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饮”几乎谁都有,试试用你不要的橘子皮来调理。

中医上有一种说法叫痰饮,那么痰饮是什么?痰饮有什么症状?它又要怎么治呢?中医所说的"痰"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来讲,泛指停于体内任何部位,如脏腑、肌腠、四肢、经络等处,无形可见,但临床有"痰"症的表现者。像头晕目眩、呕恶、癫狂昏不识人,或生于体表无名肿物等,认为皆因痰作祟。狭义来讲,是指贮于肺,咳之能出,有形有物可见,触之可及,听之有声的痰。并且将稠黏者称为"痰",清稀者称为"饮",形态不同,但实质相同,所以通称为痰饮。

痰饮一旦形成,便可随气流窜全身,外至皮肉筋骨,内至五脏六腑,无处不到,从而产生不同的病变。所以古人有"痰为诸症之侣"、"顽痰生怪病"、"百病皆因痰作祟"的说法。出现痰饮这种病症的原因较为复杂,没有准确的说法。中医上把痰饮归结于外界环境和自身内在两个方面,外界的环境不好,如风大,寒冷,暑气、湿气重等,饮食方面不注意,自己本身又一直处于烦躁,郁结,大喜大悲这种不平和的状态,这几种因素夹杂在一起,就有可能出现痰饮的病症。如果痰阻于肺,就会出现胸闷,咳嗽多,容易气喘的症状;痰阻于心,就会出现心悸,晕迷,无法集中注意力,略显痴呆的症状;痰阻于胃,就会出现恶心,呕吐,吐痰带有口水丝的症状;痰阻于胆,就会经常口苦,烦躁不安,口干舌燥;痰阻于头,就会经常头晕头痛,感觉头部不适;痰阻于咽喉,就会很难吐出痰,一直感觉痰卡在喉咙;痰阻于经络,就会有四肢不畅,僵硬,麻木等感觉;痰扰乱心火,就会让人变得暴躁好动,脾气差等状况。

既然痰饮这么流行,那么我们如何解决它呢?我们经常熟知的有二陈丸,苓桂术甘汤,五苓散等等很多方剂。那今天老韩再介绍一种物美价廉的方剂给大家,主要是今天吃个橘子想起来的,它就是二贤散。下面看一下这个方子都有什么药材。
【二贤散】
药物组成:橘皮(去白取红)一斤,甘草,盐各四两。
制法:三味药用水五碗,慢火煮,焙干,共研细末,白汤调服。
功能主治:痰饮内停,食后胸满,翻胃,噎膈,肝气痛。膈中痰饮。肝气痛,常服除根。脾家冷积,每食已辄胸满不下,百药不效者,兼治一切痰气。翻胃及痛。
        这个方子还有好几个名字,比如二贤汤,三圣散,涤痰散等。看到这里我们应该发现这个方子主要是治痰的,并且对膈中之痰效果最好,也就是中焦之痰。现代人烟酒必备,饮食积滞,这种痰饮简直太多了。那二贤散是如何治痰饮的,看一下三位药物的功效。
        橘红味辛、苦,性温。归肺、脾经。功能理气宽中,燥湿化痰。多用于咳嗽痰多,食积伤酒,呕恶痞闷。《药品化义》:橘红,辛能横行散结,苦能直行下降,为利气要药。盖治痰须理气,气利痰自愈,故用入肺脾,主一切痰病,功居诸痰药之上。
        甘草总得来说算是补益的药材,虽然常常用来作为调和诸药来用,但它的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等作用不容忽视。和橘皮一起来用不仅仅能治疗吃过东西后的胸满闷、打嗝、肝气痛等问题,还可以涤痰,所以本方又有个名字叫“涤痰散”。

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一书中指出:“盐为百病之主,百病无不用之。”一语道破了盐既可养生,又可致疾,亦可治病的辩证关系。接着李时珍又论述道:“故服补肾药用盐汤者,咸归肾,引药气入本脏也。补心药用炒盐者,心苦虚,以咸补之也。补脾药用炒盐者,虚则补其母,脾乃心之子也。治积聚结核用之者,咸能软坚也。诸痈疽眼目及血病用之者,咸走血也。诸风热病用之者,寒胜热也。大小便病用之者,咸能润下也。骨病、齿病用之者,肾主骨,咸入骨也。吐药用之者,咸引水聚也,能收豆腐与此……”。由此可以看出,以咸补心,虚弱的子脾也受益,咸能润下,引水聚,痰饮有路可走,与橘红、甘草相配,可增强疗疾之力,所以被合称三圣。

如果您觉得本文不错,请转发点赞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