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1到底有没有未来?
专栏作者/曹典君
一本正经吐槽的医药行业君,擅长于将产业分析与鸡血狗血一同乱炖成一篇篇杂文。
有没有未来,还要看竞争对手。
近期,有业界人士发出灵魂拷问:如果给两个不同的公司同样的药物,两家公司都会营销成功吗?
大部分人觉得不会。因为每家公司对药品的市场准入的认知不同,每家公司的营销团队能力也各有千秋。有的擅长进院,有的擅长人海战术盯上量,还有的兼而有之。
也有人认为,药品的适应症和指南决定了药品市场的天花板,只要采取了“正确”的营销推广方式,药品就会有触达天花板的市场规模。
限制产品达不到市场规模的最高峰有多种因素,包括但不限于竞争者的上市数量、专利的保护期以及产品价格。以PD-1为例,国内头部医药企业降价后,上千人的营销团队也随之被“结构优化”了。
当大部分企业拥有同样的产品,也就是业界常说的“me-too”时,各个公司的决策就有所不同了。这里面涉及到选择怎样的适应症赛道,选择怎样的临床研究去证明其优效以及医保谈判的价格等。
目前这类模式做得最好的国内企业,恒瑞和正大天晴可谓算是行业“标杆”,这也是国内企业“me-too”路线的天花板。当最高峰可预见后,资本的期望值也有所调整,对应的是估值的变化和企业在资本市场上的表现。
对于药企而言,未来或许要弄清楚下列两个问题:
仿制药:通过一致性评价是机会点吗?
起于2015年,国务院提出:加快仿制药质量一致性评价,并作为改革药品审评审批制度的五大目标之一。很多人认为,仿制药过评后能提价,政策依据是《关于改革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的意见》(国发〔2015〕44号)》提到的“通过质量一致性评价的,允许其在说明书和标签上予以标注,并在临床应用、招标采购、医保报销等方面给予支持”。
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进一步改革完善药品生产流通使用政策的若干意见》中提到,“对通过一致性评价的药品,及时向社会公布相关信息,并将其纳入与原研药可相互替代药品目录。同品种药品通过一致性评价的生产企业达到3家以上的,在药品集中采购等方面不再选用未通过一致性评价的品种;未超过3家的,优先采购和使用已通过一致性评价的品种。加快按通用名制订医保药品支付标准,尽快形成有利于通过一致性评价仿制药使用的激励机制”。
行业认为“纳入与原研药可相互替代药品目录”等同于仿制药过评后的价格可以提价到过期原研药的水平。但没想到,结果却截然相反,仿制药过评数量较多后,过期原研药降价到国内仿制药水平(甚至更低),才有可能保住市场。
实际上集采第一轮的时候,只有一家通过一致性评价的“赢家通吃”,确实可以涨价的,降价的大多数都是竞争激烈的产品。后续规则发生了改变改变,一家过评的产品不启动一致性评价,这意味着一家过评的厂家还是需要靠自己的营销实力才能替代原研,反而没有集采这样简单粗暴获得市场还不需要推广来得爽,于是一些缺乏营销能力的厂家就觉得进入集采反而是一件好事。由此可见,通过一致性评价产品是不是机会点,还在于营销团队的运作能力。
反过来想,一些没有参比制剂的产品没有国家集采的机会,是不是一个机会点呢?这种项目一般是采取技术转移的方式获得批文,因为没有参比制剂就不能申报仿制,这里项目的风险在于可能躲得过集采国标,但可能会被省标盯上。
创新药:腾笼换鸟真的没有创新药的机会吗?
2017年创新药加速审评注册,2018年4+7集采之后,很多人想当然认为集采腾出的空间是给创新药的。
不可否认,2018年后上市的创新药的确是赚到钱的。PD-1前四家上市的国内企业恒瑞及Biotech公司每年的年收入都过10亿元,尽管后续PD-1因为上市药企增加而开始陷入内卷。
正大天晴的安罗替尼于2018年5月上市,根据中国生物制药的2020年的年报,其市场规模超过10亿元人民币。
2019年上市的国内肿瘤新药,大部分也能赚到钱。医保谈判一年一谈,2020年还开通医院和药店的进药信息给患者查询,这能进一步推动医保谈判新药产品的可及性。2021年的医保准入门槛偏向于近五年上市的新药/新适应症。医保在集采省下来的钱除了留给医疗卫生服务改革,就是给创新药。
天晴过10亿的产品图
PD-1究竟有没有未来近期引起行业热议。FDA已经总结了PD-1/PD-L1在哪些适应症上表现较好、哪些方面表现一般。如果从投资角度来看,已经没有多少想象空间了。
就市场而言,价格的下降会推动越来越多患者用上PD-1,销量预计还会大幅度增长。如果靶点一旦扎堆,原来预计千亿市场规模被me-too药弄得只能共享百亿市场。国内企业想要玩转创新药,可能又要看准靶点,同时也要摸底究竟那个靶点是否太热,太热的靶点自己企业的开发能力能不能冲上前三。
最后,创新药企业需要推广自己的产品,所以学术和资本会议常常参与,高调才可能融到资,直到产品上市。仿制药企业现在则流行闷声发大财的模式,悄悄地原料药涨价了,制剂也跟着涨了。两种企业走的是不同的道路,有没有未来,关键还要看竞争对手的数量,只要一哄而上,无论是仿制药还是创新药,都很难冲出重围。
思齐俱乐部是医药人学习分享社区,为医药个人学习赋能。作者观点和案例仅供学习方法使用,不代表商业公司真实情况。
本文版权归思齐俱乐部(member_siqi)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引用。
来源:思齐俱乐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