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梦龙生平史实新证

冯保善

摘要:晚明通俗文学巨擘冯梦龙籍贯问题,迄无定论。有充分资料证明,冯氏自称“直隶苏州府吴县籍长洲人”,此“吴县籍”乃指其庠籍,其里籍则为长洲。冯梦龙早岁因何成名,并非如人所说,因类似于其小说人物鲜于同,在科举场中有着惊人的表现,而是因为他早岁研究《春秋》有过人的造诣及其所取得的成就。冯梦龙的进学年龄,也并非不可考证,据其研究《春秋》的时间上限推断,应当在万历二十年(1592),其十八岁以前。

关键词:冯梦龙;里籍;庠籍;《春秋》研究;进学年龄

关于晚明通俗文学巨擘冯梦龙的研究,从资料发掘、文献整理到各种著作文本研究,均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有了丰富的研究积累。但因为资料匮乏,在冯梦龙生平行迹等基本史实方面,也还存在不少疑团,如其籍贯、家世、进学年龄、社籍、与侯慧卿交往、著作编撰时间、卒于何地等,都有待于进一步探究。本文拟就冯梦龙里籍与庠籍、早岁成名与进学年龄略抒管见。

一、里籍与庠籍

(一)关于里籍

关于冯梦龙的籍贯,概括已见文献资料,主要有三种不同的说法:一、苏州吴县,如晚明吕天成《曲品》“冯耳犹”条注,云其为“吴县人”。乾隆《福宁府志》卷十七《寿宁循吏》载:“冯梦龙,江南吴县人,由岁贡崇祯七年知县事。”黄之隽等纂《江南通志》卷一六五载:“馮梦龙,字犹龙,吴县人。才情跌荡,诗文丽藻,尤工经学,所著《春秋指月》《春秋衡库》二书,为举业家所宗。崇祯时贡选寿宁知县。”嵇璜等撰《钦定续文献通考》卷一五四《经籍考》著录“冯梦龙《春秋衡库》三十卷,《别本春秋大全》三十卷”,有注:“梦龙字犹龙,吴县人,崇祯时以贡生知寿宁县事。”二、苏州长洲,如黄虞稷《千顷堂书目》卷二八“别集类”著录“冯梦龙《七乐斋稿》”,有小字注云:“字犹龙,长洲人,贡生,寿宁知县。”朱彝尊《明诗综》卷七四选冯梦龙诗一首,小传曰:“梦龙,字犹龙,长洲人,由贡生选授寿宁知县,有《七乐斋稿》。”张豫章等编《御选明诗·姓名爵里七》载:“冯梦龙,字犹龙,长洲人,以贡授寿宁知县,有《七乐斋稿》。”三、冯梦龙《寿宁待志》卷下“官司”栏自称:“冯梦龙:直隶苏州府吴县籍长洲人,由岁贡于崇祯七年任。”

综合排比资料可见,吕天成《曲品》实为“吴县”说的始作俑者。吕天成(1580-1618),字勤之,号棘津,别署郁蓝生,浙江余姚人,晚明著名戏曲家,与冯梦龙均为吴江派成员。冯梦龙《太霞新奏》卷五收王伯良《哭吕勤之》,曲后附评语曰:“勤之工于词曲,予唯见其《神剑记》,谱阳明先生事。其散曲绝未见也,当为购而传之。伯良《曲律》中盛推助之,至并其所著《绣榻野史》《闲情别传》,皆推为绝技。余谓勤之未四十而夭,正坐此等口业,不足述也。”可以觇知,冯、吕二人当彼此熟悉。然《曲品》中所著录,特别是关于曲家里籍的记载,多不甚考究,如记宜兴邵灿,含糊称之“常州邵给谏”(邵灿终身布衣,未仕,称“给谏”亦误);称长洲陆采为“江都人”;含糊称莆田苏汉英为“闽人”;称抚州金溪谢廷谅为“湖广人”;称河北元城张午山为“秣陵人”(实侨寓);称下邳陈铎为“南京人”(实侨寓);称陇西金銮为“应天人”(实侨寓);称昆山周秋汀为“直隶人”等,由此可见一斑。但《曲品》著录冯梦龙为吴县人,亦不为无据,上引冯梦龙撰《寿宁待志》即自称“吴县籍”。

