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风情:靖江人已被“河北化”了,馄饨有生肉馅,也有熟肉馅
文/柳成荫
靖江人一直引以为豪的是自己就是江南人,说的吴语,唱的吴谣,尝的吴菜,在他们眼里,过了界河,统统是“河北佬”,自己不属于泰州,属于常州府。
血统尊贵,连自家“养的老母猪都是双眼皮儿”,靖江乌头不嫁河北佬,貌似靖江人就是“正黄旗”,丈母娘就是“正黄旗大妈”。恕不知,靖江在久远的明成化七年(1471年)属常州府;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1月28日,靖江已属泰州专区了。
靖江归属“河北”已经72年了,早成了常州遗忘的角落,“正黄旗大妈”们却死死抱住江南人的大腿不放,恋恋不忘曾经的荣耀。这六七十年来,无论靖江归属扬州,还是现在归属泰州,靖江人已在不知不觉中被“河北化”了。
据说,靖江人不吃猪头肉,猪头肉是下作之物,只有“河北”穷人才吃。泰州地区的泰兴、姜堰、兴化都有自己的美味猪头肉,而且都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至今,在靖江,很难找到像模像样的猪头肉店。其实,靖江人早就吃猪头肉了,只是当初没有“非遗”得出来,没有口福尝到而已。
在靖江工作的岁月里,笔者每次回泰兴,都会带些猪头肉、猪耳朵、猪尾巴、猪舌头、猪脚爪过去,泰兴人称之为“烧腊”,猪头肉则叫“烧腊肉”。每当端上桌时,无论是搞制冷设备的老板,还是造船厂的电焊工,或是水灵灵的小女子,还有靖江文人,都吃得摇头晃脑,最大的愿望就是下次回去多带些来。
其实,无锡、常州人早已放开尊贵的身价,吃上猪头肉了。常州的卜弋桥猪头肉在当地也是一道风味美食,卜弋桥猪头肉也有40个年头了,也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无锡人则是跑了大半个城市去买茅塘桥猪头肉,据说茅塘桥的猪头肉人还是“刚波人”扬州许师傅传授的。看来,无锡、常州已“刚波化”了,少数顽固不化的靖江人何苦“死要面子活受罪”呢?
靖江清明节、七月半的风俗大致和“河北”差不多,都用馄饨祭祀,靖江人,河北人都好这一口。泰兴满大街是“宣堡小馄饨”,靖江则是“马桥馄饨”。笔者也喜欢吃馄饨,在靖江的一段时间里,常去孙记馄饨店打牙祭。孙记的每只馄饨里都有一只完整的鲜虾,这是特色。
老靖江人包馄饨不叫“包”,叫“裹”,这和无锡、常州人一个叫法,裹馄饨、裏粽子,“裹”是吴文化的体现,你说“包”,就会让人笑掉大牙。那天坐食馄饨店,只听得灶上的师傅在问裹馄饨的女人:包好了没有?包好了拿过来下(煮)。
好一个“包”字,足以说明,靖江人“河北”化了。
无锡、常州人裏馄饨不用“生馅”,猪肉剁成肉泥后会在锅里炒熟了,炒时还有放点黄酒,这样的馄饨吃起来馅是散的,少了生肉馄饨的口感和鲜味。我那贱内蓉儿的妈妈包馄饨时也是把肉馅先炒熟。后来,去了不少靖江人家里作客,这些老岸人裹馄饨时也是先把馅炒熟了,好爱美食的我曾建议改用生馅,得到“靖江蛮子”的回答是:“河下佬”。
前段时间,网上还在争论不休,说常州人现在裹馄饨改用生馅了,无锡人则讥笑其被“刚波化”了。
一晃二十多年过去了,当年的何玉英和儿媳刘桂芳的孙记馄饨店已换了地方了,规模大了,环境也好了,不再是以前破破烂烂的小作坊,不变的是每只馄饨里还有一只鲜虾,馄饨皮薄,有韧劲,煮熟后呈半透明状,可以看见里面的馅心。咬一口,又香又滑。青菜馅、芹菜馅、牛肉馅、鱼肉馅各有特色,粯子粥馄饨更是经典吃法。
然而,细心的食客不难发现,馅料紧实,即使皮子剥开也不会像以前一样一盘散沙了。这又说明什么呢?会不会馅料里加了淀粉和鸡蛋液,使其凝固成团?笔者细细的品尝了一下,貌似不像。唯一的解释是用的生馅,但不便多问,期待靖江的吃货告知真相。
好一个“生馅”,又足以说明,靖江人被“河北”化了。
从一只小小的馄饨,看靖江人的人生变化,其实并非笔者没事找事,鸡蛋里挑骨头,实则想说的是,无论是“靖江蛮子”,还是“河北佬”,互黑互掐的年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河北人娶靖江人为妻,早已不是新鲜事了。
现如今,靖江人也好,泰兴人也罢,兴化人也行,经济条件都差不多,都进了全国百强县,泰兴名列第26名,靖江第36名,兴化第62名,都成了苏大强的重要组成部分。虽有小小差距,但不足以区分谁穷谁富,皇帝身上还有三个御虱。
走,去靖江吃馄饨,生肉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