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郭熙《早春图》为例,看其是如何“以大观小”来布置画面的
导言:山水创作之难,不仅仅在于笔墨的提炼之难,还在于心中丘壑的布置之难。古人对于丘壑的布置,总结了许多独到的经验,如郭熙的“以大观小”法、“三远”法等。本文就山水创作所面临的“以大观小”方法作一简单探讨,欢迎山水画爱好者批评指正。
北宋 郭熙《 早春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
一、何为传统山水画之“以大观小”?
传统山水画所谓的“以大观小”,就是指山水画创作不是对景写生,不是实景的直接再现,而是在深刻感受的基础上的再创造。画家的艺术思维关照的是整体景观,统领着整体局势,依循感受,经折高折远,营造一个源于造化而又高于造化的“可居可游”情境。创作如此,欣赏也是如此。
在中国传统绘画中,找不到西画透视成像中不可或缺的视平线、视角、视距、灭点等等。至于画家作画时所处的位置更加无从谈起。中国画家从来就不习惯在一个固定位置上作画,他只是看,而且是在行动中看,即使坐下来躺下来也还在看。只不过不是一般的用眼睛去看,而是用心去感悟,去思索。
北宋郭熙用画花、画竹之前的观察揣摩过程来比拟画山水,进而提出了“以大观小”这一观点。他说:“学画花者,以一株花置深坑中,临其上而瞰之,则花之四面得矣。学画竹者,取一枝竹,因月夜照其影于素壁之上,则竹之真形出矣。学画山水者何以异此?盖身即山川而取之,则山水之意度见矣。真山水之川谷远望之以取其势,近看之以取其质。”也就是说画山水画要跟画花一样,要多方位接近观察实物,远望近观,取势取质,然后方能生动传神地表现出山水的神与意、势与质。从郭熙的代表作《早春图》轴、《关山春雪图》均可清晰的看出“以大观小”是如何在画面中体现出来的。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