最早明确提出冯梦龙里籍长洲,乃黄虞稷《千顷堂书目》。黄虞稷(1629-1691),字俞邰,福建晋江人,目录学家。其父黄居中(1562-1644),明季为南京国子监丞,遂流寓于此,乃著名藏书家,有千顷堂,撰《千顷斋藏书目录》六卷。黄虞稷《千顷堂书目》,即根据其父目录增益而成。康熙十八年(1680),黄虞稷入明史馆,撰《明史·艺文志稿》,又以其《千顷堂书目》为基础。其后,王鸿绪《明史稿·艺文志》、张廷玉《明史·艺文志》,并以黄虞稷目录为蓝本。《千顷堂书目》向为人称道,其说虽较吕天成氏晚出,然来源有自,可信度颇高。《千顷堂书目》稿本曾为朱彝尊所藏,朱氏主长洲说,或本之黄虞稷。

冯梦龙的籍贯,究竟是在长洲,还是吴县?陆树仑《冯梦龙研究》认为:“冯梦龙的兄弟籍贯,均明标长洲,那么,冯梦龙决不可能独为吴县人”;冯梦桂家在葑门,冯梦龙自称住在“葑溪之不改乐庵”,“葑门、葑溪位于苏州府城东南隅。唐长洲县未置以前属吴县辖。唐万岁通天元年长洲县置,划为长洲县。清雍正二年置元和县,属元和。凭此,不仅知道冯梦龙是长洲人,且可以知道是住在葑门附近。所以,冯梦龙是长洲人,可成定论”。冯梦龙里籍长洲,首先是有上所称引黄虞稷、朱彝尊及《御选明诗》等记载可以证明,如下证据材料,同样为有力佐证:1.《吴县冢墓志》卷二“长洲冢墓”记冯昌墓云:“处士冯昌墓。在高景山,永乐十九年葬。昌字世昌,靖难兵起,隐居姑苏,为葑溪冯氏始祖。”冯梦龙当为冯昌后裔,祖居长洲。2.冯梦龙兄弟与侄曾孙均为长洲人。其兄冯梦桂,据徐沁《明画录》卷八载:“冯梦桂,字丹芬,长洲人。”其弟梦熊,佚名《苏州诗钞》有小传日:“冯梦熊,字杜陵,长洲人,太学生。”又陈济生编选《天启崇祯两朝遗诗》卷八录“冯杜陵诗”,注“长洲冯梦熊”。冯梦桂曾孙冯勖参加了康熙十八年博学鸿词科考试,福格《听雨丛谈》卷四《己未宏词科征士题名》记其“江南长洲人,布衣。取一等十三名,用检讨”;汪景祺《西征随笔·熊文端明史》记其“长洲冯勖,字方寅”;赵尔巽等《清史稿》卷一〇九《选举四》“制科荐擢”,记录康熙十八年“取一等彭孙通……冯勖……等二十人”,并云“时富平李因笃、长洲冯勖、秀水朱彝尊、吴江潘耒、无锡严绳孙,皆以布衣入选,海内荣之”,可证冯氏里籍为长洲。3.冯梦龙家住苏州葑溪附近。天启乙丑二月,冯梦龙为王骥德《曲律》所撰《叙》中,自署“古吴后学冯梦龙题于葑溪之不改乐庵”;冯氏弟兄好友董斯张《吹景集》卷五《记葑门语》条,也记载冯梦桂住在葑门:“予入吴,饮冯若木斋头。酒次,语若木曰:'兄所居葑门,今俗讹为傅音,何也?……予曰:'《史记正义》云:吴东城鳝门,谓鲆门也。今名葑。”梦桂曾孙冯勖序《三教同原录》,落款自署“康熙庚寅初夏翰林院检讨葑东冯勖题于郊圃之石帆舫斋并书”。葑门位于苏州城东,在明代属于长洲县境内。

