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容真爱:邂逅“小点点”
文/罗朝猛
(刊于《校长参考》2021年第4期)
2020学年第二学期开学不足一月的某天中午时分,我照例在学校饭堂正门前值守学生午餐,突然发现校医S医生在追赶一位小个子男生(化名“小点点”),说时迟那时快,我赶紧追了上去。经了解,这位小点点没有排队、没有测体温,也没有洗手,想直接冲进饭堂吃午餐。待我了解清楚大致情况后,我把小点点叫到一边,心平气和地问他姓甚名谁、哪个年级、哪个班级,他完全不理不睬,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进而,我问他为什么不按照学校防疫要求进行错峰午餐,他没有应答。见此僵局,我断然要求他重新回到同学们队列中进行测温、洗手,听到此要求,小点点开口便说“今天中午我不吃午餐了”,说完就要跑开。见此状,我一把拉住他,并告知他:不需排队,只要测温、洗手就可以进餐。就这样,小点点按照我的指令便顺利吃完了午餐。
是不是我不讲原则,甘当和事佬?是不是我不尊崇校纪校规?是不是我在包庇与放纵小点点?事后我一直在反思。在我看来,学生犯错只要不是大的原则性错误,学生只要没有大的道德品质问题,都是可以被宽容,可以被延后批评教育与处理的,关键是要把握教育的时机与火候。
当时没有与学生“较劲”,主要是想给学生台阶下。没有直截了当批评教育学生,主要担心加深冲突。狗急了都会跳墙,小点点同学“我不吃午饭了”,一气之下有可能离校出走,还有可能会做出偏激的事情,等等。小点点有可能当天早上没吃早餐肚子饿得慌,他中午有可能有急事要处理……按照柯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小点点的违纪行为处于朴素的利己主义阶段。他可能会想,不参加测温、不洗手、不排队,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如果我当时揪着不放,无限地给此事上纲上线,一味地批评指责,扣帽子,或将他交由学生处处理等,可能会因这样一件事情“毁掉”小点点一辈子。
教育是慢的艺术,教育批评学生需要冷处理。俗语说,性急吃不了热豆腐,这就需要我们忍一忍、冷一冷、等一等。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磕磕碰碰,难免会犯错,这是一种正常现象。人之初,性本善。我们要相信学生是向上的,是向善的。学生犯错可能是一时糊涂,所以,我们对待犯错的学生不能一棍子打死。陶行知曾说,在我们的冷眼之前,可能就有牛顿;在我们的棍棒之下,可能就有瓦特;在我们的恶语之中,可能就有爱迪生。
教育需要有宽容之心,要把学生犯错当作一次教育契机,给与他们认错、改错的机会。一次宽容可能触及学生心灵,让学生自我醒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可能会挽救一个学生。对于处于青春期的初中学生,此时的一次宽容,可能会改变学生的一生。宽容的力量给我们教育工作者诸多启迪,学生犯了错,大多数都会后悔,希望得到宽容、谅解。有些学生只要教师助一臂之力,就能改错自新。若我们对待犯错学生稍有不慎,不讲究教育的方式方法,不注重教育的艺术,就有可能毁掉学生一生。
严格说,我上述冷处理小点点的方式,是受了以下案例启发的。近年,网上都在转发这样一个经典案例:在一次婚宴上,一位中年男士认出了他中学的老师,于是上前恭敬地说:“老师,您好!您还认得我吗?”老师:“对不起,我实在记不起来。”学生:“老师您再想想,我是当年在课堂上偷同学手表的那个学生。”老师看着面前的这位学生,还是摇了摇头说:“我真的认不出你了。”学生:“当时您叫全班同学都面向墙壁站着,再用手帕蒙上自己的眼睛,然后您一个个搜查我们的口袋。当您从我口袋里搜出手表时,我想我一定会受到您严厉的训斥并予以严肃处理,从此以后我在班里是抬不起头来了,这将给我人生留下不可磨灭的耻辱和创伤。但是事情并没有如我相像的那样,您把手表归还给失主后,就叫我们坐回原来的座位上继续上课。一直到我毕业离开学校那一天,偷手表的事从来没有被提起过,老师,现在您应该记起我了吧。”老师微微一笑说道:“我怎么会记得你呢?为了同学之间能保持良好关系,为了不影响我对班上同学的印象,当时我也是蒙上自己眼睛来搜查学生的口袋的。”学生听完,眼泪夺框而出,他紧紧地把老师抱在怀里,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彼此就这样默默拥抱着。
