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姆斯特丹的几个教堂
前面单独列出了阿姆斯特丹的老教堂和新教堂,其他几个教堂在这里汇总一下就行了。阿姆斯特丹不能跟佛罗伦萨比,佛罗伦萨随便一个教堂就要写三四篇。
圣尼古拉教堂(Basilica of St. Nicholas),位于阿姆斯特丹中央火车站斜对面,很是醒目。
这是游游运河时在船上拍的。
教堂建于1884年,新巴洛克和新文艺复兴风格。前面曾提到过圣尼古拉是阿姆斯特丹的保护圣人。2012年,教堂被梵蒂冈教廷晋封为乙级宗座,即(小)巴西利卡级别。需要说明一下,荷兰北部新教徒多,南部地区天主教徒多。这座天主教堂可能也是阿姆斯特丹少有的。其实宗教改革之前,包括老教堂、新教堂的所有教堂也都是天主教堂。
教堂的圆顶和两座钟楼。
不是弥撒时间,教堂不开门,所以也没进去看,门上方圆形的牌子,是封为巴西利卡之后才有的标志。
西教堂(Westerkerk),也是阿姆斯特丹很重要的一个教堂,建于1620-1631年,文艺复兴风格。前面介绍过的老教堂和新教堂都是由天主教堂改为新教教堂的,但这个教堂是在荷兰宗教改革(1578年)之后建的,是阿姆斯特丹最大的新教教堂。
西教堂的背面。
西教堂位于王子运河(Prinsengracht)边上。
在河对岸看西教堂的正面。
教堂的入口。
进入教堂参观免费,上钟楼好像是要2欧,我没上。如果时间富裕的话,建议还是上去看看,因为这是阿姆斯特丹所有教堂中最高的。
可能是由于宗教改革刚刚不久,教堂内的风格看上去和天主教堂还是差不多的。教堂的设计师也曾为天主教设计过南教堂,他死后就葬在那里。
西教堂内还安葬有不少名人,其中就有荷兰最伟大的画家伦勃朗,还有伦勃朗的儿子以及伦勃朗的女仆兼情人韩德瑞克(Hendrickje Stoffels)也葬在这里,不过由于伦勃朗死时已破产,按照习俗,穷人的墓葬教堂只保留20年。所以,里面只有一个纪念标志了,我因为事前并不知道,没有看到。
伦勃朗的情人韩德瑞克,据说与伦勃朗的破产有些关系,我在卢浮宫拍到的伦勃朗画的《沐浴的拔士巴》就是以她为模特。
教堂内还有一人的墓葬,跟我们中国有点关系,那就是最后一位荷兰驻台湾总督揆一。弗雷德里克.揆一(Frederick Coyett,1615-1687),实为瑞典人,1656年由东印度公司派驻到台湾(荷兰人称福尔摩沙)任总督,1662年被郑成功打败投降,因丢失台湾罪被囚禁三年,后别流放,直到1674年才被释放住在阿姆斯特丹,死后葬在西教堂内。
西教堂钟楼顶上的皇冠,是按照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奥地利哈布斯堡家族的马克西米利安一世的皇冠样子修建的,马克西米利安一世的儿子就是查理五世。
钟楼的设计师就是新教堂的设计师(还设计了海牙的莫瑞泰斯美术馆),上面的拉丁文记载的可能是钟楼建造的年代,1637年。
这是在运河游船上看到的西教堂。
紧挨着西教堂,有个阿姆斯特丹特别火的景点,安妮之家。
排队的人已经绕着西教堂转一圈了。所以我们就只好放弃了。
可能是因为里面的空间太小,而参观的人又太多。
所谓安妮之家(Anne Frank Huis),就是二战时当地人保护犹太女孩安妮一家人的地方。据说里面有很多藏人的机关,很多来此参观的人可能都看过《安妮日记》(我没看过)。不过最终安妮一家还是被人举报而被送进了集中营,并死于集中营。在荷兰看见Huis就基本上等于House的意思。
就在外面看看安妮之家吧。
南教堂(Zuiderkerk)也是阿姆斯特丹的一个著名教堂,我去的时候正在维修施工。Zuid在荷兰语中表示南,火车南站就叫Zuid。
