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家灯火】黄宝平:《旅美散记之吃喝篇》

【总第018703期】


旅美散记之吃喝篇
作者:黄宝平
“hello!”这是美国人最常见的问候语。
“吃过了?”这是中国人最经典的问候语。
与中国博大精深的“饮食”和“酒”文化相比,美国人实在是不会吃,不会喝,汉堡、可乐等充其量也就是小朋友的“小吃”,上不了台盘,但美国人日常食用的可乐、牛奶、面包、热狗、三明治、麦当劳、皮萨饼等却代表了美国的饮食文化,如果还能称其为“文化”。
(墨西哥小吃)
在德克萨斯州,从休斯敦开车前往奥斯汀和圣安东尼奥的途中,见高速路边有一望无际的玉米地和高梁地,还有大片大片荒芜的土地和绿草茵茵、牛羊悠然其中的牧场。在德克萨斯州的历史博物馆里,看到了棉花和玉米的百年标本,该州是美国第二大州,以农业为主,全州80%的土地是农场和牧场,棉花产量列美国各州的第一位,稻米、高梁、葡萄、花生和西瓜等农产品的产量也居前列。安哥拉羊毛产量占美国总产量的95%,世界总产量的60%。畜牧业发达,是美国最大的养牛之州,德州牛仔由此而生,布什家族就诞生于该州,在州府奥斯汀圆形的议会大厅里,悬挂了该州历任州长的相片,老布什的位置很抢眼。美国地大物博人稀,美国佬从来就没有为“吃喝”犯过愁。
(小布什像)
中国人就不同了,在民族记忆里,翻一下二十四史,赤地千里、饥荒连年、饿殍遍地的成语充斥字里行间。既便到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因天灾人祸,饿死的不在少数,现60岁上下的人记忆犹新。“吃”和生存、生命息息相关,对“吃”的在意也就无可厚非了。两千多年前的圣人说:民以食为天。还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更有无酒不成席之语,于是国人在“吃喝”上狠下功夫,猛做文章,不但分出八大菜系,而且在火候、刀功、食材、器皿等上面花样百出,地上长的,水中游的,天上飞的,没有不能下肚的。两千多年前的古墓中,竟然有已碳化的谷物和封存完好的酒。
(纽约中国城)
吃喝的本质是为了生存,一要饱,二要好。美国的历史也就两三百年,因为多是移民,吃喝也就五花八门。有人群的地方就有华人,美国各大城市都有“唐人街”和“中国城”。在纽约皇后区的“法拉盛”,就好象到了某个县城,满街的华人,满眼的汉字,中国菜馆遍地开花,超市里,大米、鱼肉、生姜、镇江香醋和四川豆瓣酱等应有尽有,华人想自己做合口味的吃,尽管做。华盛顿的“中国城”是一条街,我光顾了其中的一家小饭店两次。
(海边小饭店)
当然,德克萨斯州六成熟的牛排,还有猪扒和火鸡是必须要吃的,再加上杯带冰块的可乐,要不然白在美国吃喝了。只要进标有“BBQ”字母和一个牛头标志的小屋内,就是烤牛排了,不起眼,但进去是另一番天地,因为牛排猪扒,美国女人丰乳肥臀,男人人高马大。意大利的通心粉、越南面、墨西哥菜、法国大餐等也就只能是品尝一下而已。在德克萨斯州最南的墨西哥湾海边,点了一组10美元的生蠔,共12只,端上来就是劈开的蠔,配料是一点生盐和蕃茄酱,我这中国胃能承受?胆战心惊地吃了4只,口感鲜嫩,几个小时后胃也服帖,没闹事。不过,大米饭、红烧肉、炒青菜,外加一份西红柿蛋汤终究是我辈的最爱。
(海边生蠔)
一部《舌尖上的中国》,国人如痴如醉,世界垂涎欲滴,其实中国“吃”的文化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岗位叫饭碗,谋生叫糊口,受雇叫混饭,混得好叫吃得开,受人欢迎叫吃香,得到照顾叫吃小灶,花积蓄叫吃老本,靠长辈叫啃老,干活多了吃不消,受人伤害叫吃亏,犯了事叫吃官司,男女嫉妒叫吃醋,犹豫不决叫吃不准,办事不力叫吃干饭,负不起责任叫吃不了兜着走等等,反正一切通“吃”。我写下这些、自费去美利坚还显摆,也知道是吃饱了撑的。
(华盛顿中国城)
作者简介
黄宝平,笔名(网名):上善若水、竹西庄人、瀚海,作协会员。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曾任秘书、报社总编、宣传部副部长、新闻中心主任等,现任中国石化某单位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工会主席,高级政工师。
文学作品散见于全国各文学期刊及网络媒体,爱好阅览、历史、地理、户外旅行、徒步、摄影等
在场文学
The presence of literature
主       编:明华
微  信  号:zhaominghua0526
本期编辑:三月雪
微  信  号:shaiwangnv
来稿须知:原创,文责自负。
稿件题材:诗歌、散文、小说、杂文,书法、摄影、绘画作品。
初次投稿:附作者姓名(笔名)、个人简介(150字左右)、照片一张。
投稿信箱:438371346@qq.com   qiufengjj@163.com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