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微澜:金山夜话 20140807
继续老家具。
关于老,早些年的红木网络江湖风行一度的主旋律是“今不如昔”,地地道道的九斤老太如是说。比如老家具做工一丝不苟,工艺繁复,用料考究。“浮躁”与“功利”的当代人之出品中常见的收缩缝,拼补,挖补,糠补,白皮,以及坡棱等等等等的“硬伤”在从前通通都算是“不合格”,这些“不合格”是见不得光的,否则就是砸自己的招牌。一言以蔽之,扬古抑今。从前什么都是好的,现在通通都是不上道的,好不容易逮着一个相对而言比较精细的制作,立马贴上“古意”的标签,唯从前之马首是瞻。于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连带着折腾老家具的“铲子”的档次自然而然地就比只懂“新活儿”的普通爱好者要高尚高明高级高班了不止一点两点。不消说,这些个“九斤老太”们,清一色的是在红木网络江湖把握话语权的高高在上的或者村干部,或者“高手”或曰“老烧”,或者行内人,或者行家,或者内行。
在下自然是算不得行内人的,而且早早就自认,说“外行”也算不得错,因为从来就没有真正把摸过木匠营生的斧锯刨凿。虽然手上多少累积了不止一个两个三个的陈年木工用工具如平刨槽刨线刨凹凸刨扫膛刨,这些劳什子却清一色的有木无刀,刨刃通通不需要。在下在乎的只是所用材质的海黄。早早就习惯了把这些四旧一股脑儿地塞进封闭的抽屉里,隔三差五地见一回光,闻一回香。谓之“佛跳墙”。
从2007年的上海博物馆明清家具展厅开始,随后苏博,浙博,南博,常博,观复,龙顺成,天一阁,荣宝斋,胡雪岩故居,紫檀宫博物馆,厦门华侨博物馆,到代的也好,近代的也好,当代的也好,多少算是完整地把长物这个物事看了个囫囵吞枣。走马观花之后,心里大概有了个谱:首先,老家具也有白皮,而且未必千篇一律的“藏拙”,恰恰相反,浙江博物馆就有一张老太师椅,大红酸枝的碍眼的白皮就大开门地明镜高悬在最瞩目的搭脑处,好比秃头上的虱子,直面惨淡的人生。其次,老家具也有坡棱,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大概也可以说木尽其材,不规整的坡棱用于不见光的底屉,好比从前裁缝量体裁衣时之面子讲究,里子将就。内外有别,情理之中。至于做工,有整日里“与大师为伍”的“高手”说过:木方不倒棱,功夫不到家。可在下见识过的不倒棱的老旧家具,还真的为数不少,大概从前的工匠也不乏“浮躁”与“功利”,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至于有碍观瞻的斜拼挖补,乾隆朝的紫檀长物就开过先河,比如如今安放在钓鱼台国宾馆的那些个一碧如洗风华不再的紫檀条案与长桌,就是出处可靠可考的满清宫廷老造办处制造,公元1959年建国十周年北京十大建筑之一的钓鱼台国宾馆落成,人民的好总理特批,把这些个前朝古董从故宫移出,陈设在国宾招待处。
所以,老家具么,直白一点说,一样的良莠不齐。无论器型,无论选材,无论作工。
而且单论作工,窃以为笃定了的今胜昔,因为百尺竿头。
所以,关于老家具,窃以为一言以蔽之,大概还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
于是至今乐此不彼地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
(苏工榉木骨牌凳,底屉有明显的坡棱,制作年代不晚于民国,建政之初土改查抄地主家宅之后下人厨房里的剩余货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