南教堂建于1603-1611年间,是阿姆斯特丹第一座专为新教而建的教堂。
教堂离老城门(称重所)不远,距伦勃朗之家也不远,伦勃朗的几个孩子和他的一个学生费迪南德.波尔也葬在这个教堂内。还有人说伦勃朗的夜巡就是在这个教堂内画的,因为他家的画室不够大,不过这个说法可信度不高。
1874年,法国印象派画家克劳德.莫奈来阿姆斯特丹时,也曾画过这个教堂。
教堂施工看不到外貌,门口的展板照片还能看出个大概。二战期间,因为死人太多,这里做为临时的停尸房,后来就一直不再做为教堂使用了。主要功能是城市的游客中心,以及举办一些展览。
教堂所在的区域很挤,好像是个居民区。
摩西与亚伦教堂(Mozes en Aäronkerk),始建于1841年的天主教堂,新古典主义风格。16世纪荷兰宗教改革后,天主教被禁止公开活动,于是一些方济会成员购买了些房子作为隐蔽的教堂,最初购买的两个紧邻的房子被命名为摩西和亚伦。随着天主教的禁令解除后,教堂也就公开称作摩西与亚伦教堂了。圣经中亚伦是摩西的哥哥,与摩西一起带以色列人出埃及回迦南,摩西上西奈山取十诫石板的时候,亚伦没有阻止以色列人铸金牛,所以上帝不允许他们进入迦南地,亚伦死后葬在何珥山(一种说法在约旦佩特拉附近)。
1837年,方济会委托设计了教堂,据说灵感来自罗马西班牙广场上的圣三一教堂。
摩西与亚伦教堂前的广场叫滑铁卢广场,广场上有个跳蚤市场,据说还是起于当年附近的犹太人(犹太人宽街,伦勃朗就住在附近),后来犹太人都被送进了集中营,但市场的传统保留下来了(周日不开)。
这座新哥特式教堂叫圣方济沙勿略教堂(Sint Francis Xavier Church,荷兰语De Krijtberg),位于辛格运河边,建于1881年,属耶稣会。宗教改革时期,作为反宗教改革的先锋耶稣会更是被禁止,他们最初也是在附近设立隐蔽教堂,解禁后才建造教堂。
教堂前的辛格运河。这个教堂我路过几次都没有进去。
教堂的名字就有献给圣方济沙勿略的意思。圣方济.沙勿略(Saint Francis Xavier,1506-1552)及耶稣会也是跟中国有很多关系的。耶稣会是16世纪为反对宗教改革服从教皇而建立的修会,创始人是依纳爵.罗耀拉和圣方济.沙勿略等人。将天主教传入中国的就是耶稣会,北京城内四座百年天主教堂中的三座都是耶稣会建的。我们熟知的利玛窦、汤若望、南怀仁、郎世宁等对中国影响较大的都是耶稣会传教士。
这是北京宣武门教堂(南堂)前的方济各.沙勿略像。
圣方济.沙勿略作为耶稣会创始人之一,负责向东方传教,去过东南亚多地及日本,1552年,沙勿略计划进入中国,但得不到明朝皇帝的入境许可,于是他计划偷渡,但由于中间人失约,他病死在上川岛(今广东江门市台山外海),尸体先是葬在马来西亚的马六甲圣保罗教堂,后移葬印度果阿。三十年后,他的继任者利玛窦(1552-1610)将天主教传入了中国。这是我在马六甲拍到的圣保罗教堂遗址及沙勿略像。
冯德尔教堂(Vondelkerk),建于1880年,可能是因附近的冯德尔公园而得名,冯德尔是黄金时代一位著名的诗人和剧作家。教堂没什么看点,重点在设计师是阿姆斯特丹国立博物馆和中央火车站的设计者皮埃尔.库贝。建筑现在已不再具有教堂功能,而是一些机构和组织的办公地了。
教堂的背面。
这是一个居民区内的小教堂,标着是英国国教教堂,具体为什么我也不感兴趣了,可能是英国人建的吧 。
夹在商业街上的小教堂,也许现在已经不是了。
街边的建筑,看着像教堂,也许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