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方汇集〗王季儒内科秘验方29首

【佳方汇集】王季儒内科秘验方29首

王季儒 天津市长征医院主任医师

1.补肾养血丹 

【处方】熟地60克,当归、杭白芍、川芎、木瓜、菟丝子、桃仁、何首乌、黑芝麻、桑叶、天麻各30克,羌活、红花各24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10克。每次服1丸,日服2次。

1/22

【功用】滋补肝肾,养血润燥。

【主治】斑秃(油风)。

【来源】王季儒,《肘后积余集》

2.通络益气汤

【处方】黄芪、党参、鸡血藤各18~30g,桑寄生30g,威灵仙10g,豨莶草12g,当归9g,白术9g,地龙9g,僵蚕9g,熟地黄12g,杭白芍12g,全蝎3g,白附子2g。

【功效】补气养血、宣通经络。

【主治】用于中风中经络之虚证。

【加减】头晕,加生海蛤30g、白蒺藜10g、菊花9g、何首乌10g,或加桑麻丸(包煎)30g,或加鹿角胶9g烊化;腰腿无力,加川续断12g,狗脊12g,枸杞子12g,虎骨(代)(研细冲服)1g;口干,加石斛30g,麦冬12g;大便干燥,加肉苁蓉30g,或加郁李仁9g、桃仁9g;精神倦怠,加人参9g(或西洋参)、鹿角胶(烊化)9g,何首乌12g;湿痰盛,加清半夏9g,广陈皮6g,茯苓12g;言语不利或声音低微,加石菖蒲、巴戟天及山茱萸各10g,远志6g,天麻3g,麦冬10g,五味子5g。

【方源】《名老中医传略·学术·传人——孔伯华》

2/22

3.固脱保元汤

【处方】黄芪30g,党参30g,熟地黄30g,山茱萸30g,龙眼肉30g,山药30g,枸杞子15g,茯神12g,酸枣仁12g,白术9g,生龙骨,生牡蛎各12~30g,甘草3g。

【功效】补气固脱。主治用于中风中脏腑之脱证。

【加减】如四肢清冷汗出如油,脉微细者,加附子(先煎)15g、干姜6g,四肢转温即去之;药后病情好转,但仍昏迷时,加十香丹1粒(分2次或3次服用);如天柱骨倒(症见头不能直竖)系督脉虚损,加鹿茸(冲服)0.6g,或用人参鹿茸丸1粒(分2~4次服);大便干燥加肉苁蓉30g,或火麻仁20~30g。

【方源】《名老中医传略·学术·传人——孔伯华》

4.镇肝益阴汤

【处方】生石膏30g,生石决明30g,黛蛤粉30g,龙胆草9g,栀子9g,天竺黄9g,石菖蒲9g,旋覆花9g,代赭石9g,知母9g,黄柏9g,牛膝9g,川郁金9g,竹茹12g,滑石12g,磁石12g,安宫牛黄丸(吞服)1粒,羚羊角粉(代)0.6g,犀角粉(代)(冲服)0.6g(如无犀角粉用广角代)。

【功效】清热镇肝,豁痰开窍。主治中风中脏腑之闭证。

5.绣球风方

【处方】艾叶3克 明矾10克 苏叶10克

【用法】煎水洗患处。

【功效】祛风止痒。

【主治】本方适用于治疗绣球风(阴囊湿疹),临床应用有良效。

6.寄生慢痹汤

【处方】桑寄生30克,威灵仙、苏地龙各10克,祁蛇6克,鸡血藤20克,乳香5克。

【功效】搜风活血,通络止痛。

【主治】慢性风湿性关节炎,慢性痹症,常常在不知不觉中由轻而重,逐渐变成慢性。

【加减】。若寒邪偏甚,加附子6克,细辛3克,麻黄3克,桂枝6克,当归10克,川芎6克。寒则凝滞,故加辛热之味,散寒开闭;热偏甚者,加生石膏、忍冬藤各30克,知母、黄柏各10克,羚羊角粉0.6克。热则血气沸腾,故加辛凉苦寒以清镇之;湿偏甚者,加川萆薢15克,炒秫术12克,苍术、黄柏、防风、羌活、独活各10克。

5/22

膝关节有积液者加木通,防己各10克,甘草3克。湿甚加风药、风能胜湿;风偏甚者,加羌独活各10克,桂枝6克,穿山甲10克,蟅虫3克。风胜加虫类活血药,以血行风自灭也。如脉滑数再加生石膏、忍冬藤各30克,知母、黄柏各10克,羚羊角粉0.6克。如脉迟加附子10克;上肢痛,加桂枝;肩关节痛加片姜黄10克;下肢痛加牛膝10克,青、海风藤各12克,松节20克,或加川乌、草乌各5克。腰痛加杜仲炭,续断,狗脊各12克,或加云茯苓,川萆薢各12克。

