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十四章-视之不见

林岭 金盒读习社

观妙韩磊 - 道德经

第十四章 [原文]

视而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徼,其下不昧,绳绳(min)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译文]

看它是看不见的,称为“夷”;听它是听不到的,称为“希”;摸它是摸不到的,称为“微”,从这三方面无法深入追究,所以要把三者合而为一。它高高在上时不特别明亮耀眼,它居于低处时也不会昏暗不清,渺茫幽深无边无际而不可言说,所以又回归于空(没有)。这就是没有形状的形状,没有物体的象,就把它叫做“惚恍”。迎着正视它,却看不见它从起点在哪里,跟随它,也看不见它将去往何处。运用古已有之的“道”(无或空),来驾驭(处理)当今现实(有)存在的事情。如果能了解从古开始的道是如何起始的,这就称为“道纪”,也就是道的规律。

【解说】

这一章老子形象的讲述了,不可说的“道”。

所谓“道”,是看不见(夷)、听不到(希)和摸不到(微)的。

这是因为道是无形的,是不生不灭的状态,也就是夷。夷字,在成语中夷为平地,有灭的意思,这里表示为无形,不生不灭,既不生也不灭的状态,也就是佛学里的

道是听不见的,也就是“希”,可以解释为稀松,深一步理解就是是漫无边际的,也就是佛学里说的,是寂静的。

摸不到,是因为“道”本身就无形无相,无处不在,如同无边无量的微尘,弥漫在整个空间。

道,不会因为放在高贵的地方就显得格外耀眼,放在低俗的地方就昏暗不清,无论在哪里,无论何时,就在那里,不因环境而改变,如如不动,万变归一。

道,是没有形状的,无法形容,也没有显现出任何像,但是它有始终在那里,不来不去,我们称“道”是“惚恍”,“道”如同光明出现,就在那里而已。

道,追溯过往,不知道它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而展望未来,也不知道它会在什么时候结束。

而只要我们遵循这个看不见摸不着说不明的“道”的规律,又可以很好的解决驾驭当下的许多现实中存在的问题。

那么究竟什么是“道”的规律呢?我们如果能认真思索、判断和知晓,从远古开始,道是如何作用于宇宙,作用于现实世界,是如何开始在背后推动宇宙世界的产生和发展的,就自然会明了道的运行规律。

(0)

相关推荐

  •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今人怎么看?

    梁言相劝(LYXQ20200428)--语言的终极本质是能量,能量的功能是唤醒,唤醒的生命才具有温度和意义. <道德经>第14章,讲的是"道纪". "道纪&q ...

  • 徐慎檀:《道德经》释义第十四章

    大家好,又到了国学经典每天读的时间.我们来一起学习道德经的第十四章.下面我们一起把原文读一下.这个版本仍然有一些和通用版不一致的地方.所以我把原文已经发在上面,请大家按这个原文诵读: 视之而不见,名之 ...

  • 《道德经新译》第八章:执古御今能知古始

    <道德经新译>第八章(道篇第八章) 执古御今 能知古始 (原第14章) 视之不见,名曰夷: 听之不闻,名曰希: 搏之不得,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其不上皦,其下不昧. 绳绳 ...

  • 慢读|老子《道德经》第十四章

    <道德经> 第十四章 -1- [原文] 视而不见,名曰夷: 听之不闻,名曰希: 搏之不得,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其上不徼,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 是谓无状之 ...

  • 《道德经》通读 第十四章

    <道德经>通读  第十四章 原文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抟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

  • 《道德经》第十四章视之不见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日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 ...

  • 道德经三十四章——大道汜兮

    这一章继续对道进行赞美,进行美誉. 先贴下原文: 大道汜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大 ...

  • 道德经第二十四章解析

    道德经第二十四章解析

  • 道德经第二十四章——企者不立

    这一章阐述了做人的道理,这种道理,从过往几千年来看,也是刻录在国人骨髓的,也是国人内敛的一种性格表现. 先贴下原文: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 ...

  • 道德经第十四章解析

    道德经第十四章解析

  • 道德经七十四章——民不畏死

    这一章节与前文民不畏威相承,继续告诫统治者应该怎样做. 先贴下原文: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希有不伤其手者矣. ...

  • 道德经第十四章译文——原文对照

    开经语 道妙德善抱无得一 行善利生济世救人 虚静恬淡寂寞无为 知强守柔神定气闲 求真返朴天地人和 慈心大用智慧超逸 道常无名玄同无碍 上德无己法雨无边 学习道德经,开启大智慧 第十四章 道体无相章\即 ...

  • 道德经第二十四章译文——原文对照

    开经语 道妙德善抱无得一 行善利生济世救人 虚静恬淡寂寞无为 知强守柔神定气闲 求真返朴天地人和 慈心大用智慧超逸 道常无名玄同无碍 上德无己法雨无边 学习道德经,开启大智慧 第二十四章 妙契玄同章 ...

  • 道德经第十九章 视素抱朴

    聊名著,读经典 <道德经>第十九章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视素抱朴,少私寡欲. 素素之心得感悟-- 我第一次听说愚民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