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无足轻重的“微交谈”里,却包含着你人生的价值
01前几天,遇到一件“特别尴尬”的事情:一大早赶着去上班,在办公楼电梯间遇到了其他部门的一个同事,我们俩还曾在一个基层单位共过事。我本来想打个招呼,却发现自己突然忘记了对方的名字,满脑子都是对方的微信昵称。虽然之前在微信上有过交流,但此刻只能尴尬地冲对方笑了笑。两人进了电梯,很有默契地都不出声,一个抬头盯着电梯的楼层数;另一个则扭头看广告屏。电梯一开门,我们就像被解放一样,逃也似地跑回了办公室。“其实,忘掉了对方的名字,也不妨碍闲聊几句啊。”其实,我发现有不少年轻人,一方面是微信聊天的好手,可另一方面,当他们在走廊、电梯、茶水间之类的地方遇到不太熟的人,却根本不会打招呼,而是赶紧把目光躲开。和不熟悉的人聊一些不重要事,这种行为在英语里有一个专门的词:small talk,翻译过来就是“微交谈”,最常见的例子就是在各种公开场合和陌生人闲聊。也许有人觉得,不过就是几句寒暄,不说也没什么损失,有话在微信上沟通也是一样。
02之前,看过《微交谈:如何提升和陌生人的社交力》这本书,其中有这么一个故事:当时,作者戴愫从美国的学校毕业后不久,还没找到工作。有一天,她走出公寓大楼,有一位中年男士为她拉住了门。戴愫低头瞥见他拎着一个手工布包,就随口夸了一句:“Nice bag!”(很漂亮的包!)这男士很开心,眉开眼笑地说:“Got it from China.” (从中国买的。)戴愫有点惊讶,故意用中文感谢了他绅士的拉门之举,“谢谢你”。这男士居然回了一句:“mei wen ti”(没问题)。两个人就像对上了暗号,同时停下来,站在那里聊起来。在交谈中,这男士得知她刚毕业,正在找工作;而戴愫得知这位男士的公司正需要一位有中国背景的专业人士,帮忙启动一项和中国商家合作的大项目。就这样,戴愫只是说了一句夸赞的话,就和陌生人开始了一次“微交谈”,前后花了不到10分钟,最后却找到了自己的第一份工作。后来戴愫如此评价这件事:“那一刻,我的人生被打开了一扇门。”后来,戴愫总结出这样一个道理:重要信息都是在非正式渠道流通的,重要关系也是在非正式渠道结成的。03很多人总爱说自己有“社交恐惧症”,并不是真的不想社交,而是他们低估了与人交往的作用。人这一辈子,总是暗藏着几个关乎成功的关键时刻,但这些机会都不是从天而降的,而是要靠自己和周围人的主动攀谈,和他人建立连接,才能得回来的。你不去交流,不去攀谈,哪怕别人掌握了能够改变你命运的钥匙,你们也不会产生任何交集。“微交谈”的作用,就是让你能用最小的付出,最大限度地产生和他人的连接,与他人共享信息和资源。不少商业大佬,都是在饭局或者高尔夫球场敲定大部分的合作;不少作家,在才思枯竭的时候,总爱去找人聊天,编剧教父罗伯特·麦基甚至建议年轻编剧“毕业头十年应该去开出租车”。邓文迪能遇见默多克并成为他的妻子,首先是因为她能进入默多克的公司,并能接近默多克。那她是怎么进入默多克的公司的?当时邓文迪从美国飞往香港,恰好坐在了默多克新闻集团的董事Bruce Churchill旁边,邓文迪抓住机会和他攀谈。飞机还没到香港,邓文迪就拿到了默多克旗下的香港卫星电视公司总部实习生的工作。可以说,每一次和别人的交谈,都蕴含着巨大的可能性,你所交流的陌生人,可能成为你以后的商业伙伴、朋友甚至爱人。04《微交谈》一书中提到一个让沟通双方都感到幸福的原则:与他人同频共振。记得《奇葩说》里有这样一个辩题:要牺牲贾玲救大家吗?这个辩题的背景是:假设有一个大魔王把所有选手和观众都抓到了一艘船上,把贾玲关到了另一艘船上。第一艘船上有一个按钮,如果按了,贾玲的船会爆炸,大家就能获得自由;如果不按,大家的船就会沉,所有人都会死,但是贾玲会得救。这时候在第一艘船上的你,会不会牺牲掉贾玲救大家?高晓松选择了反方:不会按;和他对立方的蔡康永只能选择正方:会按。但辩论到了最后,他却选择了叛变,从正方变成了反方。因为他说,当他发现场上的观众选择“会按”的人居多时,他吓坏了。他认为,这个时候辩论已经不重要,但向年轻人传递自己真心的信仰更重更。他说:“你按下那个纽是作为,你不按那个钮是不作为。我们人最基本的底线是守住那个不作为。”和他们的交流,你或许能获得不少有用的信息,为自己的人生创造新的机会。毫不夸张地说,人生的每一次巨大转变,都有可能源自和他人的交谈。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