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巨村“古上党”更乐村,究竟是赵上党还是韩上党?

原创 爱旅游的寒江 涉县周边游 今天
更乐“上党”不姓韩
——兼与卧云居士(“青头卧云”)商榷
董何明先生《古墟长歌》提到:更乐村是“古沙侯国故墟”,也是“古上党”地和“古上党村”。
“古沙侯国故墟”,至今没有人质疑。
“古上党”地和“古上党村”,笔者却觉得有探讨的必要,因为有卧云居士(“青头卧云”)论说:涉县更乐镇,(是)古韩上党(军事指挥中心)。
笔者持有不同意见:
更乐,没有属过“韩”,从来就是赵之上党属地,直到赵经长平一战实力衰弱无力整体控制自己的“上党”高地之后,都是这样。
卧云居士(“青头卧云”)认定“涉县更乐镇”为“古韩上党(军事指挥中心)”,论据是,
《读史方舆纪要》〖都邑考〗载:
韩之上党,去邯郸百里……上党远韩近赵,亦为赵之险塞。
论证逻辑是:
(而)涉县更乐镇距离邯郸正好百里。
笔者试问:
其一,从更乐起,到邯郸真的是“百里”吗?!
历来说法,邯郸离涉县200里(96km)!更乐离城14里(6.7km)。即使现在路好路近(309国道、邯长高速)了,(邯长高速)也是99公里(还只是到邯郸市户村);从更乐到邯郸也就是九十多公里(约180-190里),哪来的“百里”?!(战国1里相当于现在340米!)
其二,“上党远韩近赵,亦为赵之险塞”,本身也内含这样的意思:“上党”地区,也有赵国的一份(即也有“赵之上党郡”)。
所谓“上党远韩近赵”指的是,上党高地距离韩国王城新郑的确远(300.8km),且近乎“飞地”;距离赵国王城邯郸相对较近,(东阳关、小湾至邯郸户村)112公里。
所谓“赵之险塞”,指的是此处(即赵之上党)为赵之战略要地;历来为韩、赵争夺之前沿阵地;一旦失守,秦之“虎狼之师”,东下太行,将畅行无阻;天下被秦一统之大势亦将不可逆转。
让我们来进一步梳理相关史志地情资料:
唐代张守节曰:“秦上党郡,今泽、潞、仪、沁等四州之地,兼相州之半,韩总有之。至七国时,赵得仪、沁二州之地,韩犹有潞州及泽州之半,半属赵、魏”。
[秦始皇十一年(前236),“王翦、桓(齿奇)、杨端和攻邺,取九城。王翦攻阏于(和顺,晋中市)、(木尞)杨(辽山、辽阳,即左权),皆并一军”(阏于和(木尞)杨属赵之上党)]
这显然是站在唐代人的视角看,整个上党(包括韩、赵、魏三家)高地是于秦始皇十一年(前236)统归于秦的。
以唐代行政区划说,“兼相州之半”,就是又加上魏国“相州”(治“邺”,今临漳香菜营)8县之4。
如果以此而言,“相州”(治“邺”即安阳与临漳交接一带)距离邯郸仅仅47.1公里(94.2里),的确约“百里”。但,“相州”(临漳)邺城与涉县更乐村,坐公交还有166.88公里,即333.76里的路程呢!
