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厉害的人,都懂得这样行动,让自己自律地做事!三个建议
想一想,你做事有没有那种“三分钟热度”的状态?
设定目标时踌躇满志,但需要自己坚持时,却很容易“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为什么会这样?又如何改变呢?
因为驱使我们行动的动机,往往分为三种:
1,生理性动机,如刷牙、吃饭、睡觉。
2,生存性动机,如上班、上学、完成工作等。
3,心理性的动机,就是刷手机、玩游戏、看自己喜欢的电视剧等。
做这三种事情,我们都能够主动去达成某种目标,获得某种需求。
但当我们去做一些诸如“每天看书半个小时”、“坚持每天运动”这些目标时,由于很多时候,这些目标既不是我们生理所需,又没有强制性的生存压力,更很难满足到自己的心理需求,这样我们就很难有足够的动力,坚持做下去了。
而这类目标,就是属于“自我驱动性的动机”。
所谓“自我驱动性动机”,用一句话概括就是:能完成自然很好,没有去做也不会有大问题。
由于你要做的这些事情,只不过是属于你自己设定的一种需求,而这种需求是可有可无,人的大脑又是好逸恶劳的,自然就不想花费太多的精气神在这些事情上去坚持了。
那怎么办呢?
其实,只要反过来,让这些事情与我们三类的需求动机关联起来,我们就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自己的行动力,让自己更好去坚持了。
简单来说,我们必须按照前三类事情需求的底层逻辑去培养习惯,从而让其成为我们自然而然行为的一部分。
这样就有了三个操作步骤:
- 加深你要做的事,跟你个人的关系和意义;
- 给你要做的事,加上一个强烈冲击的必要性;
- 运用循序渐进的机制,给自己种植一个新习惯。
从这三方面着手培养一个小习惯,然后将这个习惯慢慢变成自己各种行为体系中的一部分,那么这时我们再去行动,就不会有那么多阻力,坚持起来也就很容易。
这也是提高我们自控力的重要举措。
为什么你想要实现这个目标?
在知乎上,有一个讲述如何提高行动力的问题,其中一个作者的回答是这样的。
他说:在你行动之前,先问自己三个问题:
1,这个目标你是不是真的想要?
2,你到底有多想要这个目标?
3,迟一点要可以吗?
对于这三个问题,任何人回答前两个时都可以让自己看上去很有行动的冲动,可是在你回答第三个问题时,区别就出来了。
因为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在回答第三个问题时,坚定地说“不!我不能迟一点要,我一定要在限期内做到。”
很多人开始去做一件事,往往只是心血来潮,一时兴起而已。当热情退却,相信他们也就没有了坚持的动力了。
而热情退却的原因,就是在于这个目标,他们迟一点要,什么不去要,对自己也似乎没什么问题。
我们去做一件事,通常都有两种动机:表面动机和深层动机。
你想买一个新款的手机,表面上似乎你觉得旧有的手机跟不上自己的实际需要,所以就换一个好的,其实深层次的动机,仅仅是你比起旧有的手机,更喜欢这款新的手机而已。
同样,当我们做事时,表面看来是因为我们想让自己变得更好,但深层次的需求,并不认为我们需要变得更好,那么我们行动的时就会出现“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情况,最后无疾而终。
正如面前所说,不坚持下去,似乎对自己也没什么关系,那就没理由继续了!
所以,想要让自己更好地坚持目标,我们就要深入挖掘,我们自己为什么想要实现这个目标,找出深层次的动机;没有,也要给自己赋予一个深层次的动机。
这样,就有了三个调整方式:
1,这个目标,跟你人生的哪些方面有强烈的关系?
2,实现这个目标,可以让自己产生哪些重大的变化?
3,不做的后果,能不能盖过自己坚持的辛苦?
当你设定一个目标时,最好问一问自己这三个问题,把自己的目标跟你的一些深层次需求关联起来,让自己有强烈的动机去行动。
你一定要深入思考,深入思考,深入思考。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如果你在大脑只是想一想“我每天要看书”,而没有把这个目标根据上面三个问题,深挖自己这样做的深层次动机,你就很难坚持下去。
例如你想锻炼自己的口才,你的目标是希望自己可以成为一个侃侃而谈、说话有条有理的人。但这个目标,跟你人生的哪些方面有强烈的关系?
