个时期的数册拳照、生活照见示,并赠予伯炎先生之《太极拳学笔记》。是笔记,显非系统拳学论著。从内容看来,系伯炎先生在拳学的不同时期,随手记下的学习心得或教学体悟。从这些琐碎的只言片语之中,我们不但能一窥老一辈武术家的严谨、诚挚的拳学态度,更能在字里行间,窥探杨氏传统太极拳的规矩和奥秘。诚乃由入门至懂劲之阶梯也。因而,与其文字没有系统性,才更加显示珍贵。为便于阅读,二水将此笔记整理成文,具有独立含义的,逐条编码,加以标点。诚如林玉亭女士所言:“识者珍之,不识者弃之”,此以飨有缘者焉。
1、 左退则右进,右退则左上。
2、 推手时,勿乱撞。拿人时,先问劲数次,倘放过机会,能使人不知我意。
3、 肘与膝合,腕与踵合。
4、 中平步不可太大,太大则后足不实,进退亦不灵便。
5、 放劲时,手动幅度不过五寸,然后由大收小,惟意要愈长,眼神要愈看得远,久练之,其劲自足,不必手长足长也。露禅大师发人仅用分毫劲,故时不见其手动,而对手已跌出。
6、 发劲时,后足偷上半步,贴近对方,回束胸腹,蓄劲蓄势,而出手,则不过膝。
7、 扌履 时,胸腹先回束,眼神看后手,前足膝勿过脚背,尤不可过脚尖,手指尖却与后脚踵相联络。
8、 出双掌要竖起,两肩井与拇指、小指成一线,力贯掌心,劲由跟发。
9、 遇人顶劲时,手略回去,身勿前俯,胸略含。
10、人手有劲,在手上打,无劲,在身上打。
11、采人要握指根处,勿握腕。单练采手或散手放劲,均不宜有明劲。
12、遇人托手。则翻掌下坠。
13、练劲时间,应以适当休息,每次勿太辛苦,耗力过度。因力用尽时,则精神提不起,难长功夫。
14、挤出时,或用掌腕之端,或用肘,不宜两头并进,变为双重。
15、手步太长则无弹劲,放人不脆。
16、人拿则靠。
17、人以相对手按我肘上节(臂),则打斜飞式。按肘或略下,则打提手。按腕则叠肘,坐腰化。
18、出拳要放松,及定点,始紧握。
19、人托我肘,则往上化。
20、与人接触时,前进则利,后退则失。遇逼而入,愈不得力。进步时,如得势,应走挤步,不可将后步越前,以免前手撤回,被人逃走或换劲。
21、手与肘,应随人之劲,互相上下,如翻筋斗,然不可双重。
22、人托我肘,则往回坠肘,以化其上托之力,同时翻掌挤,后步发之,不可退步。
23、斜飞式应用时,人下按,则下坠右手,以左手采之;人上托,则上举右手,以右手挒之。采手要顺采,以拇指置入腕内,上步要踏入人之中心,入裆最好。
24、太极拳开手先进左半步,意在取人侧面。
25、下采人手时,如人前俯,则松手提掌背,击其面,人往后仰,则放之,或提掌推之。
26、拿人时,如人使劲向上翻,则引长其手,彼必难起。如再使大劲翻,则趁势放之。
27、人两手握我一手,要在未握定时,意在人先,变化之。如彼已握紧,则不宜变矣(人已握紧,可以抖擞劲转动我手,然后束身坠肘,引长其手,避其一手之劲,制其另一手,使彼身散乱失势,或进击之,或横推之)。人以两手握我一手,亦可用海底针之栽手,继而上步靠之。
28、人欲踢腿,则引其踢出,以前手粘其手,勿令其再得机得势。
29、人以单掌击来,可不必化,含胸以叠其掌,还掌以截其劲。
30、推手时,无论人来劲长短,我均以徐扌履 应之,不可骤退或抽或落。
31、开法有向前向后之分,合法则仅有退后。
32、人手发劲,可以身接其劲掤之(似顶实非顶也)。
33、以沉劲拿人之腕,则人难动。拿肘较难,肱更难。人拿我,肘可长出。
34、太极拳法,有进无退,退即速进,切不可停。
