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现 | 云南大理五指山遗址发现南诏官家寺庙 或供奉王室舍利

五指山遗址位于云南省大理市太和街道阳南村西,地处苍山马耳峰余脉五指山山脚冲积扇,北距太和城600米。为配合洱海保护“1806”小镇建设,2020年1-7月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大理州文物管理所、大理市文物保护管理所对遗址进行发掘,发掘面积6000平方米。

遗址分为四个考古发掘区,第一、二、四发掘区分别位于冲积扇西部扇顶、中部坡地、东部缓坡,第三发掘区位于冲积扇北部山坳。遗址发现有春秋战国、汉晋、南诏、元明等不同时期遗存,主体遗存为南诏时期,发现建筑基址14座、夯土台基2处、磉墩155座、石墙63道、踏道3道、沟23道、砖瓦窑2座,出土瓦片40余吨,瓦当、滴水、鸱吻、有字瓦、陶器、釉陶器等8100余件,支钉、垫片9200余件。

五指山遗址远景

一、一号建筑基址及其附属建筑

一号建筑基址位于第一发掘区,坐落于扇顶地势开阔处,依山势座西向东,东西长41.5、南北宽20.6米,由大殿、南北廊道、天井、门廊、南北阙台、院内平台、大门等部分组成独立院落。

一号建筑基址平面结构

大殿为长方形,面阔三间9.9米、进深三间11.6米,地面残留斜铺绿釉方砖。大殿分为西高东低的两台,高差1.3米,大殿高低错落应与供奉参拜有关。大殿东侧以碎瓦叠砌为月台,西侧有排水沟环绕。大殿东向洱海,正对洱海东侧独立山体(红山)。

一号建筑基址大殿

大殿东接南北廊道,廊宽4米,南北廊道内侧各有一排磉墩,每排五个,间距3.3~3.5米,磉墩内多以瓦砾填充,部分磉墩中央以板瓦抱合为圆形。廊道地面西高东低、斜铺绿釉方砖,规格为30×30×3.5厘米,西端有台阶通入大殿。

一号建筑基址南廊道铺砖

南北廊道与天井东侧门廊直角相连,门廊南北两侧拐角处对称分布有阙台,阙台基础以石块垒砌,边长3.3米。门廊以东为两层院内平台,有台阶穿过平台直通大门,大门基础及台阶均为石块垒砌。

基址上有大量倒塌瓦砾堆积,完整筒瓦长38.5、直径14厘米,板瓦长40、宽22~25厘米,出土有莲花纹、兽面纹、法轮纹瓦当,火珠纹、卷云纹滴水,发现有佛像、塔模、净瓶、釉陶鸱吻及“官家舍利”“官廿七年”“官廿九年”“九年大和苴”“卐”“善净”“奴行”“白奴”“佺善”等有字瓦。“官廿七年”“官廿九年”即为开元二十七年(739年)、开元二十九年(741年),“九年大和苴”应为南诏长寿九年(777年),一号建筑基址年代为南诏早期。

出土佛像
一号建筑基址出土“官家舍利”有字瓦
出土瓦当
出土滴水
出土釉陶鸱吻

一号建筑基址南16米有一夯土台,东西长21.5、南北宽11.8米,高出地表1.2~2米。夯土台以早期文化层堆积及生土堆筑而成,无明显的夯面夯窝,周边以石块砌边。夯土台所处地势高亢,其功能性质或为观景瞭望台。

一号建筑基址北侧为附属生活居住区,发现多座小型建筑基址,以及台阶、踏道、水池、排水沟、护墙等遗迹。一号建筑北侧的四号建筑基址南北面阔6.2、东西进深4.2米,以卵石为基础,卵石层上铺8厘米厚的夯土,夯土层上再正铺规格为30×30×3.5厘米的绿釉方砖;建筑南、北、西三面有石砌排水沟。排水沟内出土有宽径6~8厘米的釉陶瓦,可能用于较小的建筑模型。

三号踏道宽2.5米,以白色卵石整齐铺筑,踏道西端有一长方形水池、南北两侧有排水沟,排水沟与水池相通,均以绿釉砖铺砌,池水沿踏道两侧东流。

三号踏道

二、二号建筑基址

二号建筑基址为塔基,地处冲积扇中部坡地第二发掘区。建筑由内外两道方形石墙组成,总体平面形状呈“回”字形。内层石墙以石块及红粘土垒砌,围合为方形塔身,塔身南北长4.6、东西宽4.1米。外层石墙为基座,基座南北长8.6、东西宽8.8米。

