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欣宾:我图画,故我思考;我思考,故我创造
董欣宾(1939~2002)
中国画学科奠基人,继傅抱石之后开创江苏画派新面貌,是具有流派开创性的一代大家。
主攻山水,兼工人物、花鸟。并于书法、篆刻、诗歌、散文、武术、医学、哲学等,皆有涉猎。
其作品理法兼备,笔墨恣肆,狂放中表现出至高的精神境界与艺术技巧。是一位有精神、有思想、有观点、更有卓越实践的一位画家。
董欣宾有言,“我图画,故我思考;我思考,故我创造。”
他一生愤世嫉俗、心高气傲,眼光锐利而性情耿直,他的画更多的是人生感慨,少为应酬之作,更不为钱创作。
董先生常以松自喻,画了很多松树,尤以他的细线松树为代表,风格之独特,鲜见于古今绘画。
画中看似松动自由的细线,但笔笔似钢针般的力道,有刺人之意象。
而松树的造型,也突破了传统文人画模式的挺拔,着重于扭曲和抗争力量的对比,可以看作董先生人生处境的自喻。
此外,江南杂树的形象,也是董欣斌早年的一大创造。
太湖之滨,被各种不知名的杂草杂树所包围,董先生生长于斯,也感动于斯。
他笔下的杂树,扬弃了文人的高雅,而倾心于普通甚至低贱生命力的形象创造。
其画法多采氤氲之气滋养的感觉,墨色滋润,笔意参差,草、树、藤交叉,线、点、墨块纷呈,不在意树形枝干的来龙去脉,而是随性情所至,在纷杂参差和多层重叠的运笔中,突出了丰富和滋润,让杂树似有晃动之感。
作为成为刘海粟院长唯一山水画的研究生,董欣斌的重彩画,也有其独到之处。
他常常将粉彩和墨混合使用,粉与水处处浑然一体,既保持了彩的厚重,又发挥了墨的透明,使画面有极强的呼吸感觉,和略带神秘的空间感。而且墨块、色块、线条,皆挥洒自如,又节奏分明。
然而最为沉郁的画面,当数他晚年的山水。
与他早期灵秀酣畅的风格不同,画面满而墨色重,且常把天空挤成一小块空白,然后是一个孤零零的山头,压抑和沉闷得让人喘不过气来。
先生对于月亮的画法,可谓超凡脱俗,那纯粹是一种“笔意”。
在画面仅剩的空白处,硬生生地用重重的粗线,画出一弯月牙一 心如冷月,悬在孤寂的夜空,使画面纠缠、零落和萧杀之气变得很强烈,甚至把一种悲凉的境界,推到了极致。
这种画面物象被纯粹意象化,是董先生在文人画的当代转换上,做出的特别贡献。
董欣宾先生作为在一个新的时代中成长起来的画家,他从传统山水画中寻求笔墨之道,同时又以“野逸”的风格,在“新山水画”正襟危坐的样式,中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然而因为早逝,董欣宾只能是位未完成的大师,但他的光芒,将会持久地照亮后来者跋涉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