拥有数千万读者的《窗边的小豆豆》一书,讲述了作者上小学时一段被宽容的真实故事。作者因淘气被原学校退学后,来到巴学园。在小林校长的爱护与引导下,一般人眼里“怪怪”的小豆豆,逐渐变成了一个被大家宽容与接纳的孩子,并奠定了她一生成功的基础。书中讲到,第一天来到巴学园,校长与她见面,“把你想说的话全部说给老师听听”,足足听她讲了四个小时。他和小林校长在一起的时候,她觉得非常安心、非常温暖、心情好极了。“能永远和这个人在一起就好了。”这是小豆豆第一次见到校长小林宗作先生的感受。刚上一年级的小豆豆,居然能够一个人说四个小时的话,要是让她妈妈或从前老师听到这件事,一定会非常吃惊。因为,从小豆豆出生后到现在,还从来没有一个人这么长时间地听她说话。而且,这么长时间里,校长一次哈欠都没有打,一次也没有露出不耐烦的样子,他像小豆豆那样,向前探着身体,专注地听着。
金无赤足,人无完人。宽容是一种无声的教育,是教师应掌握的一门教育艺术。对学生多一点宽容,多一点真爱,教育工作定会增添一抹靓丽的色彩。有人曾说,宽容是智慧的善良,是悟透人间之难的觉醒,是对人类的爱和信心,是睿智,是勇敢。教师就需要这样的智慧与勇敢。
宽容是一种境界,宽容具有无穷的教育魔力。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在教育中,如果我们对孩子的一些“毛病”采取宽容的态度,将比死抓住他们的“小辫子”不放,更能引起学生对自己错误行为的自省,更有利于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
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有容错的雅量。能以宽容之心对待学生,不仅维护了学生的自尊心,给了学生反思自己行为的时间和悔改的余地,而且能表现出教师的博大胸怀和满满智慧,也必然会赢得学生的信任和拥戴。
教育的爱心是空气,是阳光,是土壤,是水源,是食粮,是布匹……所以,老一辈教育家夏丏尊说: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宽容是一种爱,其魅力就在于她可以使人的思想改变,让人的灵魂得以重生。早在上世纪60年代,被誉为“小学教育界的梅兰芳”的斯霞老师,以理性善意的宽容为载体,实施“童心母爱”教育,传遍我国大江南北。正如一首诗写的那样:土地宽容了种子,拥有了收获;大海宽容了江河,拥有了浩瀚;天空宽容了云霞,拥有了神采;人生宽容了遗憾,拥有了未来。
教育需要把握生命生长的节律,为此,我们要做好学生成长的守望者。孩子就像玫瑰花蕾,有不同的花期。最后开的花,与最早开的花一样美丽。没有一种生长像生命那样,如此复杂多变,难以琢磨。在这样的奥秘面前,人们常常会发现以往的教育规律无用,以往的教育方法无效。正因为如此,没有一种实践活动像教育那样充满智慧挑战。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教育是一项特别需要耐心的事业,特别需要从容的事业。从容的教育者知道耐心地守候,耐心守候成长时刻的到来,耐心守候着生命之树在一次又一次永不停歇的教育力量推动下生长。
但在实际德育过程中,人们常常会形成关于方法上的一些思维定式,其结果是对某一或某些方法的认识与运用方式产生僵化的理解。如果运用不当,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教育效果。德育方法需要灵活运用,教无定法,育人亦无定法,这就要求我们做到“一生一策”,因时因地施教。
学生的本性是天真的、善良的,这就导致了学生内心和行为的幼稚。教师要换位思考看待学生,不能用成人的眼光审视学生的内心世界与所作所为。教师能做的就是俯下身子耐心地倾听学生,教导学生,真正走进每位学生的内心情感世界,观察学生、了解学生,发现埋藏在学生内心的善良与美丽。故此,教师在对待学生所犯错误时,要少一些责骂与冷漠,多一些对他们的关心与理解,长此以往,我们的德育工作将收获意外之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