35、以斜飞式右手击人,左手搭人手,人愈用力,我左手愈得势。如人用力过猛,则以右手接之,变锤,以左手打其面,再以右拳放之,谓之紧三锤。
36、人要,我不要,则不顶。
37、进退提腿,不可提高。
38、采人时,须顺势坐腰,再以他手按其肩,斜放之。
39、采人至相当地位,释而放之。
40、左手采人右手,以右手击其面。
41、彼翻掌挤我,即提右拳含胸。
42、人左手采,则以打虎式击其脖。
43、彼如向上顶颈,采之不动,则用肘底锤。
44、人以异手横采,我叠肘沉击之,伸手,跟打挒。
45、拗步挤,须将人扌履 横,挤手可变鹰蹄。
46、以搬拦锤式打人时,可以左手采人右手,以右掌打一挒后,不论其变何式,我即以左手变掌,按其喉,向横打之,同时打挂腿,无不仆者。
47、放人之时,眼神看高看远,如人坐回,则看下打倒之。
48、对敌时,应上人斜方,以直破其横。人右顺步,我上左步时,则在其右脚外,勿在其内。上右步,则在内,勿在外。
49、骑马式扌履 人即跟挤,磨转心不转。
50、有劲则滞,在意则窒。
51、单鞭左手回时,勿近心口,近则自闭。云手之后手,亦不可过心口。
52、松裆下坐,方有蓄劲。
53、打人时喊叫,系高兴及沉气之作用。
54、如封似闭,两手分开,勿宽过肩。
55、人双手握我左右手时,须向左右斜走大圈,以硶其手,或打圈,回身坠肘拿之,或反手坠肘以阳掌尖对其胸口放之。如敌顶劲,则撤回寸许,再放。
56、靠人时,亦向其心口而往。
57、硶手要将人手引长,宜大不宜小。
58、按放敌人时,按肘勿按臂。
59、以退为进法:前步退回时,顺手引敌手往后,再上他步放之,同时眼前看,心想远。
60、采人时,手要松,采勿僵硬。
61、人以右手握我右手,则向右引长其手,而撅其指放之。
62、按人时,以小指管其肘,若人向上抬,则按腕重,按肘轻。
63、挤人时,以一手采之,他手挤之。或用一手用力掤之引其手直,而以他手挤之。若采不动,则偷移后足,则攻之。
64、采人之手,以双手握腕,先略采之,彼拉回,松之再用力采之,则震及脑矣。
65、推手时,十指要稍伸,略用力,不可太软。
66、人若按我,双按则往上打。
67、搂膝拗步要打人之横,故掌稍斜去。按人之手勿撞,要粘住再按。若人更向右转化,则徐随之向右,而在其劲头上,迅速左转(右手粘右手,左手翻之),同时含胸。去时不含,回时合,去时开。
68、双按时,勿太开,免为人由中而入。
69、与人动手时,前手要五六分力,稍转小圈,或移动不可停,停则不活。不用力则不能抵抗,用力太大,则滞。后手作第二道防线,以自顾。在转人时,亦可帮前手打出。
70、粘人之手,则引其斜方,彼必无力,或往上或往下,均可截至其劲。
71、人握我腕,可引以闭之,或斜以闭之。
72、与人推手,不可太前俯。
73、与人动手,以右手向上,不高不低,俟其来时,右来则在外,往外化之,或采之;在内则内化之,而挤之;或往右下,以左手按之,切不可抓人之手,自受人牵制。人抓我手时,如系双手,则不沉转,但以他手挤之。人以缠丝手攻我,我往右转以化之。人如踢腿,则上前按之,切不可退,上时走其外,勿走其内。人如反蹬腿,则推其胯股自跌。
74、人肩向后、向上,则踢腿意。
75、轻拿重打,先稳后打,有机即打,打而复打。
76、推手时,要两手牵粘人两手,勿令有打我之机会。如觉人用劲或忽然松动,即为打我之动机,我即趁机而打之,后发先至(杨老师谓:逢顶即打,逢丢即打,即后发先至之意)。
77、练架子时,肘要松坠,手要长,胸要活(忌呆板),腰腿与手要一致,劲在腰腿则沉、大,在手则浮、小,要不用劲练,而人看似有劲,推手时,肩肘一段要灵活,肘腕一段要有绵劲。
