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藏在《西游记》中的“易经智慧”
猴哥猴哥,你的出身了不得(上)
01 刨根易理读《西游》
《西游记》的故事想必大家都很熟悉,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每个中国人的童年都有一个敢作敢当、不畏艰险、迎难而上的孙悟空。
从这一期开始,我们就来重读经典,共同温习一下那些年在我们心中翻江倒海、降龙伏虎、叱咤风云的英雄传奇。
而今天我们要分享的就是这部作品的经典桥段——猴王出世。
孙悟空这个深入人心的主人公,到底是“自由意志的象征”“奋斗反抗的象征”还是“造反有理的象征”?
让我们追踪蹑迹,一窥究竟!而在逐字品读的过程中,我们逐本溯源,刨根问底儿,竟然接通了与《易经》的渊源。
作为“群经之首”的“易经智慧”遍布“西游故事”,若是您也有“会心之处”,就请一路同行吧。
02 史上最长的“妊娠期”
这一回故事的回目叫《灵根育孕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
一开篇就是一首七言律诗,从“混沌未分天地乱,茫茫渺渺无人见”开始,可见伏羲氏还并未一画开天。
这个“天地未分”既可指“宇宙大爆炸”之前的状态,也可描述人类认识世界初期未将事物分类的“混沌场面”。
“盘古开天”更重要的是为人们劈开了“思想之天”,“伏羲画卦”最大的贡献就是为人们的“认识”勾勒出了“边界”,对事物进行了“界定”与“编码”。
人们对周遭才渐渐“清晰”起来,才“破鸿蒙”“清浊辨”,有了感同身受的亲近与体验,了解了万事万物的“异中之同”与“同中之异”,才慢慢适应了自然、逐渐改造自然。
《易传·系辞上》说:“天尊地卑,乾坤定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而“易学以相亲相辅者为吉,以矛盾冲突者为凶,于是生出了或吉或凶的价值评估。”
放到《西游记》中,作者用儒、释、道三教合一的中华传统文化精神,将万物定性为“物之初,性本善”。
原诗用的是“覆载群生仰至仁,发明万物皆成善”,就自然让我们想到《易经》中那句标志性名言,也是曾仕强教授挂在嘴边点击率最高的“谚语”,叫“一阴一阳之谓道”。
这是《易传》里的一句话,紧跟着说的是“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易传·系辞上》)
余敦康在解读《周易》中解释道:“'善’'性’是专就人而言。天人之间的沟通,关键在一个'继’字。继,是继承、继续,继之则善,不继则不善。”
而西游中的“群生”“万物”之所以能“得仁得善”,则全靠万物之灵“人”的“继往开来”之“善举”与“本性”。
这也是曾教授常说的人有三性“创造性、自主性、局限性”之“创造性”的生动体现,曾师常言:“自然界,唯有人类具有改造自然、改善自然、发明创造的能力。”
当然,人类的局限性也在于其有“生死大限”,并非“永垂不朽”(指肉身),所以孙悟空在“享乐天真,三五百载”之后,“忽然萌生'形而上’的烦恼,苦苦追索人生的'终极意义’。”
这个“终极意义”就是“继往开来”的人性之美,也就是曾师反复强调的“生生不息”。
“不朽”的问题,是世界上很多哲学、宗教都在探讨的人类根本问题,想通了、解决了这个“问题”,人类才能感觉到自身的“价值”,感觉到“不枉此生”,才能“消除恐惧”“安稳度日”。
这是人类与生俱来的“生本能”,正是这些“爱、崇高、希望和审美、艺术”等“菩提自性”的存在,才让人们“除恶扬善”“从善如流”。
相信希望、迎难而上,坚信“黎明的那道光,会越过黑暗,打破一切恐惧,我能找到答案。”
03 《西游》开篇的“算数题”
接下来,小说中以“盖闻天地之数,有十二万九千六百岁为一元。将一元分为十二会……”开始了故事的原委。
很多人对此“头晕目眩”,不知所云,故而跳过此段,岂不知里面确有大趣味、大深意,这涉及到中华文化中的一些传统说法,更是一道有趣的“四则运算”,我们拆解开来,简单说说。
雷伟泽有一篇博文,对这个问题介绍清晰,借他山之石一用。博文指出:“《说文解字》:“世,三十年为一世。”“《左传·昭公元年》:“一世无道,国未艾也。”
这里的一世,也就是指“一代人”。古时通常成年到三十岁,一般都娶妻生子有了下一代,到了六十岁,下一代也又有了下一代,子子孙孙、孙孙子子,有了一世的概念,我们就可以跟文本中“一元分为十二会”组合“运算”了。
这里只涉及到“三十”“十二”两个数字,“十二”正是老阴(六)的二倍,在中华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一年十二月、经络十二条、肋骨十二根、金陵十二钗,这是自然之道也是审美需要,道法自然油然而生。
接下来小学数学正式开始,我们来仔细算算这个“长算式”。
结合上文《说文解字》的说法,1世=30年,那么30乘以12就等于360,就推出了“运”的概念,1运=12世=360年,进而推出“一会”,1会=30运,那么1会也就等于360乘以30,得出了10800年。
算到此处还没完,不要功亏一篑,要坚持到底,继续推导时间说法上的“最高级”——元。1元=12会,10800乘以12,正好得出小说文本129600这个结果。
文本中的“盖闻天地之数,有十二万九千六百岁为一元。将一元划分为十二会,乃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之十二支也。每会该一万八百岁。”(《西游记》第一回)
原来只用两个数(30、12)就搞定了,而这两个数正是自然观察、自然规律、道法自然的结果,一切都是顺天应人、都是天人合一。
04 谢“天”谢“地”才有你(猴哥)
再往下,就是叙述十二地支产生的种种变化,点出从宇宙鸿蒙到滋生万物经过了漫长的变化和生生不息地动力,其中“五千四百岁”正是“一会”等于“一万八百岁”的一半“五千四百岁”。
岁就是年呀,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紧接着后面一句话很重要,文中道:“又五千四百岁,亥会将终,贞下起元,近子之会,而复渐渐开明。”
接着又引邵康节的话:“冬至子之半,天心无改移。一阳初动处,万物未生时。”至此,天始有根。邵康节就是邵雍,是北宋著名的理学家,康节是他的谥号。
也就是说,从地支之子时经过漫长的变化、过了上万年之久一个轮回之后,再回到子时,天开始生出一股动力叫“阳气”,使得万物开始有了赖以产生的“生机”。
其中文本中提到的“贞下起元”,是《易经》中非常重要的概念。
出自《乾卦·第一》的《彖》传,文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
周敦康解释道:“蓬勃盛大的乾元之气,是万物所赖以创始化生的动力资源,这种刚健有力、生生不息的动力资源是统贯于天道运行的整个过程之中的。”
(未完待续……)
注:鉴于网文体例需要,文中一律将引文原始出处删除,方便读者阅览,请原文作者谅之。
End
作者简介:
徐凯,辽宁师范大学图书馆中级馆员,硕士。研究方向:阅读推广,中国古典文献学。著有《阅读推广+:理论与实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