(二)关于庠籍

冯梦龙自称其为“直隶苏州府吴县籍长洲人”,该作怎样解释?有学者认为:“冯梦龙在自己的籍贯前另冠以'吴县籍三字,并不是说他就是吴县人。因为据查《苏州府志》卷二《建置沿革》篇载:'长洲县,本吴县地,唐万岁通天元年析置长洲县,与吴县分治郭下……历宋、元、明不改。封建文人好发思古之幽情,或有以古为雅的陋习。冯梦龙在其他一些著作中,就常署为'古吴冯梦龙纂。若他就是吴县人,大可不必前加'古字,更不会在吴县籍下复加'长洲县三字。否则就矛盾了。所以,这里说的'吴县籍长洲县人,乃是取长洲古属吴县或本吴县地的意思。冯梦龙是长洲县人。”明代的长洲既然在“古吴”范围之内,冯梦龙称“古吴”人,名正言顺;而明代的吴县与长洲为同城两县,倘若说他仅是为了“发思古之幽情”,“以古为雅”,而称“吴县籍”,则不免强为说辞,牵强傅会。

也有学者认为,冯梦龙所云,应该是指“冯氏祖籍长洲,是长洲人。但出于某种原因,冯梦龙本人人籍于吴,并以吳县籍的身份参加科举考试……既不是因为长洲本属吴县地,亦非因为其原籍吴县,后寓长洲,而是因为冯梦龙原籍长洲,寄籍于吴县”。但此论不仅回避了冯氏兄弟居住长洲的事实,亦有悖明代科举考试的规定:“如祖、父入籍二十年以上,坟墓、田宅俱有的据,本生声音相同,同袍保结不扶,并无违碍者,方许赴试。”此规定在清代得到延续,《大清会典事例》有载:“生童有籍贯假冒者,尽行褫革,仍将廪保惩黜。如祖、父入籍在二十年以上,坟墓田宅俱有的据,方准应试。”

据清人李铭皖等修《苏州府志》卷六二《选举四·明贡生》记载,崇祯三年吴县贡生:冯梦龙。由此可知,冯梦龙最终的庠籍,确为吴县县学。他最终也由吴县贡生选官,出任丹徒训导、寿宁知县。所谓“由岁贡于崇祯七年任”(《寿宁待志》)、“由岁贡崇祯七年知县事”(《福宁府志》)、“崇祯时贡选寿宁知县”(《江南通志》),均可为证。冯梦龙自称吴县籍,即指其庠籍,的无疑义。

邓长风《程镳生平小考》一文,有关于康熙年间戏曲家程镳生平的考证,对于我们解决冯梦龙籍贯问题,有启示意义。道光十二年(1832)《博白县志》卷八《秩官·国朝知县》下记云:“程镳,浙江杭州府仁和县籍,江南徽州府休宁县人。康熙甲子科举人,康熙四十六年任。”此与冯梦龙自称“直隶苏州府吴县籍长洲人”庶几仿佛。该志同卷《宦绩》有传云:“程镳字瀛鹤,号介鸣,浙江仁和县举人,康熙四十六年由中翰知邑事……莅任八年,报最,擢主政,士民怀之。”卷首附康熙志程镳序,落款署“康熙四十八年岁次己丑内阁中书改授文林郎广西梧州府博白县知县仁和程镳谨识”,便仅以学籍自称。但在道光《徽州府志》卷九之三《选举志·举人》中则载:“休宁程镳,字介远,临溪人,杭州籍,见康熙府志。”将其里籍定为安徽休宁人。