7.带状疱疹外用方

【处方】煅石膏30克 轻粉30克 海蛤粉30克青黛10克 梅片2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凉水调涂患处,或用香油调涂亦可。

【功效】解毒止痛。

【主治】本方适用于治疗带状疱疹(蛇串疮)。用后有立觉清凉止痛之效。

8.湿疹方

【处方】煅石膏40克 轻粉15克 红粉10克煅甘石30克 海蛤粉40克 冰片2克。

6/22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外搽患处。

【功效】敛疹止痒。

【主治】湿疹,对湿疹浸淫成片,奇痒而流黄水者有良效。

9. 降气化痰汤

【处方】杏仁10克,苏子9克,瓜蒌30克,川楝子6克,元胡9克,龙胆草6克,石斛12克,旋覆花、代赭石各9克,甘草3克,枳壳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功用】止咳降逆。

【主治】肝火犯肺之咳嗽必须降气平肝以止咳。

【来源】王季儒,《肘后积余集》

10.辛温解表汤

【处方】荆芥、防风、苏叶各5克,清半夏、广皮各9克,忍冬藤、连翘各12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

【功用】辛温解表。主治风寒感冒。证见恶寒发热、无汗、头痛、四肢酸痛、鼻塞声重、鼻流清涕、喉痒、咳嗽、痰多清稀、脉浮紧、舌苔薄白。

7/22

【加减】如咳嗽重加炙前胡、炙白前各9克,甘草3克;恶寒重加桂枝5克;周身痛楚加羌活、独活各5克;头痛加川芎5克,蔓荆子3克。

11.调经凉血汤

【处方】生地12~30克,丹皮10克,丹参15克,知母10克,黄柏10克,益母草12克,泽兰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凉血清热、活血调经

【主治】月经先期(血热),量多而色紫稠黏、舌质红、脉数。尤以青年女子为多。

【加减】血量多,加珍珠母、白茅根各30克,杭白芍12克,甚者加莲房炭20克,芙蓉叶12克;胸胁及乳房胀痛者,加橘叶、柴胡各5克;腹痛,加元胡10克,川楝子6克。

12.乳癖化坚汤

【来源】王季儒,《肘后积余集》

【组成】草河车、夏枯草、半枝莲、瓜蒌各30克;海藻、昆布各12克,乳香、没药、橘叶、青皮各6克,浙贝母10克,三棱、莪术各6克,蜈蚣4条、山慈菇10克,茜草12克。

8/22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疏肝解郁,活血化瘀,软坚散结。

【方解】此症由肝气郁结而成。方中以草河车、半枝莲以消肿瘤;夏枯草,昆布、海藻软坚散结;三棱、莪术、茜草、乳没,活血化瘀;瓜蒌,浙贝,山慈菇消肿散结;青皮,橘叶破坚癖,散滞气,疏肝郁;蜈蚣走窜通络。直达病所而消恶肿。合而用之其软坚散结之力尤宏。

【主治】乳癖(乳房纤维腺瘤)。

【加减】临床运用,可随证增损。

【疗效】临床验证多例,均获痊愈。疗效可靠

13.疏表止嗽汤

【处方】桑叶、菊花各10克,杏仁、炙白前、炙前胡各9克,广皮6克,荆芥5克,竹茹、生枇杷叶、连翘各12克,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散邪降逆,化痰止咳。

【主治】感冒后引起的咳嗽。

9/22

【加减】如表寒郁闭较重者加苏叶5克;咳痰稀白者加清半夏9克,云茯苓12克;如痰不易咯出是为肺燥,加款冬花12克或加梨膏30克,化入汤药中,肺得润则痰易出,痰出则咳自止。

【方源】王季儒《肘后积余集》

14.清热消炎汤

【处方】生石膏、金银花、冬瓜仁各30克,连翘20克,知母、山栀子、乌药各10克,生地榆、滑石各12克,丹皮、桃仁各10克,败酱草3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2剂,日2~4次。

