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语电视节目】拓展阅读|论开放与传统兼顾,我只服喜洲
喜洲(Hexjieix)。历史源远流长,西汉置叶榆县,原治所即在此。南诏时称“史赕(Sitdat)”或“大厘城(Dopleilzerd)”。据《大理县志稿》记载:“唐大历十四年异牟寻立功迁史城,贞元初始改筑羊苴咩城”。遂将大厘城作为拱卫羊苴咩城的北部屏障,很快就发展成为“邑居人户尤众”的重要据点,故改称“史城(Sitzerd)”,即“第二城”之意。而这里,也是大理国主段氏的故乡。
历史上的喜洲一直人才辈出,无论是革命者、抗战英雄,还是文化名人、工商名流,他们大多思想进步,敢为人先。
清华大学的喜洲人赵康节,早在1935年就撰文主张少生优育;董淑川女士于1938年捐资创建“淑川两级女子小学校”,实行男女生混合编班;喜洲人很早就倡导恋爱自由、集体婚礼,1936年5月26日,共12对青年举行集团结婚,向“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和奢靡浮华的封建婚姻公开宣战。
抗战结束后,喜洲商帮先后合资兴建喜洲万花溪水力发电厂、与官僚资本合办下关水力发电厂投产,开辟了云南滇西地区近代工业的先河,其中的万花溪水电站,它是继我国、同时也是云南第一座水电站——昆明石龙坝水电站之后,成功建成的第二座水电站,也是全国农村建成的第一座水电站,这意味着全国农村还在点油灯、用人畜做工的时候,祖国西南边陲小镇喜洲已经有人点上电灯,并用水电碾米磨面了!
要了解大理必要了解白族,要了解白族必需了解喜洲。即使在经济高速发展,现代文明无孔不入的今天,喜洲都完整地保留着如火把节、本主节、栽秧会、蝴蝶会、耍海会、绕三灵等等传统节日。杨黼所作《词记山花·咏苍洱境》也在喜洲千年古刹圣源寺内,而本主庙之首的“神都”也坐落在喜洲。三坊一照壁的白族民居,大本曲、吹吹腔、霸王鞭、金钱鼓、洞经音乐、民歌小调等各式传统白曲,同样在喜洲随处可见。
喜洲,它承载着大理古老的传统与文明,又开启了大理新时代的风貌与生活,未来的喜洲,一定会在全人类的历史中,续写新的重要篇章。
如果您愿意成为一名自豪的自干白(自备干粮传播白文化),认同我们的宗旨和方向并愿意加入到我们队伍中来,请在后台联系我们,我们热诚期盼您的到来。
版权/作者版权所有,转发仅用于学习,并注明"来源:白语茶座"。违者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