既然冯梦龙里籍长洲,其吴县庠籍,便属于“占籍”。而“占籍”现象,在明代中期以后,亦并不鲜见。据明人周永春录万历十三年朝廷谕旨:“朕惟祖宗设科取士,不为不严。近年以来,各省多有冒籍无耻之人幸得取中。提学官通不稽查,亦有嘱托倚势,滥行收录,好生不公。今年各省直提学官姑且不究。以后务要严察,籍贯明白,方准收取,不许徇情隐蔽,致伤风化。”张廷玉等《明史》中也批评:“其贿买钻营、怀挟倩代、割卷传递、顶名冒籍,弊端百出。”均是就普遍而言之。但当时社会对于占籍现象,却有着不同的声音,如张凤翼云:“客有向予谈冒籍事,有中式二次复拟问革者。予谓圣世立贤无方,不应有此。如李斯谓四君皆客之功,则敌国之人,皆可用矣。况堂堂一统,莫非王臣耶?且若乐毅自魏,剧辛自赵,百里奚自虞,亦可以非土著而弃之乎?孔子之齐、之楚,自是道大莫容,非以冒籍见摈也。客大笑。”谢肇淛云:“国家取士,从郡县至乡试俱有冒籍之禁,此甚无谓。当今大一统之朝,有分土无分民,何冒之有?即夷虏戎狄犹当收之,况比邻州县乎?且州县有土著人少而客居多者,一概禁之,将空其国矣。山东临清,十九皆徽商占籍,商亦籍也,往年一学使苦欲逐之,且有祖父皆预山东乡荐而子孙不许入试者,尤可笑也。余时为司理,力争之始解。”沈德符云:“窃以故元用蒙古人为状元,而中华人次之,此陋俗何足效?善乎世宗之言曰:'天下皆是我秀才,何云冒籍?圣哉!”有趣的是,长洲张凤翼为冯梦龙乡前辈,冯梦龙《墨憨斋定本传奇》曾分别改编其《灌园记》《红拂记》为《新灌园》《女丈夫》;而沈德符则为冯梦龙友人。

明清两代,虽然明令禁止科举冒籍,然如有学者所揭示:“上下熟视无睹,朝野心照不宣,甚至不以为非,视为常情”,而“对于庠(榜)姓、籍,在有关方志、郡邑总集和诸生谱、青衿谱中都是直书不讳的。以同治纂修《苏州府志》为例:'陆绣,有传,本姓钮,拔贡;吴树臣,有传,庠姓王,拔贡,俱(康熙)十一年”。又如长洲金圣叹、吴翌凤,庠籍吴县;吴县申庄,庠籍吴江;吴江沈培祥,庠籍杭州府学;浙江丁观生,由嘉善庠生改苏州府庠生;其堂弟丁观澜,庠籍长洲;观澜弟丁王肃,吴庠增广生等。而大名鼎鼎的徐祯卿,“常熟人,迁吴县(《三科志》:琴川人,徙家吴县,遂占籍焉)”。明清之际苏州派戏剧家薛旦,“无锡诸生,本籍长洲”。清朝顺治年间,徐乾学由长洲县学改归昆山,长洲县学张元锦本姓郑,陆元文由长洲县学改归昆山,如钱国祥《苏州府长元吴三邑诸生谱》卷一注云:“是案中黄专勗、王树枚等五人,皆归宗改姓名者。”此类多属于占籍情况。

明代嘉靖、万历时期叶春及记载福建福清的科举冒籍与改学,提到:“蒙许金铎改学当差。盖生员百二十人,本县二十,外县一百。始则冒籍以干进,终则改学以自便。是闽清一学,不过为冒籍之人登垄之所耳。”上举丁观生由嘉善庠生改苏州府庠生,徐乾学由长洲县学改归昆山,陆元文由长洲县学改归昆山,俱为“改学”冒籍的例子。冯梦龙是否如丁观生等人那样,曾经有改变庠籍的经历?祁彪佳《与应霞城》书札中记载:

绣斧新莅八闽,绅弁靡不兢兢以奉功令。为贤为否,宁有遁于鉴衡之外?惟是属在亲谊,弟某有不得不一具恳款者。……至于百司济济,在贤科者,自有可见之长。故于同籍同乡之中,或有清真之司李,或有敏妙之邑令,弟皆不敢漫然以推毂。惟寿宁令冯梦龙作诸生时,为先人所识拔;作学博时,又与弟有共事之谊,恐被资格所拘,难以一时露颖,并祈台台垂盼及焉。仰体怜才之盛心,遂不觉冒昧至此,统惟垂照不尽。

