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不利
鼻为之不利:
五气入鼻
藏于心肺
心肺有病
而鼻为之不利也
开门见山即指出:
鼻窍
的病变
与心肺
密切相关
临床门诊
有病人以
鼻塞、嗅觉减退
等症状就诊
医生往往
首先是想到
肺出了问题
“肺合皮毛,肺开窍于鼻”
却忽视于
心的问题
所以不免会
漏诊或误治
宗气
积聚于胸中
由肺吸入的
自然界清气
与由脾胃化生的
水谷精微之气
相合而成
通过呼吸道
灌入心脉
以行气血
宗气充盛
呼吸通利
血脉畅行
心主血脉,心藏神,
为五脏六腑之大主
肺
朝百脉、
司呼吸
亦有赖于心
的功能正常
若心有病
肺的朝百脉、司呼吸
的功能必然受到影响
肺又开窍于鼻
故最终
又间接
反映到
鼻窍不利
罗某,女,62岁
鼻塞、嗅觉减退1周就诊
既往有冠心病病史8年余
长期口服
阿司匹林肠溶片、
单硝酸异山梨酯
患者近1周来,不明原因出现
鼻塞、嗅觉减退,时常感到
心胸憋闷疼痛、气短,
无发热、恶寒、
咳嗽、咽痛
等不适
就诊于耳鼻喉科行鼻部检查
及作胸部透视未见明显异常
予口服抗生素配合外滴
具有通鼻窍作用的
药物治疗并无好转
刻下症见:
鼻塞
不闻香臭
以口呼吸
夜间平卧
倍感痛苦
时感心胸
憋闷疼痛、气短,
纳眠不佳,
二便尚调
患者
神情苦恼
精神疲惫
查舌质淡暗、苔白厚,脉弦
作心电图提示有:心肌缺血
审其症脉,切合《内经》:
心肺有病,鼻为之不利
胸痹,胸中气塞,短气,
茯苓杏仁甘草汤主之
故处方:
茯苓15克,杏仁10克,
炙甘草6克,茜草12克,
红花10克,细辛3克,
辛夷6克(包煎),
瓜蒌12克
处方7剂
日服1剂
患者
服上方7剂后
即感鼻窍渐通
但仍不闻香臭
又继以
服用上方
5剂之后
鼻窍通利
能闻香臭
胸中舒畅
已无心胸
憋闷疼痛、
短气之感
方以:
茯苓、炙甘草健脾化痰,
茜草、红花活血通络,
细辛、辛夷温肺化饮、通利鼻窍,
杏仁宣降肺气
全方使:
血脉通利
肺得宣降
故鼻窍不利、心胸
憋闷疼痛
诸症自除
《内经》
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
但是作为中医的理论源泉
一直指导中医的临床实践
中医的传承者应认真研读
丰富自己的中医理论
为临床打下坚实基础
五脏六腑
在头面部
有七窍
上应天道
下有二窍
上下九窍
共为气的通道
五脏,以藏精为用
六腑,以泻以通为用
六腑
皆虚而不实
以通道传化
受五脏浊气
上通与五官七窍
肺将浊气,与大肠通,与鼻为鼻涕,
脾将浊气,与胃通,与口为痰液,
肾将浊气,受与膀胱,与耳为耳屎,
肝将浊气,受与胆通,与目为泪水,
心将浊气,受与小肠,传与舌为苔
与面之耳鼻口目为华
五藏
常内阅于
上七窍也
故
肺气通鼻
肺和则鼻
能知臭香;
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
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
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
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
五藏不和,则七窍不通
六府不和,则留为痛
《五脏别论》虽短
却是脏腑生理之精华
心肺有病,鼻为之不利
这段话对临床
很有指导意义
心肺有病
患者鼻口不利
必须引起重视
并且要察
肛门大便
的表现
魄门即肛门
上下都要查
例如:
有一病人
开始眼干
接着后来
鼻塞不通
干到咽喉
每到晚上睡觉
左卧左鼻不通,右卧右鼻不通
憋得心慌胸闷,喘不过气来
一夜都睡不好
大便几天一次
到医院
查来查去
也查不出
无从下手
到我三五针灸室一摸脉,
脉在三盛,针灸其太阴阳
明当天晚上就睡了个好觉
治疗了10多次
病就完全好了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
五脏不和则七窍不通,
七窍为空,六腑为空
排气五脏浊气
九窍通不通是
五脏的病理
诊断的关键
窍通六腑通
五脏的浊气
排泄就正常
脏腑和
则体安
共享祖训
针道虽多
万法归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