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力派青年书家:张雅森作品
雅森书路开阔,篆隶楷行草样样涉猎,且都有一定的造诣,尤其是篆书,取精用弘,灵动洒脱,取法战国简帛,以楚国的铭器为着力点,对金文笔法进行悉心观察,感悟与借鉴,挫笼参会领悟其奥,尤其对楚金文一路追逐采撷,上溯下探,其书法语言更加丰富。圆劲、率意、灵动、潇洒、银钩玉唾、落纸烟云,其风神荡漾于笔端。这在他的一系列篆书作品中可能得到印证。他实现了大篆形体的变化, 同时又融合了小篆体势修长的特征,通篇奇正相生,使篆书的结构跌宕不拘,生机盎然。线条爽健利落,起冲横扫,一任其轻盈灵动的瘦劲笔法构成他的主体笔调。雅森驱遣笔墨,畅意抒怀的挥洒,显示出书写的灵气, 细劲飞动,又不失凝练硬朗之意。
把握住了篆书艺术中古典美的理性与现代展厅的视觉效果, 使之完美结合在一起。突显作品的形式美是时代的特征,所以他的作品中表现出了用墨的“明净”,又呈现了艺术表现性的“交错”,体现出篆书的虚和之美与力量之美,用转指之法使笔锋在运行过程中不断调整,指腕并用,全身之力贯于毫端,在起止转换中,不避搭笔和翻折,形成一套方圆兼备的用笔方法,于爽利、清劲、潇洒的姿态中产生韵致,减去一些敦厚与苍老,变得率意、任性与随和, 得篆书用笔的率性天真,正如清人陈錬《印言》所云:“大凡伶俐之人,不善交错而善明净,交错者,如山中有树,树中有山,错乱成章,自有妙处。此须老手,乘从文明,若明净则不然,阶前花草,置放有常,池上游鱼,个个可数,若少间以异物,便不成观。”再有他的篆书作品多以行草辅之长跋,既增加了形式之美又得释文论事之功。每每书来,笔酣墨饱、臻微入妙,多以感慨系之,从中折射出其深厚的文学底蕴。又不难分辨其行草之妙,其行草之美与篆书之妙浑然一体。
书写中不求碑的点滴细节,也不酷现帖之某家,只是自然平和的写,坚持书写的流动自在,笔下碑意也隐显不一,帖味也容弃不离,点画苍茫,刚劲浑厚。清代朱和羹《临池心解》云:“作书不能笔笔周到,笔笔有存讫、顿挫……,如对宾客之失其照顾也。”其作得内力坚韧、涵合深沉,弃常规审美范式,凭气力行笔,品相质朴而显真气弥漫,其线有简帛之意,又寓流动之气,使人感受到写碑的轻松和化解生硬之后的动人之态。雅森的隶书取法汉隶,从作品中可见对张迁、西狭、好大王之用功,通篇平静而出,是一种很正常的书写状态,却保留了书法本质的要素,从而产生了固有的痕迹和韵味,让欣赏者感到心绪轻松和悦,以平和之心作书,这种气息感受对一个书家是非常重要的。正如唐太宗李世民《指意》有云:“所资心副相参用, 神气冲和为妙,今比重明轻,用指腕不如用锋芒, 用锋芒不如冲和之气, 自然手腕轻虚,,则锋含沉静。”
再有他的楷书根植于六朝墓志,气韵生动,通过自己的慧心,把节奏化韵律化的自然又在楷书中表现出来,在节奏、韵律中传达出气势和韵味、韵致。方折劲峭,苍拙古朴,值得玩味。清代王澍《竹云题跋》云:“故墨彩艳发,气韵深厚,至数百年犹黑如漆,而余香不散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