这封书札,是冯梦龙因为自己没有进士履历,以科贡官出任知县,感到动辄得咎,处处掣肘,又“恐被资格所拘,难以一时露颖”,而请祁彪佳代其向福建新任巡抚应霞城处说项,祁彪佳致应霞城的信札。书札中提及“冯梦龙作诸生时,为先人所识拔”一语,殊堪注意。祁承爜(1563-1628),字尔光,号夷度,又号旷翁,晚号密园老人,浙江山阴(今绍兴)人,明代著名藏书家。万历三十二年(1604)进士;三十五年,由宁国知县调任冯梦龙家乡长洲知县;三十八年升任南京兵部主事。馮梦龙“作诸生时”为祁承爜所“识拔”,寻之常理,自然发生在万历三十五年至三十八年,即祁承爜任职长洲知县的三年内。此时,冯梦龙应该是长洲县学的生员。

祁彪佳(1602-1645),字虎子,又字幼文、宏吉,号世培,别号远山堂主人。山阴(今属浙江绍兴)人。天启二年(1622)二十一岁成进士,任福建兴化推官。崇祯四年(1631)任右佥都御史,六年巡按苏、松,八年告病辞职返乡,里居八年。崇祯十四年起为河南道御史,次年改南京畿道。南明弘光朝任苏松总督。有戏曲批评著作《远山堂曲品剧品》存世。祁彪佳任职苏松巡抚以后,与冯梦龙交往颇密。崇祯六年(1633),祁彪佳有《与冯学博犹龙》书札,其中写道:

夙耳芳名,幸瞻风采。昨承佳刻,顿豁蓬心。三吴为载籍渊薮,凡为古今名贤所纂辑著述者,不论坊刻家藏,俱烦门下裒集其目,仍开列某书某人所刻,出于何地,庶藉手以披获数种,聊解蠹鱼之僻,拜教多矣,诸不一。南都近日新刻有足观者,望并示数种之目。

这是祁彪佳任职苏松巡抚后两人交往的记录。冯梦龙将自己刻印的著作赠送给祁彪佳,该是初次见面,所以祁彪佳说“夙耳芳名,幸瞻风采”,仰慕已久,方得一见。初次会晤相谈甚欢,所以祁彪佳不久即致函冯梦龙,请他搜集三吴一带各种刻书目录,并推荐南京新刻的图书目录。

冯梦龙在离开家乡任职寿宁知县后,也与祁彪佳保持密切来往。如上称引,崇祯八年,他在寿宁任上寄赠著作给祁彪佳,并托祁为代向应霞城处揄扬。祁彪佳回信《与冯犹龙》云:

台下才华肝胆,冠绝一世。昔先子幸叨一日之雅,荷台下惓惓推置,已感千古高谊;而不肖获以共事之缘,得睹丰采,且聆榘诲,足荷三生之多幸也。因以乔迁之早,未遂推毂素心。然台下有为有守,仁声仁闻,千村棠芾,万姓口碑,在不肖之借光实侈矣。自惭菲劣,待罪名邦,蒙诸君子过加许可,实无以仰报地方。因病乞身入里,而抱恙转甚,即今困顿床褥,已越四旬。忽于罗雀之门,惊承云翰,且拜琼瑶,在台下笃厚逾甚,不肖愧怍转滋矣。至于鸿猷卓品,当道自加赏识,然不肖顺风之呼,何敢后乎?应霞老或便道过里,不然亦必有数行相闻,定当力致循卓之政,少慊缁衣之彩也。尊刻拜教实多,不肖吴中罪状,及先子生平,附呈郢政,不尽注切。