二号建筑基址结构

内外两层石墙之间为回廊,回廊东半部以残砖铺地,西半部被大量砖瓦、石块等倒塌堆积叠压,出土有莲花纹、兽面纹、法轮纹瓦当,板瓦长39、宽24厘米,筒瓦长37.5、直径13.5厘米,青砖规格为34×16×4厘米。

二号建筑基址回廊

塔基南侧有曲尺形台阶,下台阶向南再向东折,台阶宽2.1米。对塔基进行解剖,并未发现地宫。基址上出土有塔模、善业泥印模、釉陶香炉、铁条等,并发现有“官十四内”“十年官善女”“□寺”等有字瓦。“十年”“官十四”应为南诏赞普钟十年(761年)、赞普钟十四年(765年),塔的年代为南诏早期。

三、三号建筑基址及其附属建筑

三号建筑基址坐落于冲积扇北部山坳第三发掘区。建筑座西向东,东西长33.5米、南北宽28米,由大殿、朵殿、南北廊道、天井、门廊等部分组成独立院落。

三号建筑基址结构

大殿居中,平面略呈“凸”字形,面阔12、进深11.7米。大殿正中有台阶,殿内磉墩排列不规则,地面斜铺方形青砖,规格为37×37×5厘米。大殿南北两侧有方形朵殿,朵殿边长4.8米,北朵殿正铺绿釉方砖,规格为30×30×3.5厘米。

三号建筑基址大殿

大殿东侧南、北廊道对称分布,廊长20.35、宽3.3米,廊道地面平整,斜铺方形青砖。廊道中部有一排五个磉墩东西向分布,磉墩以碎瓦砾填充,间距3.8~4米。南北廊道与天井东部门廊直角相连。天井中部有步道从门廊直通大殿,步道两侧以砖块镶边,宽0.86米。院内散水均以青白两色卵石交错镶嵌成三角图案。建筑四周均有排水沟环绕,排水沟以石板铺底、以石板及石块镶边,垒砌规整。

三号建筑基址大殿与南廊道间散水及排水沟
三号建筑基址大殿前廊散水及排水沟
三号建筑基址排水沟

排水沟内及基址上有大量倒塌瓦砾堆积,完整筒瓦长49、筒径15厘米,板瓦长37~41、宽20~25厘米,出土大量法轮纹瓦当、兽面纹瓦当、柿子蜘蛛纹滴水及有字瓦等遗物,有字瓦大多难以识别。第三发掘区出土少量有“杨酋造寺”“二王子”“内官”等有字瓦。三号建筑基址出土建材及有字瓦样式与一号建筑基址有一定的差异,其年代略晚于一号建筑。

三号建筑基址通过一号踏道与南侧十一号建筑基址相连。一号踏道长7.8、宽1.5米,东西两端连接石砌台阶。踏道以砖块围砌成边、以卵石铺垫路面,路面采用长条形石块勾勒出米字图案,局部采用青白两色石块铺砌出三角图案,建造考究。

一号踏道

十一号建筑与三号建筑南北并列,坐西向东,由大殿及两层院内平台构成独立院落,平面结构呈“目”字形,东西长30米,南北宽21.3米。西侧大殿面阔8.9米,南北两侧残留有廊道。大殿正对洱海东侧一独立山体。十一号建筑大殿位置发现有年代更早的十二号、十四号建筑基址。十二号建筑基址仅残留部分磉墩,磉墩以瓦砾填充,间距3.5米。十四号建筑基址保存有较为深大的柱坑,柱坑直径0.9、深1.1米,柱坑底部多垫有平整的大石,坑底发现有炭化木柱。柱坑间距2.7~3.6米不等,根据柱坑布局,十四号建筑基址面阔五间18米、进深三间9.5米;西侧正中两柱坑间距较大,存在移柱现象,或与供奉有关。三座建筑基址相互叠压是不断在原地复建大殿的结果。十四号建筑年代与一号建筑年代相当,同为南诏早期。

