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素华|我的父亲母亲

我的父亲母亲养育了我们姐弟五人。我和二姐是双胞胎,生于1956年,大姐比我大三岁,四妹比我小七岁,弟弟又小六岁。虽然我成长在各种灾害及文革的年代,回想起来感觉我的童年还是很快乐很幸福的。这源于我们有一双诚实厚道、勤劳善良的父母,还有一个温馨和睦的大家庭。
年轻时的父亲

父亲解甲归田之后 

我小时候对父亲没什么印象,直到六岁那年的一天,家里突然来了一个“陌生人”,我跑到北屋门口去看,只见陌生人躺在炕上,头朝里脚在炕沿边上,尽管他躺着,但给我的第一印象是高大、魁梧、英俊。他向我招手,我有点怕,就赶紧跑开了。后来才知道那是我的父亲。

由于腰有病,父亲不能继续部队的工作而提前退休回家了。父亲是个“急性子”的人,又加上在部队干了那么多年的原因,他对我们的教育很严厉:大小事情必须说实话不准撒谎,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大人说话不准插话,吃饭第一碗要给祖母,干活要两只手同时干,对人要有礼貌,高点的座位要让给大人,吃饭时不能吧嗒嘴,碗里不能剩一个米粒,如果碗里面没吃干净就罚背“粒粒皆辛苦”的诗……

记得夏天放学早,我们就去田里割草喂兔子,傍晚回到家,打扫院子的,烧火的,照看弟妹的,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分工,干不完是不允许去街上玩的。由于分工明确我们干的都挺卖力。冬天天黑得早,吃过晚饭,父亲会拿出报纸让我们姐妹几个轮流读,以此检查我们的学习情况。有时就让我们给远在西安的大姑写信,那时感觉好难好难,除了问好之外不知写点啥,但父亲不会因此妥协的,用他的话说,就是越不会写越要写。

在父亲的严厉管教下,我们姐妹的成绩都在上游。其实父亲的严厉背后隐藏着慈爱。一次因我犯了错,父亲就批评我,我心里又生气又委屈,饭也没吃,借着往地栏里倒水的机会,顺着院子的南边就跑到了三婶家。那时祖母还住在三婶家,我一直跟祖母睡在大炕上。我躺在炕上生闷气,过了一会儿,我就听到父亲跟祖母说话,问我在不在。知道我在,他一句话也没有再说就回去了。原来是父亲看我没回屋,也担心我出什么意外。父亲还是在乎我,爱我的。我一下子就不生气了。

受父亲的影响,我从小的愿望就是参军。这个愿望未实现,最后找了个当兵的丈夫,也算实现了自己的部分愿望。

母亲是一个善良勤劳的人。在祖母当家并且和三婶家一起生活的那些年,母亲和三婶一起扛起了这个大家。由于三婶的脚小,重体力活儿多数由母亲干,特别是刷机、卖布这些活自然落在了母亲身上。母亲是一个闲不住的人,每天除去睡那么几个小时的觉之外,她就像上了弦的钟表一样,都是忙忙碌碌的,永远都有干不完的活。为了一家人的吃穿,她是从早干到晚,特别是到了夏天,她的衣服从早上开始就被汗水湿透,也不会停下来歇一会儿。

我13岁的时候跟母亲学做鞋,但母亲说跟你三婶去学吧,她不是不想教我,她是怕在教我的过程中耽误了她的活。所以我的第一双鞋是在心灵手巧的三婶指导下做。必须要说的是,后来三婶86岁的时候,还在帮我给我的两个孙女做小衣服。

母亲是一个非常懂得感恩的人,我祖母活到98岁,最后的十年是在我家度过的,母亲像对待自己的亲娘般地伺候,在祖母最后生病的半个月中,二姑和母亲一起照顾。二姑在屋里照顾,母亲在外面机井旁刷刷洗洗。母亲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多亏了你二姑”。

在父亲的心里,母亲是位贤惠的妇人,所以家里的吃穿零用父亲全部都让母亲做主。我姥姥家属于那种非常贫穷的家庭,每到春节前,母亲就把馍馍、包子、油条、扒谷等收拾上一箢篼,让我们给姥姥家送去。母亲一直很感激父亲对姥姥家的帮助,在母亲心里,父亲就是她的天、她的头、她的主心骨、她的靠山。

我14岁那年晒地瓜干的季节,三姨生了她的第四个孩子,也是我最小的表弟,母亲就替三姨一家犯了愁:最大的表妹只有八岁,一家人的地瓜干怎么晒啊?母亲去跟父亲商量,父亲二话没说,就打发我去帮三姨。可谁又知道我们家也需要人手啊!连同四婶一家的,我们可是要晒11口人的地瓜!那一次我去三姨家住了七八天,晚上想家的时候就在被窝里偷着流泪,但为了母亲我还是坚持了下来。

祖母走了四年后,父亲突然心梗在寿光人民医院抢救。住院的时候,母亲要来陪父亲,父亲他说什么也不让。我知道父亲是怕母亲难过,他不愿意看母亲伤心的样子,大概这就是父亲对母亲的爱吧!抢救了三天,最后父亲还是走了。父亲走后,二姑的悲痛程度一点也不亚于我们这些做儿女的,二姑曾对我说:“你奶奶走时我心里也没这么难过。”可以看出,在二姑心里他这个二哥是多么重要啊!