接下来你就要深入思考,把这个目标跟你的深层次需求扯上关系:
有了好口才之后,就可以给工作提供更大的帮助,而且还能够拓展自己的职业发展,让自己的生活有更大的变化,而这些变化的结果,确实是自己想要的那种样子。
如果不去实现这个目标,人生就会原地踏步,生活也不会变成自己想要的那个样子。我会失去很多快乐,没有机会遇到喜欢的人,肯定也会故步自封而挣不了太多的钱。
这种不做的后果,自然就比坚持付出的“后果”,更加严重了。
经过这种深度思考,你就能够把前三种需求动机,跟这个目标关联起来。这样你不行动实现目标,你就没有想要的生活,找不到自己想爱的人,过不到自己喜欢的人生。
所以,在你开始做一件事之前,最好问问自己这三个问题,然后尽量认真、详细、具体地回答这三个问题,你给出的答案越是清晰,你越是会找到自己深层次的渴望。
而这,就是挖掘你内在需求的一个重要举措。
让自己的行动有一个清晰的反馈结果
即便我们给自己的行动找到深层次的意义,也知道不去做的后果有多么严重,但我们通常还是很难行动起来。
因为这个后果的反馈,存在“时间滞延(time delay)”的因素,所以我们很难在短时间内,就感受到这个严重后果所带来的冲击。
好比你现在今天不运动,明天就会躺在医院,那么这种“即时结果”的反馈,有时间上的迫切性,属于第二类型强制性的事情,那我们就会不得不做。
可是现在是,“今天不运动”,结果也许是我们比正常的时间提早十年躺进医院而已,那这种结果的“延时性”,就很难给我们带来心理上的强烈冲击了。
缺乏迫切性的冲击,我们自然觉得还有大把时间浪费,反正现在不行动,明天再去做,这样周而复始拖延下去,我们就什么都做不了。
所以,不管做什么事情,我们都要让自己的行动有一个清晰的反馈结果。只要这个结果可视化,无论是一些奖励性的反馈结果,还是一些惩罚性的反馈结果,都能够让我们保持行动的动力。
而让自己有奖励性反馈结果的做法有:
1,用一张纸,把每天行动的实况记录下来,完成的地方打勾勾;
2,把坚持的变化,通过实践的方式让自己获得清晰的感受,如今天学了一句表达方式,立刻运用出来。
3,给自己一个奖励性“实物”,完成阶段性目标,可以玩游戏,或者做想要的事;
这三种方法,都是属于“可视化”的奖励,每天看到这些结果,我们就会有更多的动力去坚持。
当然,在执行目标时,构建一个适合的状态,让自己行动,也是很重要的。
这里提供有四个建议:
1、安排特定的工作时间。
给自己营造一个工作的空间和工作时间,关掉手机与电脑等设备,切断干扰源,尽量让自己处于一种不受打扰的情况。
2、对怎么行动有清楚的认识。
按照正确制定目标的方法,将自己的目标设定好,找到执行的明确目标,参考上文的做法,看看自己要怎么做。
3、适当给予自己挑战。
要让自己对手头上的工作感到压力,这是时间性的限制,什么时间之前一定要完成这个目标呢?超过现实完成,又会有什么后果呢?同样要让这种惩罚性反馈结果可视化,增加自己行动的压力。
4、有阶段性的反馈和奖励。
把给自己的挑战、执行计划和目标,明确定义出来。告诉自己有几件事情要完成?关卡、里程碑在哪里?越清楚越好,这是一天的任务,每天都做更新。
按照这些方法去做,你设定的目标就会更加容易实现,而且还会实现得很好了。
通过培养习惯,让自己建立坚持的行为模式
很多人在刚开始做一件事的时候,就奢望自己能够有足够的自控力去坚持。
但其实,这是错误的!
真相是,并不是我们自控力强了,才能够坚持去做事,而是因为我们通过从小事做起,才慢慢养成坚持自控的习惯。
换言之,想要提高自己的自控力,千万不要一下子给自己做很多很大的事情,而且先让自己做一些很小很简单的事,以此养成习惯。
由于这些很小很简单的事情,做起来并没有什么困难,所以很容易让我们坚持下去,但我们坚持一段时间后,做这件事的这个行为,自然就会变成我们的习惯了。
那么之后,我们就可以以此为基点,逐步提升自己的自控力。这是一个完整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只要持续三周,就能够固定下来。
在开始给自己种植一个新习惯之前,首先要记住三个训练原则:
第一,由简入难;
第二,循序渐进;
第三,反馈明确。
你需要把这件事拆分为一个个简单的任务,以此入手,今天做一个,明天做一个,后天做一个,循序渐进逐个击破,然后每完成一个任务,你都会有一个明确的反馈。
只要这个流程没有差错,那么三个星期之后,你就能够把这件事变成你行动体系的其中一个习惯了。
那怎么开始着手行动呢?
美国著名心理医生沃克·威廉森提出了一个“15分钟效率法则”的建议。这个法则是指,强迫自己在工作开始的初期专注15分钟,通过这15分钟让自己完全进入状态。
一旦进入工作状态,接下来我们做的事情,就会存在“势能”,让我们一直做下去了。
具体执行步骤是:
(1)确定一件自己必须要做的事情;
(2)关掉或切断所有干扰源,必须确保在15分钟内不受到任何干扰;
(3)通过一个简单的任务开始做起来;
(4)在15分钟内,尽量把注意力聚焦在手头上的工作,如有分心,立刻提醒自己拉回来;
(5)15分钟之后,如果实在坚持不住,那就放弃或者做其他事情。
这像不像你在玩游戏、看电视剧时的状态?
在玩游戏时,你肯定会在游戏里遇到一个又一个的挑战,而这些挑战通常都是由易到难的。
当你从一个简单的任务开始做起时,由于容易入手,你很快就会获得了一个即时反馈,好比刚开始不懂得怎么操作,然后你学会了操作的技巧,在这种积极反馈的引领下,你就很容易陷入其中。
这样玩了三到五天之后,你自然就看到自己的一些改变。
同样,你在坚持培养习惯的时候,也可以运用这一机制。把要做的事情,切分为几个15分钟的小任务,每天完成两到三个,由易到难,你很容易坚持的。
这样持续三个星期之后,这个习惯,就会被你培养出来了。这时,你不用怎么花费精气神,你也会控制自己做好这个任务。
而这,就是习惯的力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