书札中,祁彪佳谈到“昔先子幸叨一日之雅,荷台下倦倦推置”,对于冯梦龙为父亲之“幸叨一日之雅”感戴不置,甚表感动,称之“千古高谊”;对于因履任苏松巡抚得以与冯梦龙相识,有“共事”机缘,深表欢悦,称之“三生之多幸”;对于自己任职期间,多获地方赞誉认可,则谢不敢当,称之“实无以仰报地方”。不久,祁彪佳便致函应霞城,即上引《与应霞城》。因冯梦龙与祁氏父子两世交谊,祁彪佳对其知之甚深,有关记载有着很高的可信度。

又据梅之焕《叙<麟经指月>》中说:“乃吾友陈无异令吴,独津津推毂冯生犹龙也。”陈无异,名以闻,字寄生,号石泓,湖广麻城人。万历三十五年进士,三十六年出任吴县令。不妨推测,有了长洲、吴县知县的联手帮助,共同“识拔”,冯梦龙由长洲县学“改学”吴县,便水到渠成。又上引吕天成《曲品》定稿于万历三十八年,其中著录冯梦龙为吴县人,如果其所著录确有所本,此时冯梦龙的学籍,也应该已经由长洲县学改为吴县县学。

二、早岁成名与进学年龄

文从简在崇祯十一年(1638)写有《冯犹龙》诗,有云:

早岁才华众所惊,名场若个不称兄。一时文士推盟主,千古风流引后生。

文从简(1574-1648),字彦可,号枕烟老人,长洲人。明末书画家。文徵明曾孙,文嘉孙,元善子。崇祯十三年拔贡。入清后以书画自娱。与冯梦龙同乡、同岁,同样是举业坎坷的文从简,他对冯梦龙的了解,相较一般的人,自然是更加确切深入。他所说的冯梦龙早岁即以才华出众,在科场扬名,为众人称道,是比较可信的记载。

有学者据文从简《冯犹龙》诗,结合其小说《老门生三世报恩》,认为冯梦龙令“众所惊”的才华,指的是他“在科举场中有惊人的表现;这个'早岁应当是指他年纪很小即考中了秀才”,小说中人物鲜于同“八岁举神童,十一岁中秀才也即是冯梦龙自己的经历”。却不免主观臆断。

首先,我们在有关冯梦龙的传记等材料中,从未见有这样的记载。明清时期,秀才只是举业道路上的初级功名,但能够有卓异的表现,依然为人所重,在明清史料中,对此并不乏记载。以明朝人为例,如永嘉孙华,“年十三,郡守课诸生春阴诗,操笔立就……守大奇之”;会稽唐肃,“九岁入郡庠”;吴人张适,“幼颖悟,七岁能赋诗弹琴,十岁通五经,十三应江浙乡试,人以为神童”;华亭徐霖,“五岁日记小学千余言,七岁能赋诗,九岁大书辄成体,通国呼为神童……年十四补弟子员”;桐乡杨述“成童游庠”,沈槎“十三岁即补诸生”,杨燮“年十三即游庠,旋食廪饩”;乌程凌濛初,“生而颖异,十二游泮官,十八补廪饩”。反观冯梦龙,不仅在各种传记中只字未提其考取秀才之“特异”,即便在乃弟冯梦熊为其《麟经指月》所撰序中,虽然极言其高才,痛心其不遇,但同样未见只字提到其秀才考试中曾经有过任何辉煌。而时人所重的早慧能诗,自然非冯梦龙所长,朱彝尊《明诗综》评冯梦龙诗:“明府善为启颜之辞,间入打油之调,虽不得为诗家,然亦文苑之滑稽也。”由此可见一斑。