十四号建筑柱坑

四、窑址区

三号建筑基址下叠压有两座南诏早期砖瓦窑,窑室平面为梯形,较宽的一端留有烟道。遗址东部第四发掘区出土大量支钉、垫片、印模、陶垫等窑具及烧造的釉陶残次品,釉陶器型丰富,有碗、钵、盏、盘、杯、瓶、罐、盂、香炉、经幢、香薰盖、塔式罐等,釉陶器多刻画、堆塑有莲花样式,釉陶碗内壁多有西瓜皮釉色。出土釉陶经幢为空心八面体,直径15厘米,表面施黄釉,幢顶有“唵阿羅般石(若)那□尼”大字,幢身写有佛顶尊胜陀罗尼神咒及含有“嵯耶”字样的经文。出土釉陶香薰盖为八瓣莲花形,有排烟孔,表面及内壁均可有梵文。遗址东部是南诏时期生产砖瓦建材及釉陶器的窑场。

出土经幢
出土釉陶器

五、价值意义

1.五指山遗址北距太和城仅600米,太和城是南诏统一洱海区域后建立的第一座都城(739-779年),是南诏早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五指山遗址不仅发现有南诏早期的塔基、高低错台及移柱造的建筑,同时发现有佛像、经幢、善业泥印模、塔模、香炉及拍印“卐”“寺”字的有字瓦等佛教遗物。从建筑结构及出土遗物来看,五指山遗址是南诏都城太和城的重要寺庙功能区。刻有佛顶尊胜陀罗尼神咒及“嵯耶”经文的经幢、写满梵文的香薰盖等出土文物,反映南诏佛教密宗盛行。

2.一号建筑大殿分为高低错落的两台,为形制独特的内外堂式建筑,门廊两侧的南北阙台彰显了较高的建筑等级规格,建筑样式较为罕见。一号建筑西倚五指山、坐落于扇顶开阔处,大殿正对洱海东岸一独立山体,选址显然经过精心规划,与风水堪舆中的案山相吻合。一号建筑大殿基址上发现“官家舍利”有字瓦,“官家”应指南诏王或南诏王室,基址上出土的塔模、陶瓶、小型釉陶瓦等遗物或与舍利供奉有关。综合以上因素分析,一号建筑或为供奉有南诏王室舍利的官家寺庙,这是南诏王室丧葬习俗重要新发现。

出土塔模
出土陶瓶

3.发掘全面揭露了多座完整的建筑基址,这些建筑均由正殿、南北廊道、门廊等组成独立院落,建筑充分利用石材做基础、周边排水设施完善,磉墩、柱坑等富有特色,遗址较为全面地展现了南诏建筑的结构样式、风格特色,是研究南诏唐代建筑的新资料。五指山遗址多座重要建筑基址、塔基等分散布局,周边配套有附属设施,构成一个寺庙建筑群,揭示了南诏寺庙布局特点,是近年来南诏考古的新突破。

4.遗址东部发现砖瓦窑,出土大量支钉、垫片、印模等窑具及釉陶残次品,是太和城的窑址区,这些遗存揭示了南诏窑业生产状况,是研究南诏陶瓷生产的重要资料。

鉴于五指山遗址的重要价值,大理市政府及时与省、州、市文物部门共同制定保护方案,对遗迹保存较好的第一、三发掘区实施原址保护,将五指山遗址作为太和城寺庙区纳入大遗址保护规划。为对遗址进行有效保护及展示利用,目前正在发掘区域兴建保护展示大棚及相关配套设施。

编辑:郭晓蓉

审核:李   政

(0)

相关推荐

  • 殷墟宫殿宗庙遗址

    用一首暴露年龄的歌来开始对那个尘封三千年王朝的探索. 按备受争议的夏商周断代工程说法,公元前1600年,汤的商族取代了夏,成为中国第二个广域王权的朝代.早期的商统治者因为黄河泛滥和上层争斗而经常搬迁统 ...

  • 【本院新闻】河南考古成果展(五)|隋代黎阳仓遗址

    大运河文化遗产考古 05 / 隋代黎阳仓遗址 ↖隋代黎阳仓遗址发掘现场鸟瞰图 黎阳仓是隋代著名粮仓之一,也是隋代至北宋时期永济渠沿岸最重要的粮食仓储和转运官仓.黎阳仓遗址位于河南省浚县城区东关村,大伾 ...