【功效】清热消炎,消肿止痛。

【主治】急性阑尾炎。

【加减】大便燥结,加酒军9克,瓜蒌30克,甚者加元明粉;呕吐加竹茹20克;如痛已缓解,阑尾部有包块,加茜草12克,山慈菇10克,乳香、没药各5克。

【方源】王季儒《肘后积余集》

10/22

15.化瘀消炎汤

【处方】五灵脂、蒲黄各9克,乳香、没药各6克,赤小豆、元胡、川楝子、乌药、桃仁各10克,赤芍12克,败酱草30克,冬瓜仁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活血化瘀、消肿止痛。

【主治】慢性阑尾炎。

【加减】如有肿块,加山慈菇10克,三棱、莪术。

【方源】王季儒《肘后积余集》

16.清热消毒饮

【处方】生石膏30克,紫花、黄花地丁各30克,连翘15克,金银花、忍冬藤、赤小豆各30克,丹皮10克,黄连6克,大青叶15克,黄柏、知母各10克,乳香、没药、蝉蜕各5克,蚕砂、山栀子各10克,滑石12克,大黄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清热解毒。

【主治】带状疱疹(缠腰火丹)。

11/22

【加减】如溃烂流水,加白鲜皮30克;痒者,加苍耳子6克,地肤子30克;红赤较甚者,加桃仁、茜草各10克;如脉不洪大,去石膏。再辅以外治,方用石膏轻粉散(煅石膏、轻粉、海蛤粉各30克,青黛10克,上冰片2克,共研细末)适量,用凉水调涂患处,干后再涂,或用香油调涂亦可。或将水泡用针穿破,用药粉干搽亦可。此药涂后有立刻觉清凉止痛之效。

【方源】王季儒《肘后积余集》

17.滋阴降火汤

【处方】生地30克,丹皮10克,鲜茅根30克,知母、黄柏、栀子炭各10克,仙鹤草、大青叶各15克,茜草12克,大蓟、小蓟各12克,广角1.5克(研末冲服)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滋阴降火,凉血止血。

【主治】过敏性紫癜。出血点鲜红或紫红,面红烦热,口干咽燥,舌红少苔,脉滑数。

【加减】如大便潜血,加海螵蛸13克,五倍子10克,三七(研冲)、白芨(研冲)各3克。

【方源】王季儒《肘后积余集》

12/22

18.补气凉血汤

【处方】黄芪、党参、鱼鳔胶(炒珠)各15克,生地30克,丹皮10克,鲜茅根30克,大小蓟各15克,茜草12克,仙鹤草15克,龟胶、阿胶各10克(均烊化)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益气摄血,凉血止血。

【主治】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出血点遍于全身皮肤,黏膜,内脏,或齿龈出血,大便潜血,血热者,其色鲜红,或瘀斑、瘀点,脉滑数;气虚者,其色暗淡,肤色苍白,心慌气短,精神萎靡,舌淡苔白。

【加减】心慌,加茯神12克,柏子仁10克;大便潜血,加用“滋阴降火汤”。气虚甚者,重用益气之品;血热甚者,重用凉血之药。

【方源】王季儒《肘后积余集》

19.肾炎汤

【处方】枸杞子、菟丝子各12~30克,女贞子12克,生苡仁30克,旱莲草12~30克,荠菜花30克,续断12克(或杜仲12克)、桑椹30克。或加生山药3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剂,日服3次。

13/22

【功效】补肾填精。

【主治】隐匿型慢性肾炎。

【加减】若尿中红细胞较多者,加鲜茅根30克,车前草20克,大小蓟各12克,或加仙鹤草、三七等。且鲜茅根并有消蛋白作用。尿混浊,加川萆薢12~30克,乌药9克;尿赤,加知母、黄柏各9克;脉数大、口干燥,加生石膏20~30克,知母、黄柏各9克,生地30克,麦冬12克;面色青白、四肢厥冷、脉微细为肾阳虚,加附子、肉桂各6克,鹿角胶9克;面色潮红、舌质红嫩、脉细数为肾阴虚,加生地12克,知母、黄柏各9克;气短体弱,加党参、黄芪各20~30克。

【方源】王季儒《肘后积余集》

20.龙牡安神汤

【处方】生牡蛎12克 生龙骨12克 石决明30充杭菊花9克白蒺藜12克 桑寄生30克 丹参20克 川郁金9克乌药9克 百合6克 枸杞子12克生地12克。

【功效】育阴潜阳,舒肝理气。

【主治】阴虚阳亢型胸痹心痛证(冠心病)。症见胸闷、心痛,头晕,心跳,失眠,血压高,脉弦细而数,舌质红。

14/22

21.香连导滞汤

【处方】黄连6~9克,木香1.5~3克,莱菔子9克,槟榔5克,焦山楂12克,金银花30克,焦粬10克,厚朴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清热导滞。

