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微澜:金山夜话 20150917

林海微澜:金山夜话 20150917

(续:紫黄文化--漫话收藏)

说分

紫黄收藏,这个分是不可少的。

何为分?分辨,分别。如同有说的:人分三六九等,木分紫檀花梨。

至于这分是从何时开始的?大概就无从分辨,或者各有各的说法了。人的分到是可以捋清楚的,老的说法叫做三教九流。蒙古元人发明了七优八倡九儒十丐。这就是读书人被蔑称臭老九的由来。只不过把开门卖笑关门献身的娼妓给放在排行第八的位置,这个分法于理通也不通?怕是无法分说了,因为茹毛饮血的蒙古元人,靠的是气吞万里如虎的金戈铁马。简单地说:不讲道理。

木分紫檀花梨的说法,大概也是有些含糊,或者模糊。远的不说,京城老去的那一辈木作匠人,就有把棕眼粗大的某类紫檀,称做“花梨紫檀”。而在此之前那些棕眼细小,材质致密的所谓“老”紫檀,往往别号牛角紫檀,鸡血紫檀,以及金星紫檀等等,尽是捡好听的望头顶上戴。棕眼粗大者如花梨紫檀,这个“花梨”帽子,多少有点贬义。

既然有“老”紫檀,于是也就有“新”紫檀。

如同工艺上的某些“厚古薄今”说法,在材料的“分”上也多少有些今不如昔的声音。比如“人工林”。从紫檀到海南黄花梨,都不缺这“人工”的标签。也曾一度风行得可以,尤其是在网络江湖,早三两年风声鹤唳。

按照这个潜规则,也许若干个年头以后,如今的小三者如越南黄花梨,将来也保不齐会有某些材料因为不入某些“高人”法眼而被贴上越黄“人工林”的标签。

历史不会重复,只是会惊人的相似。

如今回过头来看看三两年前的江湖,这紫檀与海南黄花梨的人工林说,不过莞尔一笑,煮酒青梅,动动嘴皮子而已。比如海黄,有人工林说者把大名鼎鼎的“红城”牌陈年海黄算盘蔑称为“都是新活”,用料是六十年代栽种的人工林,八十年代成材,然后砍伐下来制作算盘云云。在下多少因为亲眼见识,亲手把玩过不止一个两个的实物,觉得这个说法未免蹊跷,于是“一根筋”地钻了进去,结果发现:这陈年海黄算盘还真是一脉相承,有算盘上的金属铭牌为证:从文革前开始的只有厂名地址,到文革年代把地名从封建气息的“府城”改为革命的“红城”,再到文革以后正式地以“红城”为注册商标。

活生生的历史,就是这么一回事。难怪上古的青铜器,有铭文与无铭文的,价格差别天与地。文字记载着历史。上下五千年,如今可以看到的最古老的甲骨文,芳龄三千多一点。海黄陈年算盘,幸好还有一个铭牌钉在身上,这一页刚刚翻过的历史,虽然蒙了些许的尘土,想轻易地篡改,多少总会露出马脚。毕竟尚有为数不少的实物存世作为佐证,那些高唱所谓的六十年代“海黄人工林”并拉了陈年海黄算盘垫背的信口开河者,在这一细节上到真的是打错了算盘。尘土十分归举子,文字与文化的篡改,没那么容易,至少比改朝换代要来得困难些。所以通常的情况下这朗朗乾坤往往是“大半属偷儿”。然后不断地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生生不息地偷下去。江湖,就是这么样的一个大泽龙蛇。窃钩者诛,窃国者侯,也是上下五千年的传统。难解,也难分。

紫檀的“人工林”说,波及面与影响就更广了。只不过,对印度的近代历史与现代历史稍微有点认识的人都知道:圣雄甘地建立的印度“国”,到现在总共才有多少年,而“人工林”紫檀长得这般昂藏粗大,难道是殖民地时代的英吉利人未卜先知,早早就预见到了二十一世纪初的中华帝国伟大复兴,于是提前百八十年专门为如今的中华大地紫檀热埋下伏笔?

这样的推理,站不站得住脚?再一个,这“超前”的高瞻远瞩也实在是太匪夷所思了,而且虽然中华文化有喜爱紫檀的历史传统,可传统被颠覆与推翻的历史记录也层出不穷。刚刚过去的上一个世纪,就前前后后地从打倒孔家店,新生活运动,然后改朝换代接着破四旧,登峰造极有文革。哪一回都是针对着紫檀所代表的历史与传统。

所以在下总觉得:这“人工”林的诞生,说不清楚。也可能是这人工林的“说”,人工的痕迹太重。这样的推敲与分析,就是另一种“分”了,分析,分辨。

紫檀的“人工林说”,窃以为还需要更多的实证,从引种的年代,背景,执行者,到如今存在“人工林”的真实照片。真正的“人工林”,多少得成“林”吧。看看我们自己的三北防护林,绿化广东的桉树速生林,都是成片成行的规模,一道耀眼的风景线。这才是“人工”的林。这样的紫檀“人工林”,印度有么?

