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斯塔科维奇:音乐小故事-3.熊
钢琴练习曲
pianoetude
文 | 莫沄
▼
演奏:Konstantin Scherbakov
~上回链接~
☟
▼
严格来说,老肖这部作品,并不是给孩子进阶用的,只是给他们弹着好玩,通过这部作品去启发音乐想象力,比技巧练习的作用更大。
所以在教学中不能以它为主,中间需要辅以其它教材。
怎么说呢,《音乐小故事》就好比只是零食,不能作为主食米饭。
如果采用这个教学的老师,这是需要清楚的。
这也是很多非钢琴教育专业的人,为儿童写教学作品的通病,老肖如此、舒曼、老柴如此,普罗科菲耶夫也是如此…
只是好听好玩有意思就行了,至于教学上的循序渐进…啊?你港什么啊?我母鸡喔!
而专职钢琴教学的苦逼们,他们的画风就不是这样子。
他们写的作品,一般都会很注意难易程度的衔接。比如车尔尼、布格缪勒、巴托克、卡巴列夫斯基…
当然,专业钢琴老师写的,很多时候音乐又不是那么有意思了…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吧?
▼
《音乐小故事》第3首的标题是熊,在这里第一次出现升号,而且一来就double,D大调。
从技巧上看,它主要是练习断奏与手位的移动。
因为音区的不断变换,双手需要在两个八度之间来回移动。
这个其实没有太多的技术含量,把音认准就是了。另外弹断奏的时候,注意要把力量放下来,别吊着手腕小心翼翼地弹。
▼
音乐上,我们可以看到这里用了很规整,或者说呆板有点SB的四分音符,整整齐齐的。
整个曲子也只有三种音符:二分、四分、八分,附点都木有。
用这么简单的节奏,就是为了刻画熊熊那种呆头呆脑的样子。
像不像?
▼
乐句也很规整,4小节一句,其中第5小节的旋律,在第21小节转到了左手。
我觉得弹到这里的时候,其实可以问一下学生:
这两个句子(5-8小节,21-24小节)像不像?是一样的吗?如果不一样,有什么不同?
让学生自己注意到两个乐句之间,其实开始的节奏都是八分音符,但位置不同了。而且第21小节开始,旋律转到左手,所以要突出一下。
▼
说点题外话,我的主业是教考研音乐史与钢琴。以前,我在教小孩子的钢琴课上,会给学生讲很多很多,恨不得把自己所知的都教给他们…
但是后来发现,通常我讲十句,最后学生能记下来的可能不到一句。
而且一节课里面,如果信息量太大,作为小孩子真的很难全部都消化。
所以后来我慢慢地,就用提问的方式去教学:各种问,不断地问,然后与学生一起商讨…
我发现这样的方式更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因为要逼着学生动脑子,让他主动去想东西,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这样作为老师也轻松很多,如果说以前不断地讲,有点像拉车的话,现在不断地问,则更像骑马,我只要掌控着方向与课堂节奏就好,这样反而让学生在学习的路上,走得更快。
当然,要是碰到那种一问三不知的呆萌脸学生,那…
一点个人想法而已,不喜勿…算了,也不用勿了,使劲喷我吧!
▼
第33小节开始可以算一个Coda,这里的力度p,是全曲唯一的抒情段落,有点像是在做白日梦的感觉。
但只是稍微抒情了那么4小节,但马上又被代表熊的脚步的四分音符给打断了。
在这里我会建议用连奏,并且半踩踏板,一小节一换,到升sol的时候松开,这是我建议的一个演奏法:
这里最大的技巧难点,就是双声部的保留指。如果之前学生没有遇到过这种乐谱上双声部的记谱,可以在这里说一下。
第43-44小节,有一个5指以后的4指上黑键,很有可能是初级阶段的学生,第一次碰到这种特殊指法。注意在5指接4指时,保持手腕的灵活性。
▼
在最后的结束那里,我会有一点点个性化的处理:
不过这样弹我也只是为了好玩,因为觉得一直f到底,会平面化了一点;这样弹让最后有对比,一惊一乍的感觉。
仅供大家参考。
▼
老肖在第3首搞了一头熊进来。
熊啊!
开始觉得很奇怪,不过后来发现,战斗民族好像特别喜欢熊的咧!
只是他们的熊熊,也挺可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