78、与人推手时,左粘则右打,右粘则左打。有机则打。但勿令人知我。
79、人以右手顶劲太大,退而松其劲,再转圈以右手提其右手,我上彼下,则解其僵劲。或以我手,轻分其右手,迅击其胸,再继以双按,或引其劲向上落空,以左脚钩之,或人右手随我上引时,我以左手托其右手,以左掌放之。
80、我右手搭人右手,要在其上,手指对其左肩。太开则恐其逃,太拢则人易翻。如人欲翻时,我以前节回打一圈,再向前伸出。我左手扶其肘外,伺机攻之。如敌制我,我以右手下粘其右手,以我右手搓进按之,以前手采人手向下向前,同时以我后手打迎面掌,使其身体牵动,即松前手,握拳击之。
81、与人推手,我以左右手掤人双手时,乘人尚未发劲,我即以左右手,在掤手下打按。
82、扌履 人时,两手勿双重。
83、人以后手按我后手,若不能上起时,我以后手粘领其后手,向斜下,以我前手粘其肘而分之。如人开时,即转我前手在其肘上,以拇指开其臂,再以后手打之。
84、人以一手按我肘,贴身时,我以被按手之手指,略用劲,向其肩峰方向斜打小圈化之。如一圈将劲,人又作第二按时,则再打一反圈化之。人以前手下压我前手,我将前手松下作海底针,再打一小圈,进步采其前手,以我后手(此时变成前手)略按其前手,小臂内层处,即转赴挤之。
85、按人时坐掌,自练或推手,均要后退坐多,前腿坐少。单手按人时,须对其无抗力之方向,不可对后足。
86、人以双手按我双肘,双方僵持时,我用松沉劲摆脱一手,以我另一手采敌肘。坐回后,闪身引敌向前,再以摆脱之手掌击之。同时,我采敌人之手,脱封敌肘。
87、前右手搭人前右手,如人欲开,我手顺其开势打一小圈,再向其左肩前进。此时,我肘腕弯曲,肘下坠,食中两指微指敌,但勿用沉劲(如人松去时,我手不致下落),若敌遇我指前进欲拨开时,我候其拨至正中,则打挤。如人拨开太远,则趁其拨劲未尽,退步打一大圈,上步作双手合击之。如人欲用斜上拨劲,则转我手心,向上开提之,但不可过开,过开则滑脱矣。如人直上拨劲,则转手心向下,而粘提之,两手相粘处,不即不离,提至相当处而按之。如人抵抗,则再提。
88、推手时,不丢不顶。跟劲兜劲,有时可带跟步。
89、如人右手横时,以我左手食指粘其右肘,无名小两指在肘下上托,同时我右腕在其腕上下压,宛如手挥琵琶式(但非肘后,亦非合劲),左上右下搓扭之再放劲。如敌肘下坠顶牛,则以我左手至其肘弯处,开其右肘,以右手作打虎式外击之。击时,手要松。如人右手直挺,我右手压之不落,则以我右手粘处转至其右腕内,同时以我左手伸指,推其肘进略右(我之右方),以我粘彼之掌进击之。或遇人挺右拳时,以我右手采其斜下,以右足踏其前腿弯处打倒之。
90、如人在前,分握我双腕,我可向前放之。如人屹立时,我可悠(音)劲挤之。
91、如人在后提我双肘,我身不动,我两肘顿后可放之(切忌僵劲)。
92、如人在后抱我,一可顿肘,二可拳击其头均可。
93、与人比赛推手时,须使其处处不得势。
94、人按我后手肘,我佯扌履 ,以我右手空前(要轻灵不带丝毫劲),以我左后手补入我右腕内,挤之。人以前右手顶劲时,我以右前手粘住,转入腕内,同时,以我左手封粘其右肘,以我右手滑打之。同时,我右足略提起,配合右掌并进。如前述,以我右手粘提人右手而下按,倘人再顶劲,则再提回,往外略打一小圈,在其手掌或手指处对其身按之,以前右手采人前右手,退步上左手挤之,左前手要成斜直向。
95、人采我*。靠不到,则以前手打野马分鬃。
