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穴回响6】沈兰:反串课堂,撞击出思维的火花
反串课堂,撞击出思维的火花
文/二月兰
在这届的教学行走中,有个令人耳目一新的板块——不是翻转,是“反串”,将由三位名师展示语数英三节反串课堂。这是刀哥的奇思妙想,他总有无穷的点子让老师们去尝试,去体验,去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可,反串课堂特别在哪里呢?上课老师将如何演绎这反串课堂?他们的反串课堂是否带着他们的学科特点?是否具有他们原先的学科视角呢?唯有拭目以待。
晨诵时刻、TED演讲之后,首先登场的是陈燕虹老师。陈老师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数学特级教师,桂林市的教育科研工作先进个人。她提倡“教研相辅”和“以学思教”,提出“真教学”和“真研究”。她爱阅读,爱写作,尤其在儿童数学绘本创作方面有一手。
今天,她将变身为语文老师,为大家带来《亡羊补牢》。开课伊始,她首先出示“用语文的方式说数学”,请孩子们读一读,再猜一猜为什么这样说?然后,她出示自己写的故事,如变态数字绘本故事,告诉孩子们何为绘本故事,并出示只有图画,没有配文字的PPT。在此基础上,揭示今天的学习主题:寓言故事之《亡羊补牢》。
陈老师的导入设计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也很干脆利落,直接从自己的绘本故事入手导入寓言故事的学习,既利于迁移,又很容易与学生建立关系,引起孩子对老师及学习内容的兴趣。
在读课题之后,陈老师问孩子们是否知道这个故事?指名孩子讲故事。这个设计特别打动我,在我们的教学中常常会无视孩子的基础与经验,自动屏蔽他们原有的知识储备与能力等,习惯于一切归零,一切从头开始。
事实上,我们的教学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预设。否则,新理念新方法的运用将是空中楼阁,昙花一现。而学生的认知经验,除了已有的知识体系,还应该包括学生已经具备的学习能力以及面对新知的自动化反应能力。
陈老师估计到孩子们可能会接触到这样的故事,能够从孩子们的实际出发,进行这样的预设。尽管孩子们讲故事不是十分流畅、完整,但陈老师也没有纠缠,而是尊重学生的学情,继续课堂的推进。
陈老师特别有勇气与胆识。数学老师来上语文课,人生头一遭啊,怎么上?聪慧的陈老师把这个问题抛给了学生,她请孩子们充分交流语文课该学什么?怎么学?师生合作,归纳总结,逐一将关键板书于黑板之上。自主学习的时候,同样指导学生将重点字词板书在黑板上。
个人特别欣赏陈老师的这个教学片断,既能够感受到她数学老师的教学风格,也能够感受到她是一个非常成功的语文老师。从教学片段中,我能够鲜明地感受到陈老师“大问题”教学的风格。
黄爱华老师说过,“大问题”教学的核心词是“大”和“导”。“大”的本质要指向活动经验和思想方法。“导”在新旧知识的联结点上,并要建立问题之间的联系。我觉得“导”的不仅是知识,还有学生的学情,学生的状态。
陈老师的课堂既具有“大问题”教学的视野,也具有“大问题”教学的形式。她以我们“学什么”“怎么学”的大问题切入整堂课的学习,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链接起这堂特殊的语文课与以往每一堂具体的语文课、这个“语文”老师与自己的语文老师,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与能力,实行巧妙迁移。
陈老师把课堂还给学生,学习方法的归纳、关键字词的书写都是学生发自本心的书写,是基于他们的认知与个人学习体验的。她追求的不是外在的形式,而是实实在在的教学效果。她能够将字词的理解落实得那么扎实,简直让我惊诧。
作为一个高年级的语文老师,我有意、无意地就会削弱,甚至直接消减字词教学环节。可在陈老师的课堂上,她运用丰富的教学形式将关键字词的理解演绎得这样扎实、朴实与精彩。如理解“羊圈”时,她不但带领学生理解词语,也探究为什么要围;既读准这个字音,也关注到它是个多音字,适度拓展带出另一个读音;既注意教学本身,也注意教学姿态,譬如一边读“圆圈”,一边用手指来画圈。
