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公原创】从生活、生产、运动中,观察“力”与“巧”的关系!
洪式太极(hongshitaiji)
洪式太极——通过力学原理阐释实战技击;通过人体经络运行感知节节贯穿;通过辩证哲学述说平衡与和谐。本微信平台愿与世人共同探索太极拳的奥秘和唯美!
征稿邮箱:jy6108@163.com
编者按:本文摘录自洪均生先生的原稿文字《论太极拳的力与巧》。
我通过学习认为:王宗岳所著《太极拳论》对拳的理、法及练功、技击等等,讲的最为扼要深刻,无名氏的《十三势行功总歌》、《打手歌》、及武禹襄所写《十三势行功心解》也讲的正确。再就是陈鑫所著《陈氏太极拳图说》讲的较为详尽,他不是单纯讲拳的理法,而是讲了全部一路练法,遗憾的是未讲陈式二路炮捶。可贵之处则是他明确指出:“太极拳,缠法也。”并说明缠法是螺旋形运动,这就为我们研究陈式拳法者献出了指路明灯。
此后杨、武、吴、孙各式也先后出版讲解其本门派的理论和练架方法,作者都煞费苦心地宣传了本门套路,也给爱好者以学习、研究的丰富资料,我们应该首先肯定他们的成绩,不过由于每个人的知识水平、功夫水平不同,所以不免瑕瑜互见,各有其优点,也各有其缺点,全在读者善于批判接受而去伪存真。
例如:《杨式太极拳》的特点有“太极十要”,第一条为“虚灵顶劲”,把王宗岳《太极拳论》的“虚领顶劲”的“领”字改成“灵”字,是否合理?另条“虚实分明”采取武禹襄拳论中讲虚实的原文中头一句“虚实易分清楚”,把第二、三句的“一处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略去,遂使后来学太极拳者将虚实孤立起来,对立而不统一。甚至影响到《陈式太极拳》的作者,竟说为:“重心全部移于某腿”,以表示虚实分明。实则违反拳论“立如平准,腰似车轴”的原则,因为在力学上支点是不应该移动的。《武式太极》要求“小腹将丹田向上托起来”,岂不又与“气沉丹田”相矛盾?徐致一著《吴式太极拳》先说:“应当一柔到底”,后讲推手又说掤捋挤按等应当如何用力,不但使读者莫知所从,而且前后自相矛盾。至于说:“大喝一声,使对方随势倒地”云云,更使人莫测高深。《孙式太极拳》着重讲开合,基本是对的。陈鑫也说过:“此拳用开合二字,便以尽之”。但开合要以螺旋形来开合,不是直线的相对而开,又相对而合。陈鑫是陈氏十六代后裔,武家嫡传,又有文化,但著作所说的“丹田气一分五处”,下文却说分为四处,还有一处的气是留在何处了?按生理状况、按文字逻辑,都十分费解。眼是观察器官,也有人说眼为先锋,应是对的。陈鑫说为:“眼随手运”,同样不合实际运动的需要。
但是,那几篇典型文字对力巧二字,只讲了原则如:《太极拳论》说的显非力胜,快何能为?分别自然之能的力与巧提出“学力”和“默识揣摩”及“用力之久”“愈练愈精”的学习方法,在讲力与巧的结合方法,文中提出“双重之病”,说:“欲避此病,须知阴阳,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我们虽然能理解阴阳是代表力与巧的虚实、刚柔等,但仍难体会怎样像阴阳互不分离而达到相济,怎么做到这个要求,为什么做到这样,就能避免双重之病?究竟什么是双重?双重的“双”到底在哪里?后来,我细细寻译原文的每一句子,终于体会出“左重则左虚,右沉则右杳”的“左和左,右和右”,原来句子前边的左、右是讲手部的力,句子后边的左、右是讲步法配合的巧,也就是左手实则左足虚,右手实则右足虚。上下不同实则避免双重。
又从陈鑫所说的陈式着法攻人如同上螺丝钉那样,不能硬拔出去这句话,才从螺丝钉的进退,体会到阴阳相济的方法,也就是力、巧相结合的方法。螺丝钉的纹有凸、有凹,又是随曲就伸的,纹虽是弧线而钉却是直而硬的,凹处便为阴、为虚,凸处便为阳、为实。当螺丝钉向左旋转时,右方的上边必然逐渐向上转动变为向左,为收为虚,左方的下边又必然同时向下转动,而向右上转,为发为实。在拳的自转动作,收为引进,发为反攻,方向虽然对立,时间却是统一的。我又推想到枪弹的出膛和钻探机的作用,它们不但利用螺旋运动的形式,而且又结合着时间的迅速。螺旋的旋转固然属于技巧,旋转的迅速更是有赖于力的加强。古人论射箭,有的说:“其至尔力也,其中非而力也。”意思是说明:力虽然能使箭射到靶子上,但无巧却不能射中,让人重视巧的方法。又说:“强弩之末,不能穿鲁缟。”意思是说明:强弩之强,在于力大,虽射而能中,却已力竭反而穿不透一层薄绸子,又让人重视力的作用,可见巧与力必须结合。
我们从世界上各种事物的运动观察,可以认识到力与巧是同等重要的,是相辅相成的,不能孤立的,太极拳运动当然也是如此。可以说力等于造机器的原料——钢铁,巧等于把钢铁造成的零件,零件必须制造的合乎规矩、安装的松紧合度才能发挥它的作用,但机械之所以能动,还是依靠热能或电力,同样证明巧、力必须结合,而力为动能。
“洪式太极”微信公众平台
(微信号:hongshit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