  • 殷墟 · 被尘封的宫殿

    继续用永远年轻的谭校长为当年那部<封神演义>的配曲开始发现探索. 按备受争议的夏商周断代工程说法,公元前1600年,汤的商族取代了夏,成为中国第二个广域王权的朝代.早期的商统治者因为黄河泛 ...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天津天妃宫遗址

    天津天妃宫遗址位于天津市河东区大直沽中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星期一闭馆,没能进去. 天妃宫始建于元世祖至元年间(1282-1294年),明万历六年重修,清代数次修葺.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毁 ...

  • 考古最新发现!就在西安

    镐京遗址 位于西安西郊沣河的东岸, 历史上曾经是 西周武王时期建立的都城 镐京的核心区域. 2019到2020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镐京遗址新发现一座高等级的大型建筑,目前已揭露出夯土建筑基址800多 ...

  • 清晨六点钟的黎峒文化旅游区

    晨雾渐起 云雾轻绕山间 好似人间仙境一般 缥缈中透着神奇 朦胧中含着清秀 给这里添了迷人的色彩 一切都变得朦胧了 白了 淡了 缥缈得让人心旷神怡 雾渐渐溶化,渐渐稀淡 五指山山脚下 幽幽地飘来一阵清风 ...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天津 天妃宫遗址

    天妃宫遗址位于天津河东区大直沽中路51号 元至清 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天妃宫遗址就在路边,已在古代建筑基址上建起了元明清天妃宫遗址博物馆,大厅正中是元代建筑基址和明.清时期天妃宫大殿基址,其周 ...

  • 新发现 |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坝顶遗址发现北魏皇家祭天遗存

    坝顶遗址位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武川县大青山乡坝顶村西南约1公里处的大青山蜈蚣坝坝顶之上.大青山属于阴山山脉中段,蜈蚣坝顶部山势平缓,海拔高度达1660米,遗址即坐落于这片平缓山地的中部,西侧为乌素图沟, ...

  • 2021年云南大理游记(双廊古镇、南诏风情岛、洱海)

    韦律师 06-08 阅读 564 关注 来自话题 #最美中国,游在中国 12.8万篇 5月17日,去双廊观洱海.说到大理,许多人的第一反应都是双廊. 00:16 去APP下载 [双廊古镇],位于大理市 ...

  • 新发现 | 陕西西安张旺渠宋金遗址——发现沣河变迁和地震砂土液化迹象

    张旺渠宋金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斗门街道办张旺渠村北侧,距离西侧的沣河约700米.遗址南北长约190米,东西宽约180米,总面积约3.4万平方米,现归属于西咸新区沣东新城.2020年8月至202 ...

  • 云南龙陵首次发现珍稀濒危植物大理铠兰

    昆明2021.7月28日云南省保山市龙陵小黑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日前在野外巡护时,发现了一种罕见植物.经云南省林业和草原科学院高级工程师蒋宏鉴定,该植物为珍稀濒危植物大理铠兰,属于龙陵县新记录物种 ...

  • 美丽又濒危 云南龙陵首次发现大理铠兰

    来源:科技日报2021-08-03 09:09 科技日报讯 (郁云江 李家华 记者赵汉斌)记者7月27日从云南省保山市龙陵小黑山省级自然保护区获悉,当地技术人员和护林员在野外巡护时,意外发现了一种小野 ...

  • 情诗王子中华柱《术后游云南大理》组诗

    中华柱<术后游云南大理>组待 术后旅游有感 人生难免有烦忧, 术后在家心里愁. 欲要体康多快乐, 迈开脚步去旅游. 云南大理之游感怀 苍山十九峰连峰, 洱海清波涌万重. 游客流连皆忘返, ...

  • 6000年前遗址发现“文字符号”,学者:汉字起源,此地已有文明

    在这片神秘的神州大地上,华夏文明在此诞生.渊源流长的历史文化是很多国人骄傲的资本,一个有着历史传承的国家无疑是要"优越"于那些没有历史传承的国家的.不过,关于我国的历史究竟有多久, ...

  • 云南大理古城

        云南大理古城是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大理古城东临洱海,西枕苍山,城楼雄伟,风光优美.大理古城则是古朴而幽静. 城中有一贯穿南北的大街,街边有各种专卖大理石制品.扎染.草编等名特产品的店铺 ...

  • 名胜|云南·大理虎头山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云龙县城南面的虎头山,危岩高耸,山势雄峻,石壁千寻,风光无限.山中有老君殿.虎头寺.王母寺.张仙祠等庙宇及众多的石窟.石观.石雕等,是大理地区的第二个道教名山,也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