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办重点学校重点班可能吗?
不办重点校重点班可能吗
唐建新
十八届中提出,“不办重点校重点班”,可能吗?
只要对各级地方党政一把手不认真实行问责制,是绝对不可能做到的,因为,此问题的存在已经成为官场衙门多年来久治不愈的顽症了。
在五十年代六十年代,根本没有重点学校重点班的说法。最多有教育部重点联系的学校,全国仅仅有少得可怜的那么七所中学。
经历十年文化大革命的浩劫,我国的经济濒临崩溃的边沿,十年没有新的教师到岗,十年又超生了一大批孩子,在这样的情况下,要大干快上,把四人帮造成的损失夺回来。于是,邓小平等领导人提出,集中一些人力财力,先办好一批重点学校,解决我国科技发展急需人才的困境。
于是,各个地区于八十年代初期中期,先后申报评估并宣布了第一批地区或者地级市的小学初中重点学校名单,继后又以省的名义宣布了第一批第二批省重点中学的名单。这些学校在人员配备经费划拨上有了一点点单列的特权,教学仪器设备的供应上也得到了优先保障,收费上也开始有了一点与众不同的差异。
然而,问题也很快显现出来,随着国民经济的逐步好转,其他学校的办学经费逐步得到地方上的支持,人员安排也可以进行灵活调整,可就是缺少说法,没有名分。最显著的问题是大家争先恐后去挤破头进重点学校重点班,使得问题的解决越来越遥遥无期,尤其是教育方面的人士提出,过早给孩子打上非重点的烙印,似乎就没有发展的前途可言,这对国家对民族是极其有害的。
于是在八十年代中后期,国家连续下文件严格禁止在小学办重点学校,在中学阶段也要随着条件的改善逐步取消重点中学。随着义务教育法的推行,小学宣布为重点学校的风头得到了一定的扭转,然而,中学的重点学校重点班的情况却随着高考竞争的势头,越来越激烈残酷,也越来越成为少数人敛财的聚宝盆了。
重点学校重点班为什么能够在各个地方越演越猖獗,因为这里面主要有地方官员的权力寻租的问题。利用手中的权利,集中纳税人的钱来办一些重点学校,一是政绩上看起来很光鲜,有摸得着的成绩;二是自己的子女可以不交高价钱的去享受重点教育,不用去管其他公立学校的办学条件有多么差;三是可以利用手中的权力批重点学校的学位指标,以此来对外招商引资吸引人才对内解决关系户的上名校的要求,也可以利用此招来大肆敛财积累财富。如果我们期待政府官员不考虑自己的政绩而对老百姓实行普惠民生政策而去考虑教育的公平与均衡,恐怕会被认为是过分不了解中国的官场和过分幼稚了吧。一些地方市区争夺办学校的权力及数量,其背后的实质是金钱利益的争夺,虽然表面是生源政绩的争夺。
重点班于重点学校的含金量相同,一样是难以取消的,这是一条生财之道,除了极少数规模大生源差的高中学校的确需要实行分层教学之外,大多数学校的确是没有必要去进行重点班的招生宣传的。
重点学校重点班与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一样,前者是权力与国家利益的博弈,后者是生存竞争的提前博弈。后者的解决之途径是深化外国的考试制度提升我国的考试命题水平,不再继续当前的简单机械重复操练就可以获得好分数的多而杂广而浅的命题水准。前者则是国家下狠心要求各级各地政府像公布三公经费那样公布对各个学校的人力财力等的投入,限期解决学校投入不公的问题,真正实行教师校长定期的轮换制,重点学校重点班对广大孩子的伤害对国家对民族未来发展的伤害才有可能有所减少。
当然,整个社会对教育的需求不一样,孩子的天生资质也不一样,教育不应该实行模式化的一刀切制度。但是,作为纳税人供养的政府,应该解决人人有书读的问题,至于有选择的读书和读好书,则应该由社会来解决,即实行有选择的教育,优质优价,让民办学校通过市场调剂来解决。
政府一定要着力解决均衡教育,社会解决选择教育,并在一定时期内把官员的权力关进笼子,重点学校重点班的问题才能够得以解决。
估计此问题的解决,在相当长时间内,仍然是一句空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