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天监地理醒世切要”有再辨的必要么
作者:周庄狂鹤
▲《钦天监地理醒世切要辨论》未曾刊印,只得抄本
《钦天监地理醒世切要辨论》于清乾隆五年(庚申)成书,乾隆十一年再作增删,改名《钦天监风水正论》,又名《钦天监新选地理辨论》。本书虽经更名,但为何保留其宏“论”,这便是本文所述之关键。该书由钦天监漏刻科高大宾、熊佑、齐克昌等编著,因高大宾博士所撰文稿篇幅占比较大,故署主编之名。熊佑作为该科主管(挈壶正司),参与了书稿撰写工作,却不居位贪功,尊重下属劳动成果,其高节可鉴。
主编高大宾在《钦天监地理醒世切要辨论·序》中简要阐释了编撰此书的客观原由,却隐藏了主观因素,笔者追踪清钦天监诸多卷宗,在光绪二年《钦天监新选地理辩论·序》中觅得答案。揭晓答案之前,有必要了解一下古代司天机构的制度沿革及工作任务。
▲古观象台部分仪器名称标识
皇家风水师在哪上班
自古以来,统治者都很重视天文历算。历算天文也理所当然地成为了指导国家管理、农业生产、军事活动等的重要参考和依据。因此,司天(天文历法)机构有着不可替代的功用。早在周朝,就设有太史,专职天文历法。秦汉太常所设太史令,以代太史。秦朝太史令张渊有一篇著名的《观象赋》,赋文有“测水旱于未然,占方来之安危。”的观点。三国时期,太尉或将领也懂官星之术。说某夜司马懿观天象,见一赤色大星,自东北方流于西南方,坠于蜀营内。司马懿惊喜地说:“孔明死矣!”至隋唐时期,朝廷设太史监、太史局。宋代则设司天监(司天台)、天文院。宋太祖赵匡胤执政期间,苗训任司天台主簿。传闻陈桥兵变之前,赵匡胤请苗训解读过星象……
钦天监乃明清两代司天机构的称谓,或取字《尚书》(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继往圣之学。明钦天监的衙署即今国家历史博物馆所在地,始建于明朝正统七年(1442年)。有学者稽考明史,发现明成化年间“钦天呈历”的字样。清钦天监沿用了明朝的办公场地,并于乾隆三十一年重新装修布局。清钦天监坐东向西,大堂前月台设立晷影一座,大堂有石碣一座,记雍正三年二月二日庚午日月合壁五星联珠之天象事,为钦天监官员明安图等所立。钦天监作为古代司天机构的天花板,明末清初就引进西学,并吸纳一批精通天文历法、熟识新天文仪象的传教士,如汤若望、南怀仁、明安图等,同时也借鉴了西方的管理模式,依据天文工作的性质与内容,设定了“科室”。
清朝的钦天监,设于顺治元年(1644),主要有三科。即时宪科、天文科与漏刻科。后增设主簿科, 1905年又增助教科。后增两科的公务人员,专职办公。如整理资料、设计绘图、复印文件,制定课表等,从钦天监工作人员的选拔制度与苛刻条件来看,在钦天监打酱油,也得有几把刷子才行。
钦天监的工作看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如编算每年行用历书(含朝鲜及琉球),并译成满、蒙文字;管理观象台,进行天象观测(含日月食);掌管标准计时、敲定值更候时, 并负责为重大活动选择吉日、辨识禁忌事务等。科室不同,分工也就不同,所谓术业有专攻,专业的事情要给专业的人做。如天文科掌观天象。凡晴雨风雷,云电晕珥,流星异星,皆需要按时记录,并汇编成类似于《晴明风雨录》(汉语、满语本)的册子,于次年初进呈给皇帝。每日风向云气,流星出没,彗孛各异星等均要奏报或注册,天文君们除了轮流值班,到了换半点,有些事一时半会交接不清楚,少不了加班加点。不过,在七夕节观看牛郎织女约会比手持轻罗小扇扑流萤,更有一番风味。
再如“地理醒世切要辨论”的主要编撰部门漏刻科,漏刻本计时、尺度之代名,国之大事之裁决,莫不有度,故《钦天监地理醒世切要辩论》出自该科,实属分内之事。漏刻科可推演时空参数,用流行的话讲,人家才是地地道道的皇家风水师。钦天监漏刻科主职三件事:一是掌候时;二是诹日;三是择地。何为掌候时?即善于把握时机,如何能为时机把脉?无非精通三才之道,凭过硬的本领,游走于龙门虎穴。所谓诹日,即择日择吉。皇帝因事御殿、经筵、进书及诸事典,都要选择吉日。此外,营建兴工、出师出行、封印开印等,也都要考其宜忌,择吉以行事。择地之职,无非皇家所指的阴阳二宅,要么选择建都邑、营宫室,要么赶星寻脉、择山陵风水之地等。总之,看风水,人家是专业的。
高大宾乃何方高人
《钦天监地理醒世切要辩论》的主编高大宾,该大有名头才对,可事与愿违,有关他个人的资料少的可怜。或许人家低调,也或许很多资料尚未公开,好在有些信息可以敲定。高大宾,江西金溪县人,乾隆四(己未)年钦天监天文生,次年已任钦天监漏刻科博士,参照康熙与乾隆两朝钦天监职务表,可见“天文博士”为钦天监沿用职务。清钦天监为五品衙门,博士为从八或从九品,虽说官衔如芝麻,作用却比西瓜大。皇家或宰府等择时、择地大都要参考钦天监博士的意见,钦天监博士不仅精通理论,而却时常奔走于一线,所以他们配得上权威专家的称号。
