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症下药” ,自动化良方 如何为企业强身健体?——专访国药集团医药物流有限公司总经理 顾一民

国药集团医药物流有限公司总经理 顾一民先生

国药控股全资子公司,是实现国药控股全国供应链战略的核心平台。公司始建于2004年5月,注册资本3亿元人民币。是国家5A级综合物流企业,高新技术企业。超过250个地(市)级物流中心,覆盖全国中东部所有地市级以上城市;超过257万平方米GSP认证仓库,3,100辆自有车辆,其中冷藏车辆880辆以上。中国唯一获得全国第三方医药物流许可的第三方医药物流企业。

导语:对于优秀的企业而言,正确认识自身的物流需求并配以合适的装备,是“对症下药”的实践。

三年前,国药集团医药物流有限公司(下文简称:国药物流)上线了中国医药领域第一个“货到人”拣选系统,一时间轰动了业内外。过去的三年中,中国医药领域经历各种行业事件、国家政策等,为这个看似封闭的行业吸引了更多关注度,也为中国医药物流的发展起到了正面的推动效果。“通过这些事件,各个环节的参与者对医药流通重要性的理解程度进一步加深了。”国药物流总经理顾一民总结道,“质量标准越来越严格,物流发展也越来越规范。医药物流的发展走上了正确的轨道。”

三年中,中国医药流通市场的集中度也在进一步提升。国药、华润、上药、九州通四家全国性的企业,支撑起中国的药品分销体系。尽管相比于欧美等发达国家,中国集中度仍有欠缺,但也为后续的发展提出了明确目标,即在现有规模技术上进行递增。

规模“更进一步”,需求走向扁平化、终端化

在这个过程中,国药物流自然也是“更进一步”。据顾一民透露,2019年国药控股销售规模达到了4,200亿元人民币之多,而这得益于国药控股对于市场及未来发展的预测和战略应对,例如其药品的分销体系改革、网络终端下沉、批零一体化业务模式的延伸和推广,以及零售业态的拓展等,帮助国药控股在业务模式进一步提升扁平化、终端化,促使业务规模能够不断快速发展。同时,国药物流的建设也在持续跟进,据顾一民透露,目前国药物流的整体物流仓储面积已经达到250多万平方米,共计大约300个物流中心,以此确保了其在各地的物流供应体系。

成本进一步攀升

“当然物流端在不断下沉的同时,对物流服务的质量要求更高,由此成本压力也会进一步攀升。”顾一民坦言,医药物流的成本相对于其他行业而言确实偏高,不过如同普通商品,医药产品也有“高低之分”,对物流的要求也会随之变化,因此需要对不同商品价值的产品进行差异化管理,才能保证物流成本具有一定的竞争力。这也帮助了国药物流得以承接社会业务,成为第三方物流。“社会化订单意味着更多的个性化需求,非常考验国药物流如何用高附加值的服务去满足客户,尤其是以标准化的服务产品去解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顾一民补充道。

独特的云端全国化网络和企业使命

而国药物流之所以能够提供这些服务,核心优势在于其覆盖率足够广的全国网络,并通过信息化、数字化实现了所有仓储、运输资源的云端化,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全国多仓联动体系,辅以物流资源的高效利用,从而为客户提供一个更好、更有掌控力的物流体系。

同时,作为中国最早的医药流通体系,国药控股承担了中国的医药保障体系建设,即使在后续的市场化中,国药控股旗下的员工仍然保留着这样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每个企业的所有形式决定了企业的具体情况。”顾一民由衷地说道,“十全十美是不存在的。对于国药物流而言,不仅能满足国家的要求和社会的责任,同时能够用一个更好的物流服务体系去解决其他客户的需求,这就是我们要建立的优势。”

最美“逆行者”- 国药物流干线自有车队配送员春节期间到岗率过半,他们风餐露宿、星夜兼程,克服低温雨雪、高速封路等困难,将防疫物资运抵全国各地。▼

以“提升效率”作为降低成本之道

同时国药物流也在不断追求降低物流成本,但这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完成。一方面,中国医药物流已经处于市场化,在“4+7”等政策的加持下,流通成本已被大幅压缩;另一方面,物流成本在医药流通整体成本中占比有限,因此关键在于降低医药流通的供应链成本,而非仅限于节省仓储人工等单个或少量环节的成本。