【主治】赤白痢(细菌性痢疾),症见突然发热或不烧、腹痛、大便赤白黏液或脓血便,亦有先泄水样便,继则成脓血便者,里急后重,1日十数次或数十次、小便赤短或肛门灼热,舌苔黄腻、脉滑数。

【加减】①本病初起如有发烧表证者,加桑叶9克,薄荷5克,菊花9克;如高烧、脉数大、口渴、具有阳明证者,再加生石膏30克,滑石12克;②后重较甚、每日数十次或百余次者,加大黄6~10克。一般药下即减,但大黄不宜重用或久用;③病程较长、延久不愈者,则病久中虚,加杭白芍30克,当归9克,和血养阴,可收显效,但痢疾初起,白芍断不可用;④恶心欲吐,加竹茹20克,藿香9克。

【方源】王季儒《肘后积余集》

15/22

22.疫痢解毒饮

【处方】生石膏30克,黄连、黄芩各9克,白头翁9~30克,秦皮9克,生地榆15~30克、桑叶9克,鲜芦根30克,薄荷5克,金银花、马齿苋各30克,六一散20克,木香1.5克,酒军5~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功用】清热解毒,凉血熄风。

【主治】疫毒痢(中毒性痢疾),证见发病急、大便脓血或鲜紫血、高烧烦躁、口渴嗜饮、里急后重较“菌痢”尤甚。舌质红、苔黄、脉数大或细数。甚则嗜睡、昏迷、抽风。

【加减】恶心呕吐,加竹茹30克;神志昏迷为热毒上冲心包,加安宫牛黄丸1粒,犀角粉1克(或用水牛角代),天竹黄9克,九节菖蒲6克芳香开窍、凉血解毒;抽风为热极风动,加羚羊角粉1克(冲),全蝎5克以凉肝熄风。

【方源】王季儒《肘后积余集》

23.活血导滞汤

【处方】土炒杭白芍15克,土炒当归9克,三棱、莪术各5克,大腹皮9克,焦山楂、焦曲、桃仁各10克,红花6克,厚朴5克,木香2克,黄连5克。

16/22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活血化瘀,宣导积滞。

【主治】休息痢(慢性结肠炎)。

【方源】王季儒《肘后积余集》

24.通络活血汤

【处方】生石决明、黛蛤粉各30克,旋覆花、代赭石各9克,桑寄生30克,威灵仙、地龙各10克,生穿山甲、僵蚕各9克,豨莶草、竹茹各12克,鸡血藤20克,知母、黄柏各9克,蟅虫、全蝎各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功效】平肝豁痰、通络活血。

【主治】中经络为中风证之较轻者,多为脑血栓形成。实证多见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语蹇涩、脉象弦滑而数。

【加减】若湿痰盛,加清半夏9克,广皮6克,茯苓12克;言语不利,加羚羊角粉1克,九节菖蒲、天竹黄、川郁金各9克;如不语或兼饮水即呛者,为会厌麻痹,除加上四味外,再加入天麻、白附子各3克;脉数大有力,加生石膏30克,龙胆草、栀子各9克;头重脚轻,加白蒺藜10克,钩藤12克(后下),杭菊花、龙胆草、牛膝各9克,羚羊角粉0.6克(冲服)。

17/22

【方源】王季儒《肘后积余集》

25.降糖益阴汤

【处方】川石斛15克,麦冬10克,生地、元参各15~30克,天花粉15克,生山药、黄芪各30克,苍术、知母、黄柏各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2次分服。

【主治】糖尿病(消渴)、证属燥热伤阴者。

【加减】本方服10剂后,如尿糖不减,加山茱萸12~20克以固摄肾气。古今医家,多以六味地黄汤或八味地黄汤治消渴,此方之所以能治消渴,其功全在山茱萸。余曾多次试验,凡用六味地黄汤,无山茱萸即无效,加入山茱萸,尿糖始降。如血糖不降,加丹参15克,桃仁12克以活血化瘀;能食善饥,时觉中空,加熟地30克,黄连6克以填补真阴而降胃火;腰腿疼痛,加桑寄生30克,续断12克,牛膝、木瓜各10克通经络而强筋骨;大便溏泄、加土炒芡实30克,党参15克,白术10克,去生地、麦冬、元参,益脾固肾。泄甚者再加罂粟壳6克,诃子肉10克以涩肠止泄;血压高,加石决明30克,白蒺藜平肝降压;心悸失眠,加生牡蛎20克,生龙骨15克,柏子仁、茯神各10克,首乌藤30克以镇静安神;尿频有脂膏,加桑螵蛸、山茱萸各15克,菟丝子、沙苑子、益智仁各12克以固肾益精;

