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大作文“万能”分论点,是否真的那么万能?
现在许多人把申论等同于大作文,比如一提到申论就说“申论怎么写”,可见大作文在考生眼中不可动摇的地位。
由于我们的语文教育出了问题,导致许多人经过十几年的教育,甚至硕士、博士读完之后,依然很难脱离电脑,完全独立的写出一篇千把字的文章,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教育的悲哀。
也正因为如此,导致许多人对申论大作文心存畏惧,恨不得找到一些万能模板,一夜之间就能写出一篇锦绣文章。
这固然不太可能,但是由于申论有些类似于八股文的结构,加之改卷速度极快,也给了我们一些“投机取巧”的机会。
在大作文中,除了论点之外,最重要的莫过于分论点的写法了,这也是阅卷人关注的重点。
这里对阅卷人做个说明,很多阅卷人实际上写文章可能还不如考生,但就像我们固然不会烹饪,却能品尝出一盘菜是否美味。
因此,在极为有限的阅卷时间内,分论点毫无疑问是重中之重,但许多人的分论点都存在语法错误,甚至存在错别字等低级错误,这也让我感慨:孩子,你也太不把考试当回事了。
当然另一种极端就是把分论点当做申论的全部,去可以背诵一些万能模板,低级点的比如:
做好XXX,XXX是关键;做好XXX,XXX是重点;做好XXX,XXX是基础。
这样的文章,每年都能看到许多,已经让阅卷人产生了“审丑疲劳”,实际上对于“关键、重点、基础”之类的词语,是很难把握的,也许你认为的关键并不关键,你你认为的重点并非重点,认为的基础也不是基础,难免会有弄巧成拙之嫌。
再高级一点的,比如什么“开车法”、“打牌法”之类的,我们以开车法为例:
要做好大学生就业,必须把好“方向盘”,引导正确就业方向。
要做好大学生就业,必须升级“发动机”,培育多元就业渠道。
要做好大学生就业,必须踩稳“制动器”,打击扰乱市场乱象。
看起来好像头头是道,生动形象,问题和上面提到的一样,是否精准到位,这里的几个比喻倒还是比较妥帖的,但是我们在考场上,那么短的时间,是否也能做到精准贴切?
不要光看别人的方法多好,那都是没事做琢磨了好久才提炼出来的,以前我也材料的时候,有些大材料,光提纲就要讨论两天,你看到的只是最终产品,而没看到过程的艰辛。
更重要的是,考生很可能为了文章写得漂亮,先把准备好的标题写上,然后才去材料里找分论点来拼凑。
比如这个分论点:
要攀登创业者心中的山,必须找准落脚点,这离不开政府的统筹规划;
要攀登创业者心中的山,必须抓住发力点,这需要我们不断创新;
要攀登创业者心中的山,必须把握关键点,这需要我们久久为功。
这个分论点一看就是事先设计好的,除了最后一句话,前两句都是背的模板,这就很尴尬了,我一直强调,申论答案都在材料里,包括分论点。
换句话说,分论点撰写的正确顺序应该是:先根据材料提炼分论点,再去雕琢分论点,而不是先穿靴戴帽,把分论点写好了,再本末倒置地去想分论点。
因此,盲目的学习这些模板套路,最终可能弄巧成拙,学了个四不像。
但正所谓“结构无定法,规律可摸寻”,我们看一些好的文章,比如领导讲话稿、时评文章,都可以从中学习到很多经验。
结构无定法是说不要刻意去追求对仗工整,能工整固然好,但不用强求,关键是内容定位要准,结构要始终服务主题、服务论点,因事而异、因文而异。
规律可摸寻是说我们要学会从优秀文章中,去分析文章的分论点和论证过程,揣摩作者的思维,从中吸取一些精华。
这里我更建议用三段式非工整分论点,意思就是分论点由三个短句组成,一来可以避免考场上千篇一律的“做好XXX,需要XXX”等低质量模板,二来更容易让分论点和内容对应;三来也是更加容易操作。
那么,三段式分论点究竟应该怎么写?
这个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假如我们分别用ABC来代替三个短句,其中A是固定的,BC可以是两个并列的举措,也可以是措施+目的,比如:
弘扬抗洪精神,抢抗灾能力脆弱之险,夯实灾年夺丰收之基;
弘扬抗洪精神,抢全省排位后移之险,夯实赶超发展之基;
弘扬抗洪精神,抢思想道德滑坡之险,夯实精神文明建设之基。
这里的“弘扬抗洪精神”是主题,“抢XXX之险”是措施,“夯实XXX”是目的,当然这个分论点在文字上是进行过雕琢的,我们考场上并不需要做到这么工整,只要字数大致相当就可以了,比如:
让全市人民说共产党好,就必须坚持科学发展不动摇,全力以赴建设“幸福宜春”;
让全市人民说共产党好,就必须大力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始终保持党员先进性;
让全市人民说共产党好,就必须始终坚持从严治党,切实加强领导班子作风建设。
当然,也不是说一定要怎么写,也可以三个短句完全不一样的,比如下面这个常见的领导讲话稿写法:
肯定成绩,认清形势,从全局的高度把握和谋划经济工作;
明确要求,突出重点,扎实推进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聚精会神,心无旁骛,狠抓各项经济工作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