所以,这“分”是必不可少的紫黄收藏的一个过程。分别,分辨,分析。

分出了“人工”林,然后才是正题。

说来也让人唏嘘,这“人工”的分,只是个节外生枝,不是主题。

紫黄的分,窃以为大概还是比较容易的。

无他,紫檀也好,黄花梨也好,原本是物以稀为贵的好东西。既然稀罕,自然有其独特的与众不同之处。仔细地多看看实物,常常上手真品,多加比较,于是见多,识广,自然地就有了“分”的底气。

比如紫檀,从前就从外观分为牛角紫檀,鸡血紫檀,花梨紫檀,金星紫檀等好些个各有外在特色的不同“品种”,如今比较为普通大众所熟悉的牛毛纹紫檀,也是类似的分法。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多比较比较,这条路并不太艰难。尤其是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见识的渠道与方法空前繁荣,坐地日行八万里,不再可望不可及。更何况国力昌盛,人望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原产自南亚次大陆印度的紫檀也自然而然地翻越千山万水,直奔出手越来越阔绰的东土中州,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于是,云遮雾罩了好几百年的紫檀木渐渐地褪去面纱,有越来越清晰的面容。这三四年的春秋下来,高开的高开,低走的低走,上上下下,月盈则亏,月晦则明。都说距离产生美,如今这眼界越来越开阔,与紫檀之间也就越来越接近零距离。辩识紫檀的真伪,已经不再是很有难度的挑战。渐渐地,曾经一度的天潢贵胄,就这么无声无息地奔着泯然众人矣的路子,不是向上提升,而是向下沉沦。

其实这真实的紫檀也就是这么一回事,龙生九子,十个指头也不一般齐。

一样米养百种人。紫檀自身,也是八仙过海,各有各的风采。有的金星,有的鸡血,有的牛角,也有的棕眼粗大如花梨一般,于是号称“花梨紫檀”。见识得多了,有的紫檀也有不能免俗的内翻白,质地也参差不齐地共冶一炉。至于黄花梨的外观,更是仪态万方,多了去了,从黄白到紫赤,绛紫,甚至黑红,更极端的还有双色共冶一炉的,却泾渭分明,巍为奇观,大自然的造化。

所以这个“分”,对紫檀与黄花梨来说也是个自然而然的事情。

简单地说,同一棵紫檀,同一棵黄花梨,如果要物尽其用的话,大的路子通常是:二膘出面料,芯材制里材底枨。量体裁衣,量才适用。简单地说:表里不如一。于是分别使用。

这也是个自然而然的事,因为木料的天然生长机理决定了,这表里就是不如一。通常的情况下,靠近表皮的二膘,质地坚实缜密,外观舒展大方;靠近树干纵向正中央的芯材,相对地材质疏松些,色泽浅而“发飘”,灰白,俗称“内翻白”。紫檀也好,黄花梨也好,大方向莫不如此(不关人为的“人工林”什么事)。

扯远一点点,说说自然科学。树木的年轮是有方向的。从里向外,老年轮在内,新年轮在外,一环扣着一环。于是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外围的二膘就是比内在的芯材要瓷实。内外有别,自然规律。这注定了无法改变的自然规律,决定了在材料使用上的“分”。套一句国人耳熟能详的话:对外开放,对内搞活。

紫黄器物的制作,也是这么一个大致的路数:把最美好的一面,对外展示;把真实而相对而言不那么仪态万方的敝帚自珍,物尽其用地灵活使用于内里。

举一个很容易理解的范例:柜子。

四件头的顶箱柜也好,面条柜也好,或者斯文说法的方角圆角柜也好,以至于台端小巧精致的官皮箱“拣妆”,娴熟合理的制作,往往是面料优雅讲究,里料将就凑合。缺,补,填,拼,外观上是行内约定俗成的尽量避免。可掉一个方向,同样的缺,补,填,拼,就是“匠心独运”了。物尽其用,就是这么一回事。内外有别,这一碗水端不平。

既然这“分”是合情合理的必然,自然的,有些个“分”,就不得不“讲究”,而不是“将就”了。比如说:一木一器。

初见这个说法的时候,心里很有点忐忑。原因并不复杂:一木一器,说得容易。有的器,一木不足,有的器,一木有余。而且,绝大多数的家具长物之“器”,单从用料的数量来比较,与“一木”并不匹配。那么,多余的,不足的,怎么考虑?

