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道养心
【山语丝1231】
体道养心
中条山客
养生不在于养形养体,而在于养神养心。这是因为,心是身主宰,心是神所凭,心是智所依。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能否立足、能否取得一些成就,其关键就在于心智。当然,形体康健是人生的基础。
养心法有六:广其心、正其心、平其心、安其心、静其心、定其心。心广以容万类万物,心正以诚意念,心平得以中和,心安以少忧怨,心静以绝攀附,心定以除外累。
在养心方面,道与儒、佛三者互有借鉴。儒家特别强调“正心教人”。儒家经典著作《大学》有语:“心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正。”一般来讲,心有所贪痴,则不得其正;有所爱憎,则不得其正;有所私利,则不得其正;有所攀求,则不得其正。亦即是说,欲正其心者,必无忿懥心,无恐惧心,无好乐心,无忧患心,无贪痴心,无爱憎心,无私利心,无攀求心;以至无一切心,寂然不动,方可不失其本心,而自得其正也。
欲养心,必使自正。首先从不用心开始。有心不用,便即无心。无心并非无心之形体,而是在于虚心、不为外物占用而已。心用一止,自能内守,而不外缘。既不缘物,亦不缘境,外物不入,外境不扰,外诱不引,外欲不侵,则本心自现。所以古语云:心不在焉,视而不见,聪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如此,方能居尘出尘,住境离境!不求入圣而自圣,不求合道而自就道。这就是养心要法哪!
孟老先生在《孟子·离娄下》中讲:“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意为成就大事者总是保持善良,纯朴,率直,热爱生命的人格品质。孟子还讲,人要有不忍之心。体道,当然要有不忍之心喽!不忍者,恻隐,羞恶,辞让,是非。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四端者,犹如有四体也。
体道还应“求其放心、不动心”。把心思放在名上则伤于名,心放于利则伤于利,放于饥渴则伤于饥渴,放于声色则伤于声色,放于天下则伤于天下;无所不放,则无所不伤,而亦无所不役。把你自己丢出去的、被外物所迷惑的那颗心找回来,即收心;不为外物所动、所惑,不被外物所左右即为不动心。保持赤子之心,则此心自寂然不动,不为身外之物及欲念所动;心能放亦能收,心能散也能聚,则自得其养。养心与收心的要点全在“寡欲”二字。所以,孟老先生讲: “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
养心,广其心、正其心、平其心、安其心、静其心、定其心,宁静自养,清闲自适,寂静恬淡,无为自守。不为大利动其心,不为大名扰其神,不为好酒动其魂,不为好色动其魄。大不为之,小亦不动。抱朴守拙,抱中守一,顺应自然,安定内心。勤守中,莫放逸,外不入,内不出,还本源,焉有心不养者乎?
2020年12月31日星期四,上阳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