其次,在收录冯梦龙传记的同治、光绪《苏州府志·人物》中,多提到他人如何早慧,而未及冯氏。以同治年间修《苏州府志》为例,如卷八十《人物七》记吴文之,“七岁能属文,读书目数行下,未弱冠,登正德庚午乡举,辛巳成进士”;袁裹,“七岁赋诗,有奇语。嘉靖乙酉举乡试第一,明年成进士”;蔡羽,“为人高朗疏俊,聪警绝人,少失怙,母吴亲授之书,辄能领解。年十二操笔为文,有奇气。稍长,尽发家所藏书读之”;黄省曾,“六龄好缃素,古文解通《尔雅》,弱冠与兄鲁曾散金购书,覃精艺苑”;陆师道,“弱冠举嘉靖辛卯乡试,戊戌成进士”;郑若庸,“年十六为诸生,三试皆首。连入棘闱不售,隐支硎山,殚精古文词”;袁尊尼,“生而警颖,五岁授书,十岁诸经悉通。既工举子业,益读子史百家言。于诗喜眉山,于文喜潜溪”;王廷贵,“早失恃,哀慕若成人。就傅,日诵千言。七龄属对惊人。长工举子业,试辄冠军。万历乙酉领乡荐,授江都教谕”。而卷八一收冯梦龙传,则录自《江南通志》中的冯梦龙传。

明清时期,苏州乃举世闻名的科第之乡,如明人耿桔序《皇明常熟文献志》说:“今代科目之设,惟吴越为最盛。”清人張大纯《吴中风俗论》中说:“吴俗之称于天下者三:曰赋税甲天下也,科第冠海内也,服食器用兼四方之珍奇,而极一时之华侈也。”康熙末年,江苏布政使杨朝麟也曾感慨:“本朝科第,莫盛于江左,而平江一路,尤为鼎甲萃薮,冠裳文物,竞丽增华,海内称最。”在这样一个科举教育异常繁盛的地区,作为初级功名的秀才,是无论如何都难以引起周围人惊叹的!因此,从上述称引中亦可见出,所言及年龄者,大抵赞其早慧而已,但冯梦龙并不在此列。

个人浅见,文从简诗中所说的冯梦龙“早岁才华众所惊,名场若个不称兄”,所赞誉的,应该是指冯梦龙早岁研究《春秋》达到的造诣和取得的成就。因为《五经》之中,“《春秋》向称难治,率谓孤经,读者往往中废。不独习之者畏其难,而闻之者举皆震傈”。《春秋》难以理解,难以掌握,常令人望而生畏,学习的人也常常半途而废,改习他经。正因为如此,冯梦龙的“幼治《春秋》”,特别是其对《春秋》钻研理解的出类拔萃,自然引来了众人的惊叹羡慕,刮目相看,赞叹有加。

关于《五经》之中,《春秋》最难,是当时人的共识。官至吏部尚书的麻城人李长庚,在其为冯梦龙《春秋衡库》所写《序》中,便具体分析了学习《春秋》难在何处。他认为有这样三难:其一,文本本身难读。《易经》《诗经》《尚书》《礼记》,其本身义理较为显著,并有《尔雅》和汉、宋各家注本,凭借注释,不难理解;而《春秋》讲究微言大义,寓褒贬刑赏于一字之中,或竟是见于言外之意,且变例丛生,学者因此多有臆测,各执一词,难得确诂,云遮雾罩,因此,初学者更是无从下手。其二,教材存在问题。明朝初年,科举考试《春秋》,是《左传》《公羊传》《谷梁传》、程氏注、胡安国注等可以比较选择,综合采用。后来,只准使用胡安国注释。而胡氏注本,意在发明宋室南渡以后事,与孔子《春秋》本意,有很大的出入,以此代圣人立言,必然是难以自圆其说。其三,考试题目问题。《春秋》本文字数有限,除去一些不适宜命题的文字,可作为题目的文字已是寥寥;加上为避免与以往历届考题重复,采用传题、比题、搭题等种种千奇百怪的形式出题,偏题怪题丛生。考另外“四经”,只是担心文字写得不好;考《春秋》,首先要解决能否读懂题目的问题。因为有此三难,考生对考试《春秋》,便望而生畏,在明清科举时代,愿意选择考试《春秋》者,人数少而又少。因此,少年即开始研究《春秋》并卓有成就的冯梦龙,便会显得凤毛麟角,为人瞩目。