18/22

疲乏无力、腰酸腿软、尿频有脂膏、脉细弱、舌质淡胖,系阴损及阳,而成阴阳两虚之象,改用八味地黄汤加黄芪、苍术、元参、菟丝子、沙苑子、补骨脂、益智仁等补肾阳,益肾阴,气血兼顾,阴阳并补。有效。

【方源】王季儒,《肘后积余集》

26.固脱保元汤

【处方】黄芪、党参、熟地、山萸肉、桂元肉、山药各30克,枸杞子15克,茯神、枣仁各12克,白术9克,生龙骨、生牡蛎各12~30克,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功效】补气固脱。

【主治】中风脱证,多见卒然昏仆不语、口开、眼合、手撒、遗尿、鼾声,或四肢厥冷,汗出如油,或面赤如妆,脉浮大无力,或沉细欲绝。凡五绝俱全者死不治。五绝之中心脾两绝(口开、手撒)最为严重。如再兼四肢逆冷,汗出如油,危在顷刻。为了挽救万一,可用参附汤以回阳救逆,扶正固脱。凡五绝中出现肝(眼合)、脾(手撒)、肾(遗尿)三绝者均可用之。

19/22

【加减】如四肢清冷,汗出如油,脉微细者,加附子15克(先煎),干姜5克,待四肢转温即去之;药后病情好转,但仍昏迷时,加十香丹1粒(方见《肘后积余集》),分2~3次服;如天柱骨倒(证见头不能直竖),系督脉虚损,加鹿茸0.6克(冲服),或用人参鹿茸丸1粒,分2~4次;大便燥,加肉苁蓉30克,或火麻仁20~30克。

【方源】王季儒,《肘后积余集》

27.镇肝潜阳汤

【处方】生石决明30克,菊花、龙胆草、白蒺藜、知母、黄柏、旋覆花各10克,赭石20克,牛膝10克,钩藤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平肝潜阳,苦降泄热。

【主治】高血压病(肝阳上亢型),症见头晕、头痛、烦躁易怒、少寐多梦,每因精神刺激增剧,脉弦数有力。

【加减】若湿痰盛,加清半夏10克,广皮6克,茯苓12克,黛蛤粉20克;四肢麻木,加桑寄生30克,威灵仙、苏地龙各10克;大便燥,加大黄10克;面赤、口干加生石膏30克;血压过高、头晕甚者,加羚羊角粉0.6克(冲服);舌强,加僵蚕10克,全蝎5克,九节菖蒲、天竹黄各10克;目视两歧,加滋朱丸15克,羚羊角粉0.6克(冲服)。

20/22

【方源】王季儒,《肘后积余集》

28.育阴潜阳汤

【处方】生海蛤壳30克,生牡蛎15克,生龙骨12克,白蒺藜、杭菊花各10克,桑寄生30克,杜仲12克,磁石15克,何首乌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育阴潜阳。

【主治】高血压病(阴虚阳亢型),证见眩晕耳鸣、腰酸腿软、失眠、精神不振,脉弦滑无力或细弱。

【加减】精神不振,加合欢皮12克,人参须5克;头晕甚加桑叶9克,黑芝麻12克;失眠,加首乌藤30克,熟枣仁10克;腰酸腿软,加续断12克,熟地20克;心悸,加柏子霜10克,茯神10克;同时还可参照“镇肝潜阳汤”加减法。

【方源】王季儒,《肘后积余集》

29.清胆消炎汤

【处方】生石膏20克,知母、黄芩、黄连各9克,金银花20克,连翘12克,柴胡6克,青蒿5克,丹皮9克,滑石12克,龙胆草、川郁金各9克。

21/22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清热退烧,消炎止痛,活血化瘀,软坚散结。

【主治】急性胆囊炎,高烧,胆囊肿大疼痛。

【加减】若恶心呕吐,加竹茹、藿香、清半夏;黄疸加茵陈、栀子;大便燥加大黄;胸脘痞闷,加枳壳、苦桔梗;腹胀加莱菔子、大腹皮;神志朦胧,加牛黄清心丸;烧退后,胆囊肿大疼痛不减者,加川楝子、元胡、生鳖甲、三棱、莪术、桃仁、犀黄丸等。

〖佳方汇集〗大量常见病特效验方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