▲上图为乾隆元年至六年时宪科职官年表
康熙三年(1664年)增设满洲官员 ,设灵台郎、挈壶正、博士、笔贴式、五官正等,康熙五年增设天文生94人。笔者尚未查到乾隆五年漏刻科的职官年表,但乾隆元年至乾隆10年时宪科的资料,由此可知,高大宾编撰《钦天监地理醒世切要辩论》之时,钦天监的监正是进爱与戴进贤。坊间传闻,乾隆也曾考虑其后事,想着百年后和他崇拜的康熙爷同葬一处(孝陵),几次向进爱等提及此事。进爱从专业的角度出发,建议乾隆皇帝把以陵址选在其他的地方,要不然会影响大清国运。乾隆大怒,将进爱发配到今甘肃庄浪效力赎罪。可见进爱不畏皇权,勇气可嘉。强将手下无弱兵,高大宾在其手下当差,并掌管地理灵台之事,必有过人之处。
不仅如此,当时的权臣们也盛赞过高大宾。见《钦天监新选地理辨论》中乾隆十一年都察院左副都御史赵大鲸序:“高君(高大宾)精于形家言及克择,一时无出其右”。同年,工部右侍郎徐逢震又序:“金溪高君,执秩钦天监有年,其卓见特识。凡所相度与诹择,各有神验……”从以上得知,高大宾算是清政府官方堪舆家之门面。
《钦天监新选地理辨论》为何强调:“高大宾之相地水平一时无人出其右?”确有案例可寻。随取一例。乾隆中朝,中丞潘絜方的两位老人撒手人寰,急需妥善安葬,京都大臣好友大力推荐高大宾,高先生出手,果不负中丞所望,卜得吉地。正因为高大宾有传承、有经验,才使得他主持编撰《钦天监地理醒世切要辩论》,游刃有余。他为何要撰写此书,究其原因:一是为了干好本职工作;整理笔记,分享经验与心得。二是为了正本清源;对当时市面上流传的堪舆伪谬加以辨正,正其体用,使官方和民间风水师有所遵循。三是食伤泄秀,不吐难受;好的东西,有必要传承。
地书有可读的,也有不可读的
雍正、乾隆年间,理气风水逐渐兴起,高大宾等撰《钦天监地理醒世切要辨论》,用心良苦。该书书名也颇具讲究,何谓“地理醒世切要”?这便是该书所要表达的主旨。醒世与切要既有时代感,又遵从地理经卷初心。“辩论”一词,也给足了同行面子,既是谨慎治学的范例,又催人奋进。儒门释户道相同,论道典籍无非经、律、论。经律近乎自然道法,体系似乎已完善,无需多论。故本书以“辨论”为名,保留商榷余地。高大宾纵有庖丁解牛之技法,却能虚怀若谷,精神可贵。故《钦天监地理醒世切要辨论》,也为后学搭阶梯。有人将其改《钦天监风水正论》,何谓“正论”,金科玉律吗?显然不合作者初衷。又称《钦天监新选地理辨论》,并酌情增删调换,意思尚可。
《钦天监地理醒世切要辨论》论形势、气脉、沙(砂)水、朝向之切要,语言简练,观点明确。同时又为同行指点迷津。如该书有一篇论述文,名为“地书正邪切要辩论”。此文于繁杂地的地理书籍中开出一条新路径,直言地理书有可读的,也有不可读的。笔者观诸家解读,大都没原文说得清楚透彻,故将部分原文摘录于下:
原文:地理经书,有可读者,有不可读者。可读者,惟青乌经、葬书、雪心赋、倒杖篇、疑龙经、撼龙经、发微论、穴情赋、九星篇、八式歌、堪舆宝镜、趋庭经、堪舆管见,此皆地理正宗,不可不读也。不可读者,如天机,金篆,催官,玉尺,海角,青囊,天玉,玄珠等书。一系假名伪造,一系以伪传伪,此皆地理之邪说,断断不可读也。推而论之,凡言形势性情者,皆可读。凡言天星卦列者,皆不可读也。
文章接着说:“欲习斯道者,先要明师登山,指点龙穴砂水,口传脉理真诀。次要熟识峦头,多看仙跡。稍有确見,然后读书,方为有益”。要不然则是屋里先生(闭门造车),如此怎识的山脉变化之妙。故作者又说:“登山茫茫,焉能识山川之妙哉”!可见,光读地书,自以为是的理论高手,一出山就蒙圈,按图索骥容易遭花假之地,举世皆然,叹之不及!故明白人说:“读书不如按图,按图不如登山,洵确论也”。综上可知,实践出真知,读地书万卷也要不断地上山考验。故《钦天监地理醒世切要辨论》,非精龙脉、砂水而不能完全注解。
《钦天监地理醒世切要辨论》字里行间透露着编著者对读者的殷切之盼。他们勉励后人的同时,指出读地书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要有选择地、有质疑的读。并主张结合实践与古书论辩,而非一锤定音,尽信书本。如今看来,作者所谓可读之书或有可商,不可读之书也并非废纸一堆,正所谓时间能说明一切。有地师常言,所谓风水佳地,饱读经书,长期游走于山河大川者才有发言权。这也是笔者为何不敢注解本书的缘由所在。也许有一天,形家与理气握手言和,融书本与经验于一炉,有望将“地理醒世切要辨论”中的“辩论”二字拿掉。如此,传统地理或可再续前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