不可否认,战国中后期,赵国在泽州北部除了长平等少数靠近长城的地区尚在控制外其余大都为韩、魏两国蚕食;从历史地图看,韩国曾一度几乎占领赵国涉之上党地(更乐)。但,这并不意味着涉之上党地(更乐)就是“韩之上党郡”的属地甚或是“(韩国的)军事指挥中心”。
还是看战国中前期,唐代张守节说得十分清楚:赵国在上党地区的势力范围大体相当于唐代的仪州全部,潞州东半大部及泽州北部小块地区;韩国拥有沁州全部,潞州的西半部、晋州东面一小部分及泽州沁水沿线地区;魏则基本有泽州除去沁水沿线以外得其它地区。
以今地言之,赵之上党郡基本有山西和顺、榆社以南,壶关以北,沁县、长子以东,太行山以西地区;韩之上党郡有山西沁源、安泽及沁水地区;魏之上党郡有高平、陵川及严城等地区。
另查知,《元和志》卷13 仪州:箕州“因辽山县界箕山为名”。辖境相当今山西和顺、左权、榆社等县地及河北涉县北部地区。先天元年(712)改为仪州。
再查,唐武德元年(618),潞州领上党、长子、屯留、潞城、壶关、黎城、铜(、乡县、襄垣、涉县等。
且,天一阁藏明嘉靖抄本《涉县志》(涉县最早志书)“建制沿革”明载:涉县,古沙侯国地……春秋时属魏,战国时属赵,(没有属过韩),秦属邯郸郡……唐贞观十七年(643)……改属潞州(涉县为其属领)……
如何理解涉县的“东山”也叫“韩王山”?
笔者与卧云居士(“青头卧云”)在这里达成一定程度的一致,即“韩王山”得名称(最初)源于冯亭。
笔者补充:历史事实,《资治通鉴:“上党民走赵,赵军长平”。在上党坚守的赵军占得地利,却没有“人民群众的小车”,粮草补给出现问题!
在事实上,真的把“烫手的山芋”扔给了赵军,“上党民走赵”,即原来韩之上党的民众成了赵之上党地的新住户,一住两三年(前262-前260),鸠占鹊巢,赵地变成了“韩地”,所以是“归葬”了!
据天一阁藏明嘉靖抄本《涉县志·人物》(涉县最早志书),冯亭,为秦上党太守。后归赵。秦兵伐赵,战于长平,亭死,归葬于涉。
按笔者的观点,冯亭“入赵”,“赵受之”,“秦移兵伐赵长平,亭遂死而归葬焉”。韩之“上党”既已凝于赵,亭死,当然是“归葬焉”。归到具体什么地方呢?
“县东三里韩王山下”。“老师傅岭”其实是“老师傅陵”。另外,在招岗后山还有“老师傅岩”,笔者疑为冯亭“石室墓”遗迹。
还有一点,卧云居士(“青头卧云”)没有提到(有意避开了?):
据天一阁藏明嘉靖抄本《涉县志·古迹》(涉县最早志书),赵简子城,在县北龙山社(,即今更乐东北与井店东南交界处)。世传,昔赵简子走晋阳,灭智氏,还故都邢州,道经于此,筑城以为驻兵之所。今有古城在焉。
资深文史工作者史安昌先生曾寻踪撰文,认为:赵简子城乃赵国发祥地,笔者认同。
如此说来,早在2515年前,更乐井店一带就已经是赵国的“上党高地”了!难怪,金元以来,多有古人刻石铭记:更乐,(赵国)“上党”、“古上党”,(赵国)“古上党村也”!
结语:三家分晋(前453-前349),七雄纷争(前475-前221),韩赵魏三国对峙,就在这“地极高,与天为党”的“上党”。
以唐代行政区划分,韩国之上党郡有整个沁州、潞州西部及晋州东部一小块地区;赵国之上党郡则有整个的仪州及潞州东面大部分地区(包括涉县;当然也包括更乐)。
一言以蔽之:更乐,不姓韩;从来就是赵之上党地,直到战国中后期特别是经长平一战赵国实力衰弱无力整体控制赵之上党高地之后,也是这样。
山雨 庚子子月中浣 于古赵御金台
作者简介:
张海旺,河北神威律师事务所执业律师,家事团队团队长,研究生学历(西南政法大学法学学士、法律硕士),师从西南政法大学博导、法制史学科带头人张培田教授,曾主办或参与韩志英诉魏县康复医院医疗事故赔偿、吕文贤等犯组织、领导黑社组织罪、强迫交易罪、故意伤害罪等有较大影响的民、刑案件,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办案经验,学术论文主要有《谢方樽人格论》。业余喜爱地方文化研究,精考据,善长联词赋,颇有古风。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