事实上,当时的人在谈到冯梦龙的时候,也总是不忘记提到他的《春秋》研究,如冯氏福建友人徐勃在《寿宁冯父母诗序》中说:“吴门冯犹龙先生,博综坟素,多著述。早岁治《春秋》,有《行(衡)库》集,海内经生传诵之。”崇祯十五年黄道周序冯梦龙《纲鉴统》中说:“君博学多识,撰辑甚富,海内言《春秋》家,必以君为祭酒。”梅之焕叙冯梦龙《麟经指月》,更是说到,自己的家乡麻城,是号称研治《春秋》的重镇,有着众多的家族和个人,靠着研习《春秋》而科第不衰,四方研治《春秋》的人,都渴慕能够来此学习深造,然而,麻城以《春秋》起家的陈无异等人,却是对冯梦龙交口称赞;更令人称奇的是,麻城研治《春秋》的人,“反问渡于冯生”,向冯梦龙讨教学习《春秋》的门径。

关于冯梦龙进学的具体时间,各种文献中均未曾见言及。现代人的研究成果,对于这一问题,或者避而不谈;或者含糊言之,称其“在二十岁左右成诸生”;或认为冯梦龙十一岁中秀才。值得注意的是龚笃清在《冯梦龙新论》中的一个分析,秀才资格考试,县、府、道三级,正场均只考《四书》文二题,《五经》是不列入必考科目的,冯梦龙“幼治《春秋》”,是指他考取秀才后,为乡试而钻研《春秋》经文。这样,冯梦龙于何时开始钻研《春秋》,便自然关涉到他考取秀才的时间。

在《麟经指月·发凡》中,冯梦龙曾不无陶醉地说:“不佞童年受经,逢人问道,四方之秘筴,尽得疏观;廿载之苦心,亦多研悟。纂而成书,颇为同人许可。”乃弟冯梦熊在《麟经指月·序》中,更是引哥哥以为自豪:“余兄犹龙,幼治《春秋》。胸中武库,不减征南。居恒研精覃思曰:'吾志在《春秋》。墙壁户牖皆置刀笔者,积二十余年而始惬。……迩者夷氛东肆,庙算张皇,即行伍中冀有狄武襄、岳少保深沉好《春秋》者,而研精覃思积二十余年者,独令其以《春秋》抱牍老诸生间,痛土蚀而悲蠹残也。”两人不约而同,都讲到了冯梦龙研治《春秋》“二十余年”这一情况,殊堪注意。也就是说,当《麟经指月》完稿,即将刊出时,冯梦龙钻研《春秋》,已经有了二十多年的时间。那么,《麟经指月》是何时完稿的?综合今存“万历庚申秋鹿巢李叔元书于古杭”《冯氏(麟指)小序》,“岁在庚申泰昌元年九月日”“西陵友人梅之焕撰并书”《叙<麟经指月>》,以及冯梦龙《<麟经指月>发凡》中所说的“倾岁读书楚黄,与同社诸兄弟掩关卒业,益加详定,拔新汰旧,摘要芟烦”,由两篇序中明确提到的时间,姑且前推三年(倾岁),可知冯梦龙《麟经指月》完稿,约在万历四十五年秋天以前。再由此姑且前推二十八年,则为万历二十年,冯梦龙十八岁。这大约应该就是冯梦龙开始研究《春秋》的时间。而冯梦龙进学考取秀才,自然也应该在万历二十年,十八岁之前。

此外,冯梦熊夸赞哥哥研究《春秋》的造诣高深,为他举业坎坷而抱屈,更为用人之际有此等大才遭到埋没而惋惜不平,其中提到冯梦龙“荏苒至今,犹未得一以《春秋》举也”,言外之意,乡试必考一经,而对《春秋》研究有素的哥哥,却是久困于乡试。由此亦可以佐证,冯梦龙考取秀才,已经多年。

综上考述,可以得出几个基本的结论:冯梦龙里籍长洲,最终庠籍吴县,其最初庠籍可能是长洲;文从简诗中赞许冯梦龙“早岁才华众所惊,名场若个不称兄”,是指冯梦龙早岁研究《春秋》达到的造诣和取得的成就;冯梦龙进学成为秀才的时间,应该在万历二十年,十八岁之前。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