96、以我前右手按人前右手,,以我左手托人右前肘,同时,我右手粘住打一圈,以掌击之,如欲伤人,则先以指拍之,跟住掌根放之。或以我右手顺势压下,继而提起打提手。若被闪过,则以打虎式下打其脖,再坐身以腕下钩其脖,再以肘向前放之(仍打其脖胸部)。
97、我右掌前击时,人右手下压,则以右前臂粘转敌臂外,轻握其肘部斜采(轻采之不动,则摆。切勿用笨劲),再打挤。我右手指采敌前手,敌若贴身,则打挤,敌若伸入,则轻采后,即以左掌打其面(一往一来,同时用轻荡劲),再以右掌击之。
98、我右手轻握敌手,我上左后步,左掌略弯扳其眉际,即以我右前手退击之。如人左手迎来,则迅转跨虎式,以我左手采其左手,同时换步作左前虚式,以右掌击之。
99、引进入空,忽隐忽现,跟劲堵劲,上步跟步,勿使人走掉。闪赚腾挪,使人勿知所措。
100、敌以左手按我左手,以右拳击我左面,则作左丁式,同时,我左手松架,以右拳啄劲打其腹。
丹田功秘法
以山西戴家心意拳秘传丹田功为本,适合太极拳、心意拳、形意拳、八卦掌等内家拳练习者参研。
课程介绍
丹田功是传统武术尤其内家拳的核心训练功法。在过去一直都是秘而不传的,只有少数人才能得到传承。一些拳谱中也有“丹田养就长命宝,万两黄金不与人”的说法。所以导致了很多武术爱好者虽然听说过丹田但并没有正确的认知,或者没有得到系统的传承,甚至曲解了丹田。本课程讲解的丹田功源自山西戴家心意拳,丹田功的练法是科学完整且朴实无华的,而拳法和器械皆是由丹田功衍生出来的。本课程会用通俗易懂的方式,一步步的把丹田功的基础练习方法教给大家。
课程列表
一、浅释内家拳丹田功之秘
本节课程主要介绍以下几点:
1、什么是丹田功?丹田是哪里?
2、为什么要练丹田功?丹田功的作用和独特之处
3、如何入手去练习丹田功?丹田功的练习步骤介绍
二、身法是丹田功入手的第一步
身法是丹田功入手的第一步,也是关键。正确的身法是练出丹田的前提。本节课程详细讲解练习丹田功的几个身法要领,并通过动作讲解来配合身法练习。
三、丹田贯气法——丹田功的核心机密,拳谱曰:混元一气吾道成
丹田贯气法是丹田功的核心内容,不会贯气法则丹田无法真正的聚气,丹田气不充足则丹田功有名无实。心意拳/形意拳等拳谱曰:混元一气吾道成。过去老拳师对此秘而不传。所以至今很多练习者都只停留在腰、胯、脊椎等基础身法运动阶段,甚至有的人对丹田气闻所未闻。本节课程按古传之法详细讲解丹田贯气。
四、丹田运转法——如何发动丹田气,内家拳产生的根源
丹田气足之后,如果不会发动丹田气,则丹田也是“死”丹田,所以必须会运转之法。这也是内家拳法产生的根源,内家拳是由内而外练习的拳法,内家拳是先由内后有外,根据丹田运转的侧重方向不同和拳理差异而形成不同拳法。本节课程以心意拳基础为例讲解如何以气催动丹田运转。
五、养丹田——如何高效的提升丹田功夫,丹田养就长命宝
心意拳、形意拳等拳谱中讲“丹田养就长命宝,万两黄金不与人”,那我们平时该如何养丹田呢?本节课程会教大家如何利用生活中碎片化时间,高效的提升丹田功夫。
六、检验丹田功正确与否的十个身体特征
丹田功练的正确与否有没有标准?怎么自己检验练的对还是错?本节课程总结了十个身体特征,供大家参考研究。
七、丹田功练习中的注意事项和建议
本节课程主要讲解丹田功练习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以及训练计划方面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