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中国古典诗文之二十一(图)

观沧海(1)
三国 曹操
东临碣石(2),以观沧海(3)。
水何澹澹(4),山岛竦峙(5)。
树木丛生,  百草丰茂(6)。
秋风萧瑟(7),洪波涌起(8)。
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9)。
星汉灿烂(10),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11),歌以咏志。
[作者简介]
   曹操(155年——220年),字孟德,沛(pèi)国谯(qiáo)县(今安徽亳[bó]县)人,是三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曹操一生跃马扬鞭、南征北战,但手不释卷,雅爱文学。他的诗继承了《诗经》和汉乐府的优良的现实主义传统,以乐府古题写时事、抒怀抱,体现了一个政治家的思想情怀。
  曹操的诗歌格调慷慨悲凉、沉郁雄健,豪迈纵横;语言古朴刚健,善用比兴。曹操的散文主要是表、令类的实用性文件,在内容和形式上很少受传统的束缚,下笔无所顾忌,具有自由通畅、质朴简约的风格,被鲁迅誉为“改造文章的祖师”。
[注释]
  (1)沧(cāng)海:大海。沧,水青绿色。大海因为水深而呈青绿色,所以也叫沧海。
  (2)临:来到。碣(jié)石:山名,在今河北省乐亭县西南,现已沉入大海。
  (3)以:语助词,没有实际意义。
  (4)何:多么。澹(dàn):水波动荡的样子。
  (5)山岛:指碣石山。竦峙(sǒnzhì):高峻挺拔的样子。竦,同“耸”,高。
  (6)丰茂:丰美茂盛。
  (7)萧瑟:秋风吹树木发出的响声。
  (8)洪波:大波浪。
  (9)若:好像。
  (10)汉:银河。
  (11)幸:庆幸,幸运。至:极。哉:感叹词。“幸甚”两句,本是合乐时所加,与正文无关。不过,在这首诗中却与正文有一种和谐的联系。
[译文]
   东征登上了碣石山,正好来观赏茫茫渤海的景象。大海被微风吹拂,海水是那样的动荡不定;海边山岛挺拔竦立。树林密密层层地生长着,遍山的野草长得丰满茂盛。清冷的秋风多有力,滔天的巨浪涌起。日月升沉,如同从大海的怀抱中出入;银河灿烂的光辉,好像从大海的心窝里放射出来。庆幸得很,好极了,于是作歌来歌咏我的志向。
[赏析]
   《观沧海》是曹操《步出夏门行》的首章。东汉建安年间,曹操借许悠之计,以少胜多,击退了他在北方的主要对手——大军阀袁绍。袁绍残部逃到乌桓(当时辽东半岛上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想得到乌桓的支持,以求东山再起。曹操乘胜追击,征讨乌桓。东汉建安12年,即公元207年,曹操挥鞭北指,所向披靡,大败乌桓。归途中,曹操登上碣石山(位于今河北省东亭县西南的大碣石山。此山现已不存,相传已沉入大海),观看沧海壮丽景色。此时,曹操踌躇满志,意气昂扬,挥笔即书,便有了《观沧海》一诗。
   赏析此诗,笔者认为,可按照作者“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抒发了什么”的赏析思路进行赏析。
   诗的开头二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沧海,即大海,这两句的意思是“我向东登上碣石山,以便来把沧海观。”这两句点出了诗人观望沧海的地点——碣石山,其中的“临”、“观”二字,传达出了诗人跃马扬鞭,高瞻远瞩的昂扬气概。此时的曹操所向披靡,得胜而归,踌躇满志,意气昂扬,雄心勃勃,气吞山河,一副“得志才子”的形象(远非后来赤壁败战,失魂落魄的曹丞相所能比)。
   以下六句实写观海之所见,此时的曹操看到的一切景象都如同他此刻的心情一样美好。“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何:何其,多么。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竦峙:高高耸立。 竦,同“耸”,高。峙:立。萧瑟:秋风吹动草木的声音。洪:大。意思是“海水荡漾多么辽阔,山岛耸立于水的中间。树木葱葱遍地生,百草繁密又茂盛。阵阵秋风瑟瑟响,激起大海滔天浪。”沧海之景,在曹操看来,是多么的辽阔、壮丽啊!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写的是俯瞰沧海的全景;“树木”、“百草”二句写的是静景,是近看所见之景,是特写;“秋风”、“洪波”二句写的是动景,是远观所见之景,描写先总后分,由近及远,一静一动,有力地刻画了大海的壮阔,为下文展开想像打下了伏笔。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星汉:指银河。这四句的意思是“匆匆远行的日月,就好像出自大海之中,灿烂无比的满天繁星,就好像出自大海间。”这四句是虚写,写的是诗人看到海水汹涌浩荡所想像出的景象。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则是直抒胸臆之笔,意思是“庆幸庆幸多庆幸啊,我吟诗作歌抒豪情。”能远征到此,“临”碣石山,且有闲情逸致“以观沧海”,非胜利者莫能为之也。 
   这首诗写景由近及远,由实到虚,动静结合,虚实并用,层次分明,状尽大海浩淼无垠、吞吐日月的宏大气势,实际上是极写诗人那如“沧海”般的情怀,抒发了诗人决心消灭所有残敌,誓统中国的壮志豪情。
   全诗句句写景,实则句句抒情,诗词人把自己远眺大海时涌上心头的那种豪情壮志寄寓在景物的描写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王国维语),本诗词很好的体现了写景诗的这一特点,堪称写景诗的上品,也应是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写景和我们作文写景状物的典范,很值得大家细品、学习和借鉴。
(0)

相关推荐

  • 曹操《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原文翻译与赏析

    <观沧海>是建安十二年(207)九月曹操北征乌桓,消灭了袁绍残留部队胜利班师途中登临碣石山时所作.这首四言诗借诗人登山望海所见到的自然景物,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既刻划了高山大海的动人 ...

  • 《观沧海》赏析

    曹操是三国时踌躇满志.叱咤风云的政治人物,又是运筹帷幄的统帅,他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用;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门第观念,网罗地主阶级中下层人士,抑制豪强,加 ...

  • 鉴赏:中国古典诗文之二(图)

    鉴赏:中国古典诗文之二(图)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①. 散入珠帘湿罗幕②,狐裘不暖锦衾薄③. 将军角弓不得控④,都护铁衣冷难着 ...

  • 鉴赏:中国古典诗文之二十八(图)

    惠崇<春江晚景> 宋 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大文学家,自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县人. ...

  • 鉴赏:中国古典诗文之二十七(图)

    回乡偶书 唐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鬃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作者简介]    贺知章(659──744),字季真,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人.少以文词知名,武后证圣元年( ...

  • 鉴赏:中国古典诗文之二十六(图)

     浣溪沙 宋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 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②.  [作者简介]     晏殊(991-1055)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字 ...

  • 鉴赏:中国古典诗文之二十五(图)

    黄鹤楼 唐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书法 [作者简介]     崔颢(公元704? ...

  • 鉴赏:中国古典诗文之二十二(图)

    归田园居 晋 陶潜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世号 ...

  • 鉴赏:中国古典诗文之二十(图)

    关雎① [诗经·国风·周南]② 关关③雎鸠,在河之洲④.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⑤. 参差荇菜⑥,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⑦寐思服⑧.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 ...

  • 鉴赏:中国古典诗文之七十(图)

    桃花园记 晋·陶潜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 ...

  • 鉴赏:中国古典诗文之六十七(图)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作者简介]    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省河津县)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