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作者样大忌之倒洗澡水倒掉孩子

首先,解释一下什么是作者样。
作者样是图书出版流程中的重要流程,就是著作的原稿经过编辑人员修改、排版人员排版之后打印出来的纸稿。
一般,编辑会在这个纸稿上标注出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是在看原稿时以及拍完版校对后发现的。
作者拿到作者样之后,必须认真通读全稿,修改发现的书稿中的问题,并且重点针对编辑提出的问题做出回答,要求必须一一作答,问题改不改,怎么改,都要毫无疑义地回答。
修改作者样是作者提高书稿质量的重要环节,可以说是书稿质量脱胎换骨的重要机会,编辑都希望作者能认真对待作者样,为此,我也曾写过一篇博文科学网—看作者样,作者要看什么?- 范运年的博文 (sciencenet.cn)。
大部分作者都非常重视作者样的修改,认真解决编辑提出的问题,但是,也会发生一些过犹不及的事情。
其中,有一种做法,我把它命名为“倒洗澡水把孩子倒掉”!
为什么我会这么说呢?
有些作者一直不理解我们编辑出版的工作流程,以至于发生过我们都已经把原稿编辑排版出来了,作者还在跟我们说电子稿他又认真修改了一遍,要发给我们的事情!
哦,NONONO!
这样修改后的电子稿,我们是不会再要了的!
曾经我在朋友圈专门针对这种现象打过比方,那就是您的书稿交给我们了,就好比剑落入水中,剑已经沉底,不属于你,也不属于那条船,而是属于河流,您不能在船帮上刻一条线,准备船靠岸后再从那条线下去找剑。
对不起,您找到的也不是您原来的那把剑了!
您之前的电子稿我们已经打印出来编辑修改排版,原稿已经确定,您再提交的电子稿,已经不是我们需要的了。
正是因为作者不理解我们的工作方式和工作流程,所以经常作者和编辑之间就像在进行二次元沟通一样,往往是鸡同鸭讲,你说你的,我做我的。
也是因为对书稿出版流程的不理解,作者看作者样的时候,也是想当然地做一些处理,其中,最令编辑崩溃的做法是,不管修改多少,都大篇幅直接替换
当然,如果书稿中有错讹,确实需要修改,可以进行小范围的直接替换,是没有问题的,但是,有些时候只是修改了一个标点符号、改了公式中的一个变量下标、改了图中的一个箭头方向,作者就发给编辑文档,提出替换修改。
有时候,编辑真是看不出来改了哪里,内心无比崩溃,反复核对,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有时候还会遗漏。
这样的处理方式不仅会大大增加编辑的工作量,也大大增加了排版和校对的工作量。
因为,书稿的内容经过排版时,是经过排版人员的格式、字号和位置的调整的。尤其是图和公式,都是经过排版人员的修字、修图、植入字符等操作,直接替换等于前面的工作全部白做了,全部都需要重新做一次,一是耗费时间,二是有可能引入新的错误。毕竟都是人在操作,人非圣贤,孰能无错?
同样,对于校对的工作也是很大的干扰,如果只是修改错了的那一点地方,那么校对人员就只需要校对改的地方,但是大范围直接替换之后,校对人员就需要全部逐行核对一次,工作量也是大大增加。
最关键的是,增加了这么多的工作量,对书稿质量有提高吗?
明确回答是,不一定!
作者样改得越多,不一定书稿质量提高越多,因为有可能引入的错入更多了!
因为誊抄稿件、排版、校对都是人力在进行,大范围直接替换,引入的新错编辑有可能没看出来,或者排版出的新错校对没有看出来,这都是有可能的,只有改动越少的稿件,一遍遍修改才能质量越高,因为没有新错,还能发现了更多的旧错。
所以,我把作者喜欢大范围直接替换修改的做法,称为“倒洗澡水把孩子倒掉”!
这是我们读高中的时候写过的一篇漫画作文,似乎鲁迅先生也说过,寓意是“不分精华与糟粕而全盘否定”。
如果书稿里的文字、公式和图表,发现一点问题就大范围替换,犯的就是这个错误。
发现错误的地方,只改错误的地方就可以了,不能想当然地株连隔壁三家,把前前后后明明没有错的内容都不要了,这不是把孩子泼掉,是什么呢?
哪里有错,改哪里就好了,不能粗暴地全部推翻重来。全部推翻重来,意味着之前做的工作,都全部清零了,之前进行一遍甚至两遍的编辑、排版和校对工作,要全部再来一遍。
而且,出版流程是固定的,作者样一般都是一校或者二校之后请作者修改,如果作者对书稿进行大刀阔斧的修改,修改的内容就比原来的内容少了校次,有了错误也不容易被发现了,这样对书稿的质量也会大打折扣。
所以,作者最应该做好的是,提交定稿时,内容保证“齐清定”,看作者样的时候,通读全稿,小修小改,重点解决编辑的提问,这样,对书稿的质量提升才会更有帮助。
虽然说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但是罗马肯定不是发现一点问题就全部扒拉了重新来过的。
图书编辑修改的过程是去芜存菁,要切记把正确的菁华存下来 ,而不是玉石不分,兰艾同焚,因为要修改错误的地方,把正确的地方也一概推倒重来。
无论何时,都要记住,洗澡水脏了倒掉,但是孩子一定要保护好!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