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从哪个角度识女人?——《闻香识女人》

《闻香识女人》这个电影非常著名,阿尔帕西诺(《教父》里的小儿子)凭借此片获得了奥斯卡影帝,他饰演一个盲人退役中校,可谓是毫无违和感,表演极具说服力。

阿尔帕西诺在教父中的表演就堪称经典。

电影的原名是《女人香》,翻拍自一个非常古老的同名电影(我没看过),但这样诱惑的标题下,电影的整体内容却并不是情爱,而是一种人生观。

电影的内容很简单,阿尔帕西诺饰演的中校请了个高中生查理当看护,中校带着查理跑去纽约准备最后享乐一番,然后自杀,但在接触当中两人产生了如父如子般的深厚情谊,相互拯救了对方。

一起坐头等舱,这辈子没坐过。。。。。

乍一看,是不是这个套路这些年快被用烂了,但这个电影还蛮早的,1992年的电影,电影虽然不像最近的《触不可及》、《绿皮书》由真事改编,但电影的切入点非常优秀,将电影标题和实际内容相结合,电影当中的哲理可以说是鲜活地呈现在眼前。

相互拯救的这类故事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更令人百看不厌。

得先绕开电影先探讨点别的,就从《闻香识女人》这个标题切入,大家都知道,男生在找女生时,相对来说条件简单,女生来说就很复杂了(当然如果男生也复杂,相信人类的人口一定会急剧下滑)。

大家可以翻翻我以前的文章,不考古,有时候真不懂当下。

这个电影的标题是“闻香识女人”,而不是闻臭识男人,绝不是什么男权主义,而就是因为男人脑子在这方面简单,才会用这样一个标题。

男人喜欢女生,第一自然是看面相,第二是身材,第三嘛……有时性格啥的甚至可以不看,不过这没啥,在相亲网站的调查里,无论男女,对性格的要求本就是排在最后一位。

除了外表之外,男人在最开始极少会以其他方式来挑选女生(当然如果硬说,这是社会观念造成的锅),所以电影当中的中校,他是个瞎子,却又极好女色,他识别女人的能力,靠到的是自己敏锐的鼻子,闻到女人身上的香味,就能感觉出这个女人是不是一个“好”女人。

整个电影刨除中校的家人,出现了两位女性(他嫖的连脸都没露,不算),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第一个是在餐厅里遇见的,中校闻到了女性身上的清香,主动拉着查理过去和女性一起坐,然后和女性跳了一段华尔兹,在查理还忙着不好意思时,他几乎把女性每一个行为背后的深意都直白地念了出来,比如他问女性,查理这个周末很糟糕,他看上去如何,女性说在我看来他很好,中校则对查理说她真的喜欢你。

瞧这小眼神打量的。

女性这句话确实是一语双关,因为女生很少喜欢说大白话,中校看到的不是女生说了什么,而是她为什么要这么说,这些都是看事情角度的不同,而这位女性的男友则代表了一个固化的观念,在女性说出他们陪我跳了华尔兹时,她的男友主动去握了查理的手,而不是盲人中校(认为盲人不可能跳舞),这种固化的观念也正是中校帮助女性去打破的,想学华尔兹?我们就地马上来,怕犯错?华尔兹又不是人生中的重大抉择,如果这么小的事都怕,还怎么抉择自己的人生?

跳华尔兹这一段太经典。

面对那个糟糕又自我的男友,相信这位女性不久就会做出自己人生的选择了。

在这种餐厅约吃饭,这男的肯定挺有钱,但完全不在乎女友的感受

中校的家人可以说和中校关系最不好,也最厌恶他,但看过整个电影你会发现除了他的家人之外,几乎每个遇到中校的人都爱他,甚至他一个盲人开车,那个警察在他一通嘴炮之后都会放他一马,当然他对家人那种满不在乎,不够彬彬有礼的态度也是其中一个原因,不过这也是其他人爱他的原因之一。

连警察都被逗乐了

而查理和中校,这两个人也正是人生角度不同的代表,他们一个刚刚上路,一个为自己准备着鲜血淋漓的谢幕,几天的时间里,两个人几乎待在一起每一分钟,经历的事情完全一模一样,查理从木讷变得善于交流了许多,最后阻止中校自杀更是勇气的体现。而中校则在这些享乐和大胆的尝试之后,越发胆怯,懦弱,不时想要寻死,因为这些欢愉所能维持的时间都太短了,他想找一个能陪伴自己的人。

第二清早的落寞有点可怕。

这就是为什么中校在一夜春宵之后,反倒更加落寞,体会过一次繁华过后的落寞,再去体会第二次,第三次,那真的会杀了你。

中校沉溺于双目带来的黑暗,但查理却感染于中校那外露的霸气和开放的性格与作风,与教导自己的情谊,所以最终查理阻止了中校自杀。

查理夺枪,奋勇阻止中校自杀

这个电影最后还有一个学校的部分,校长要和那些权贵联合起来坑查理,而中校则让查理坚持自我,最终战胜了这些权贵子弟,可以说查理在成长的过程中,在中校的身上寻找到了自我,而中校则在初出茅庐的查理身上,看到了曾经的自我。

而在学校里,中校也遇到了一位看起来可以陪自己到天明的女性,可谓是额外收获了。

翻译是政治老师,美国也有政治课吗?

人有时要坚持自我(不是不听别人意见……),才能不迷惑。

那当你失去了自我呢?

就像电影里的中校一样,找到那个支持你的人,并再一次找到自我。

借用一下肖申克这个图。。确实太有感觉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