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四北六条  一代大师家宴会亲朋

西四北六条

如果你到过西四北六条,你可能完全想不到,这条普普通的胡同不仅住过鼎鼎有名的画界大佬,也住过曾奋战前线的记者夫妇。

西四北六条,顾名思义,就紧邻西四北五条北边,东起西四北大街,西至赵登禹路,全长500米左右。西四北六条原称为燕山卫胡同,只因明代燕山前卫衙署在此。

所谓燕山前卫衙署,“卫”是指一种防卫京城的军事组织,燕山卫是皇帝的亲军卫之一,负责防守皇城西部。清代时西四北六条称卫衣胡同、卫儿胡同或魏儿胡同。

1911年后为与南草厂(今南草厂街)东侧的北胡同相别,改称南卫胡同、南魏胡同或南魏儿胡同。而1965年胡同改名为西四北六条,沿用至今。

(西四北头条到西四北八条概貌,图源网络)

艺术大家陈半丁

北京的胡同是一个让人浮想联翩的地方,你可以尽情想象:不经意间拐进的胡同中,令人敬佩的才子佳人在几十年或者几百年前在此漫步。西四北六条胡同7号(老牌门号)就曾住着我国大画家陈半丁。据说半丁是是半个人的意思,因为他有一个双胞胎兄弟,半丁之名由此而来。

陈半丁曾是我国艺术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一方面,他潜心静气钻研艺术。他是“运古派”高手,所谓高手,不是随便说说,那必须得博览古今,融百家之长,自成一家。他仿过他的老师吴昌硕的画,也仿过清代“四王”的山水画,还有任伯年、汪士慎等等,在此不一一细数。但是,陈半丁仿古而不拘泥于古,“兼宗数家者……能兼蓄并收,不限一格,不拘一隅……能脱去一个人的羁绊采取众人的所长”,最终才能将画派古法之精髓运于笔墨之下。而另一方面,陈半丁也积极入世,心存大义。他曾1918年任国立北京美术学校中国画教授,致力于教育事业,于1920年任中国画学研究会评议等,虽秉持祖训“一不做官,二不入幕”,但是却也积极为国家文艺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从他的作品到他的为人处世,陈半丁可称得上包容豁达之人。据称,陈半丁在西四北六条居住的时候,就喜欢宴请友人,朋友每次想分摊菜钱,他都坚持自己请,最后耐不过众数友人的劝说,才最终收下。

(陈半丁作画,图源网络)

新闻伉俪徐盈、彭子冈

在陈老宴请宾客之处,隔壁不远的34号住着的是我国新闻史上的有名的伉俪,徐盈和彭子冈。这对夫妇所处的时代正是近代民族危亡时期,夫妇俩在战火纷飞的环境之中坚守新闻责任与民族大义,用自己的笔尖诠释了新闻人的家国情怀。两人都是《大公报》的记者,也都于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想来不仅是恩爱非常的夫妻,更是志同道合的朋友和战友。徐盈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新闻记者,也是一名出色的战地记者。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很多青年纷纷弃笔从戎,走上战场。然而,就有这样的一群人,笔是他们战斗的武器——他们就是中国青年记者协会组织,徐盈是当中的一员。1937年,徐盈作为《大公报》战地记者,奔赴前线,在五台山八路军总部随军,采访了朱德、任弼,撰写了《朱德将军在前线》《战地总动员》的通讯,写下了《抗战中的西北》一书。而在抗战胜利后,徐盈1946年返回北平,从过往报纸中搜集日本经济资料,并整理出版了《北方工业》这一通讯,为北方恢复经济发展提出了很多可供参考的现实问题。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徐盈专注于经济领域的调查,预示未来国家发展的中心问题,对国家重建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同样作为《大公报》记者的彭子冈不输丈夫,她是抗战时期中国新闻界“四大花旦”之一,其他三位分别为浦熙修、杨刚、戈扬。1938年,她与丈夫一起重庆,奔走于重庆各界采访,她描写革命战士的英勇无畏鼓舞士气,也叙述日军肮脏罪行揭露真相,戈扬评价彭子冈:“她的那支笔,她的采访行动,曾使反动派丢魂失魄,人们总认为她是一个多么厉害的女记者,原来却是如此的朴实、诚恳、温柔、可爱,有时还有点傻乎乎的,天真得像个孩子。”

(图源网络)

著名的作家、戏曲研究员徐城北是徐盈和彭子冈夫妇的儿子,也在西四北六条长大,并且他与陈半丁的儿子是中学同学。在他的散文《胡同里的文人》中,他提及对陈半丁的点滴印象。人的缘份就是如此微妙,两个都擅长用笔的家庭在几十年前就像普通人一样相邻而居,让人不知羡慕谁才好。

京剧大师程砚秋

西四北六条胡同或许已很少有这两个家庭的痕迹,有关于他们在这里生活的记忆更多的存在于胡同老人的印象或者书籍文章中。或者可以说,北京的胡同在身处其中的人看来就是如此之普通而平凡。在现在看来,有很多像鲁迅一样的大家在胡同中创作出传世之作,又有很多在旧时尊贵无比的权臣贵胄在胡同出生成长,诸如此类,每一条静默的胡同在彼时彼刻承载着人们的悲欢离合,但是却也宠辱不惊。在西四北头条到西四北八条这一片胡同中,从元大都到新时期,这八条胡同始终静静伫立,但是其中的故事却是此起彼伏。在徐盈彭子冈夫妇奔赴前线的时候,1937年我国的著名的京剧大师程砚秋在西四北三条39号购下宅院,一直居住到1958年逝世。想来,在徐家夫妇返回北平,宅于家中创作的时候,在陈大师挥洒笔墨的时候,程先生在院子中吊嗓子也说不定。时光流转,现如今这座宅院已成为程砚秋故居。

程砚秋,图源网络

现如今很多人喜欢瞻仰旧时大家的故居,我想他们更多的是想了解更多有关于他们的故事,这个过程是向往中带点遗憾的,因为毕竟已是“故居和故事”。但是,邓云乡说过:“北京的胡同,碾过数不清的车辙,印过数不清的脚印,对历史来说,它是写不完,说不清,说不尽。”很多东西因为时间而灰败甚至消失,而有些东西却因为时间而厚重悠远。胡同恰是后者。

参考文献

[1] 胡天培. 可敬可爱彭子冈[N]. 人民政协报,2021-08-26(011).

[2] 王大龙,抗战烽火中的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协会,人民日报,2015-11-06

[3] 叶红. 徐盈新闻活动研究[D].安徽大学,2014.

[4] 龚产兴.一代大家陈半丁[J].中国民族博览,2021(01):20-33 218.

[5] 老阿工作室,她是新闻界著名“四大花旦”之一.个人图书馆,2020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