料理完父亲的后事,我的儿子就查出了黄疸性肝炎,已经比较严重了。可能他一直由姥姥和姥爷在老家带,而跟他差不多大的邻居小孩得了病,他也被传染了。我只好请了一个月的假回家给他打针治疗,同时也陪母亲度过了最悲伤最难熬的一个月。在这段时间里我感受到了母亲的坚强。她跟我说:“不用难受了,你爷寿限到了,他没寿了。”其实我听出来母亲这是在自我安慰,我知道没什么语言比这句话更能安慰母亲了。娘啊!这个时候最应该得到安慰的人是你,可你一直想着去安慰别人!

后来的十几年,母亲又帮我、妹妹和弟弟带大了孩子,度过了她一生中最“清闲”的一段时光。2004年的春天,她被病魔夺去了生命,永远离开了我们。

我的父亲母亲

受父亲母亲的言传身教,我们姐妹四个都做好自己的本分,在各自婆家都得到了婆家人和邻居的好评。你们安息吧,父亲母亲!你们的儿女都早已经长大,你们的孙辈也已经成家立业,我们会继承你们爱人如己的美德,做一个善良诚实的人。

(0)

相关推荐

  • 武 斌丨一直不曾远去的曾祖母

    多少年过去了,失去的事事物物也已经很多了,总有一个慈祥的面庞萦绕在我的脑海,时而模糊时而清晰,细细分辨起来竟是熟悉而又陌生的曾祖母,让我多次潸然泪下. 我出生的时候祖母已经七十多岁了,大约在我五岁的时 ...

  • 请您欣赏《许永保与付红伟趣对子》

    ​许永保与付红伟趣对子 引     子(如图所示) 2021年9月13日16时52分外甥付红伟与表舅许永保用微信推心置腹聊天,(见上图)雅兴大发,提出上联:"懂知姥家恩,方知姨之情" ...

  • 李文义:温暖苦寒日子的火盆 | 就读这篇

    温暖苦寒日子的火盆 李文义 寒冷无比的冬季,农村家家冰冷的土屋里,都有一个灰头土脸的火盆端坐在炕上,徐徐散发着微弱的热量温暖家人. 经年磨损已辨不清色泽的火盆,灰不溜秋不修边幅有些邋遢.家中的火盆是我 ...

  • 俩妈相处三十载

    俩妈相处三十载 李毓英 时光荏苒,一晃几十年过去了.但我的俩妈(母亲与婆母)却难以忘怀.我的母亲活了九十二岁.婆母活了九十六岁.我与二老整整生活了三十余 载. 提起我母,就想掉泪.母亲娘家应县中和村. ...

  • 清明到了

    作者:草叶集 军旅警营 关注军旅警营公众号 阅读更多军旅美文 我母亲祖籍山东文登县,外祖父是义勇军,跟随部队到了新疆.我母亲就出生在新疆,可能喝着新疆的水出生长大的,她大大的眼睛从小就非常好看,有点像 ...

  • 那年,那月,那一盏煤油灯......

    第一次读到汪曾祺先生"家人闲坐,灯火可亲"的文字时,内心便被深深地打动.思绪飞快地回到童年,回到那个点火油灯的岁月. 火油灯也叫煤油灯,是电灯普及之前农村家庭的必备照明工具.灯体一 ...

  • 摩涅:父亲的求学路

    导读 据南岚子底村碑文记载,我家王姓宗族,清初由山东乳山辗转迁徙,最终定居在南岚子底村.父亲知道的王家高祖王忠公,大约在清道光初年(1782-1850)繁衍了我父亲这一脉子孙.高祖生有三子,曾祖王仁公 ...

  • 烟笼渭水月笼沙(下)——沙苑旧事【小说|文友佳作推介】

    作者简介 凌琴,姓王,喜文学,爱绘画,好音乐,乐文史.多年笔耕,鲜有成就,歪歪斜斜,一串脚印.兴来舞文弄墨,时结青涩小果,乐人悦己,不值一提.自以为天地间一匆匆过客,如草芥之于土地,浪花之于江河,微留 ...

  • 爱擎郎:梦想人生(自传小说 • 连载之二 • 母亲)

    阅读本文前,请点击标题下面蓝色字体"温馨微语""关注"我们.倡导原创,感谢转发,欢迎海内外作者赐稿.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文坛园地,奉献给所有高尚灵魂. 人的命运 ...

  • 散文||春节的年轮【征文】

    春节的年轮 忽明忽暗的记忆里,年的尽头,家的炕头总坐着一个要债的男人.他头发稀少,身子像一根竹竿一样又细又高挑.要债人跟我们沾亲,母亲一口一个叫着外甥,父亲掩着慌张,为债主一遍一遍地点烟倒茶,他从清晨 ...

  • 散文《春联的故事》作者/周繁慧

    荐赏 周繁慧佳作 春联的故事 作者/周繁慧   又到贴春联的时候了,每到这时我就会想起我的祖父祖母.我很小的时候,他们就教我读诗,背诗,读春联.祖母教我"鹅,鹅,鹅,曲颈向天歌.白毛浮绿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