多余了还好说,毕竟已经完成了“一木一器”,属于功德圆满以后的锦上添花。怕的是一木不足的“不成器”,非“不止一木”不可。

所以,对这“一木一器”的讲究,总觉得多少有些过犹不及的剪不断,理还乱。这样的“分”,还真的是不容易分明,分辨。更何况即便是一木,表里不如一之外,同一个“表”,也还可能不一的,比如向阳背阳,不同的朝向,也可能有色差色异,以及质地疏密的区分(向阳面往往生长快些)。丰年灾年,同一植株的生长也可能不尽相同,从年轮的疏密就可以看出来,风调雨顺的年份,年轮往往宽松些,因为生长的补给充裕;贫瘠的年份,年轮往往致密些,因为捉襟见肘,营养不足。

这世道就是这么弄人:讨人待见的材质“致密”,“缜密”,有时候反而是“王小二过年”般的“歪瓜裂枣”。几十年,几百年,丰年灾年夹杂其间,层层叠叠地累积下来,由表及里,就这么成了紫檀黄花梨。也就这么经历了几十年,几百年才长成一木一器。表里不一,表表也或许不一,里里也未必如一。

所以这“一木一器”的“一”,或许还是“一分为二”来得合理些。这自然是“老生常谈”的大道理了,而且也曾经一度在大江南北风行得可以。道理有时候其实并不太繁复。于是乎“大道至简”,这“一分为二”,或许也是这么一个大道理。

说来说去,还是个“分”。反正,紫檀也好,黄花梨也好,再好的材料,也没必要一根筋。

所谓的“分”,大概就是这么一回事。无论紫檀还是黄花梨。

(呵呵

众口难调

分一分的好

有人喜欢清静

有人喜欢热闹

天下的事情谁也无法预料

如今的父母官越来越恩泽百姓

家家户户免费分发限盐勺 (广州市政府的亲民新政)

2009破天荒头一遭

市委书记为交通不畅把歉道

升斗小民没什么好鼓噪

但愿将来少一点穿衣戴帽 (市政形象工程,俗话说的“穿衣戴帽”)

(追记-说“盐”)

2009-11-8)

(素颜紫檀笔筒)

(上海博物馆藏紫檀原木微距拍摄)

(上海博物馆藏清代紫檀画案近照)

(上海博物馆藏清代紫檀画案款识)

(0)

相关推荐

  • 林海微澜 金山夜话 20120705

    茶壶之后,谈谈笔筒吧.这也是在下偏爱有加的"坛坛罐罐"之容器之一. 关于笔筒的起源,曾专门写过一个帖子"林海微澜:古今说笔筒",首发于古典网,大概是公元2009 ...

  • 林海微澜:金山夜话 20131010

    说到家具,在下历来的习惯是看菜吃饭,图"现成",从来不曾动过自己参与制作的念头.无他,对于家具制作,在下一窍不通,于是藏拙.见惯了多少居高临下的指点江山,比如家居装修,主旋律叫做& ...

  • 林海微澜: 金山夜话 20130822

    (早几日外出,发帖不便,晚了三天.) 跑个偏,说点题外话吧,比如近几日天朝非常热络的"握手". 国篮兵败马尼拉,严格地说,不算外战外行.因为上位拦路的对手也叫中华,只能算做是&qu ...

  • 林海微澜:金山夜话 20120119

    林海微澜,是在下自2006年以来关于红木,尤其是紫檀和黄花梨之"紫黄文化"的所见,所闻与所思的记录. 进入2012年,改变也好,转折也好,新意也好,想了个"金山夜话&qu ...

  • 林海微澜:金山夜话 20120315

    继续俺的涉黄之路. 有了不止一件的黄花梨家具在手之后,心思有点活络了. 于是就想到了足不出户也可以知天下事的互联网. 大概在2005年末,或者2006年初,开始上网"读书".也就是 ...

  • 林海微澜:金山夜话 20120301

    继续俺的涉"黄"记录吧. 第一件的"橘"之后,自然而然,把当时店铺里陈列在那件黄花梨开光板几周遭的"板凳"也一并顺其自然地"顺&q ...

  • 林海微澜:金山夜话 20120223

    说到传承,不妨也展开一点. 在下曾与多次参与故宫古家具修复工程的太和木作主人关毅先生仔细探讨过关于"修旧如旧"这个话题.关老板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虽然入行时间并不算很久,不过做事用 ...

  • 林海微澜:金山夜话 20120216

    用乌梅木制作的筷子进食,广东地方的传统说法是可以治疗"喉咙疼".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说法是:用紫檀木筷子就"无头疼". 从前的很多说辞,往往是感性经验积累,因人 ...

  • 林海微澜:金山夜话 20120209

    这次出门,真是一件紫黄都没带. 行囊中唯一和红木粘得上边儿的,只有一把筷子. 地地道道的实用与使用品. 严格地说,这算不得当今天朝红木国标定义下的"红木",因为所用材料的名字,叫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