陈老师的课从讲故事切入新课的学习,抓字词的扎实理解,抓关键句子的朗读与体悟,到寓意的理解与反馈。万变不离其宗,体现的都是语文味。同时,她的课堂有异于“一问到底”的传统课堂,更好地诠释了“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更贴近了学生,也让课堂教学走向了丰富与厚重。
这也是堂拥有数学特点痕迹的课。总结时,她以数学老师的眼光进行对“亡”的解读,摆出了自己对“亡羊补牢”一事的观点。尽管对于这个年纪的孩子来说,这概率的问题显得有些遥远,但恰好也回应了她的自我定位:“用语文的方式说数学”。陈洪杰老师评课时,出示陈燕虹老师的文本解读,彻底被征服了。
课堂教学结束,重庆的黄芳老师点评:这是堂有语文特点的课;有机智,激发学生交流语文学习的方法;心理特别强大,以示弱的方式调动学生学习。也指出了不足:6分钟题外话,准时下课,上课时间保证不够;板书有生长点,可串起故事的复述,也可以与数学绘本故事结合起来。
黄老师的评价时中肯的。其实,复述的环节在陈老师的课上也体现,只是它不像我们惯常设计的那样在课堂收束时。在理解重点字词之后,陈老师出示了“窟窿、叼走、后悔、劝告”四个词语,引导学生交流是否看出它们之间的联系?指名说,完善大意。如果这个设计在课堂的最后,我相信陈老师会调整为复述课文。
究竟怎么把课堂与数学绘本故事结合起来?这倒是值得期待的。但可能真正落实在课堂上,怕真的依然会缺失“数学”的绘本特色,毕竟这是堂语文课。站在课外看课堂得失,总是相对容易些。很多时候,置身其中的调度真的会有无力感,譬如王婷婷老师的英语课就是如此。
做课前一天,陪着四叶草一起准备她的晨诵时间,得知第二天婷婷老师要给大家奉献一堂课,据说是语文老师要用英语给孩子们上一堂美术课。这是什么样的课?闻所未闻。第二天才知道是婷婷这位语文老师要为孩子们上一堂英语课,只是课上会有美术元素。
婷婷这位身材娇小的老师,简直是个精灵,是个魔术师。她的课堂带着魔幻色彩,元素多元,形式丰富,容量大,让人目不暇接,也让人有沉醉其中迷失了自己之感。
我一直好奇,那饮料是如何变幻出不同的颜色的?我也对课堂上又会有什么新奇充满期待。学生大概也是如此吧,他们肯定从来没有经历过这样的英语课,应接不暇,乃至于可能顾不了课堂教学之本身。当婷婷出示调色板开始调色,在情境中进行句式训练时,一些孩子已经开始分神了,对自己跟前的那些道具蠢蠢欲动。当自己开始调色时,有些孩子的手再也没有停过,头再也没有抬起来过。
面对一群完全陌生、且有地域差异的孩子,婷婷可能没有想到她的学生是这样的,他们貌似不太热烈,也不太合作,使得整个课堂上她在不停地示范,不停地用丰富的肢体语言试图点燃,不同地用变幻的语音语调与语速试图引起共振。可这竟然成了整个课堂的基调,即便是课一开始的PK设计也没有发挥它该有的竞争作用。
怎么会这样呢?英语课堂的确会有很多的活动形式,但也不能够过于华丽与喧嚣,课堂该有它本来的沉静模样;其次,课堂应该属于学生,句式训练时,与其自己一遍遍地示范,或许不如给点时间让学生小组练习再反馈,或者开火车的方式全员参与也无妨;第三,因材施教的课堂,教学内容应该有所剪裁,容量应该有所缩减,训练要扎实到位不断深入,直到冒出汩汩的清泉……一句话,老师弱下去,学生才会强大起来。
柳咏梅老师带来的数学课是“小鬼当家”,她要带领着孩子们学会统筹,做时间的主人。学科,思维,生活,在柳老师的课上都有体现。
个人觉得,这些统筹方法其实还是基于生活经验的。譬如,柳老师说烧水时可以烧饭,但如果是我,这烧水的时间是绝不能够少的,我必须要用烧开的水来煮饭。
是不是能够这么说,如果缺少生活这个大舞台,他们学会的也只是机械的思维方式?来吧,还是投入生活的大舞台,享受生活,也创造生活吧。
三堂课结束了,但它将载入教育行走的史册,长久地留存在教育行走人的脑海。他们突破自我,挑战陌生领域的勇力与胆识,换个角度看课堂的实践与探索,以及他们课堂上呈现出来的局限等,也必将启迪我们思考在自己的课堂上如何有所为有所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