顾一民进一步解释道:“所有的降本增效一定是在符合国家对于药品质量管理的要求下进行的,而这可能使得全国性企业在不同地区面临不同境遇。例如国药物流在建设全国多仓体系时,就面临了不同省份对于多仓运作不同规定的情况。因此,不如换个角度去解决问题。”于是“提升效率”成为了更好的解决方案。

全国一体化多仓模式

提升效率的首要关键在于整体物流体系的规划。为此,国药物流建设了全国一体化的多仓模式,通过强大的系统支持,推动地方省仓的一体化协同,巩固全国的网络建设,进一步强化一体化能力。具体在规划方面,国药物流以省为单位进行物流规划,包括省内物流网络的规划和物流中心的布局,以此覆盖全省的物流保障,同时考虑到其他区域的平衡。当然,面对不同省份的实际需求,国药物流会因地制宜地设立相应数量的物流中心,影响因素包括了人口、医疗水平等多个方面,这些因素也对每个物流中心的功能、规模、吞吐能力以及配置等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大胆引入“智慧物流”

另一方面则是时下热门的“智慧物流”,而国药物流恰恰是中国医药领域那个“吃螃蟹的人”,国药物流上线的所有自动化项目均能够成功地运行且满足其自身需求。相比过去盲目地上线自动化、智能化项目,如今“选择合适的自动化”已经显得颇为理性,对此,顾一民认为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考量。

首先,企业对于自身业务需求的预测是否准确。一个自动化项目的上线不可能在一朝一夕内完成,这意味着每个方案在设计之初,就要考虑到正式上线时其业务需求产生的变化。而预测的准确与否,直接影响了项目对于未来变化的应对效果。参考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不少企业的物流中心并没有采用大量的自动化技术,而是巧妙地将人工与技术结合在一起,完成了高效率的运营。“这就是对于自身业务的准确性把握,才能够做到恰如其分。当然,无论是国药物流还是其他企业,均会由于某些客观因素导致方案与实际有偏差。”顾一民解释道,“但我们还是有相应的解决方案来修正这些偏差。”

其次,企业是否足够开放。如今,不少大型企业鉴于自身在自动化项目中的经验和需求,成立了相关的集成团队,以此来提升项目的质量和效率,对此顾一民表示,国药物流目前暂时不会有这样的计划,反而国药物流更欢迎物流集成商通过公开、公正、公平的方式来为自己服务。在顾一民看来,集成商服务的客户遍布各个行业,因此拥有了应对更多场景的经验和实用性的技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也为医药领域采用新技术带来了契机。例如此前轰动一时的国药二期项目中的“货到人”拣选,这在医药领域实属首创,这也引领了医药领域对于“货到人”拣选的应用,国药物流在山西的项目中也再次运用了此类解决方案。

“采用智能化技术的出发点是能否带来价值,能否对物流中心会产生较大的改变或者影响,而非追求一种噱头。”顾一民进一步说道,“例如在国药二期项目中引入货到人拣选,主要是为了解决物流网络不断下沉后带来的大量拆零业务需求,我们希望通过引入这个技术来加强对终端配送体系的时效保障。在此类技术的使用达到理想的效果后,我们也正在快速复制到其他有相同需求的项目中。”

同时,顾一民对服务商也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即希望服务商能够保持创新的能力,这也是为何国药物流愿意与各个服务商保持良好合作关系的原因。“我们秉持开放的心态,让更多的新技术能够应用在医药流通领域。如果我们固定了合作伙伴,固然会对我们后续的项目带来一定便利性,但也可能因此限制了其创新的动力,所以我们还是会选择以公开、公平、公正的方式选择合作伙伴,选择合适自己的解决方案。”

提升集中度,打造企业柔性

谈及未来,顾一民表示未来中国医药流通领域的发展仍然以提升集中度为主要目标,形成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同的市场格局,而对于医药物流而言,则将是面临进一步的下沉和更多的C端业务,例如在疫情期间,中国已经开始推动互联网医疗模式的建设,带来了大量为C端配送的需求。同时在物流技术方面,顾一民也给出了自己的看法。现代化和自动化并非是评价企业好坏的标准,例如有些欧美企业部分环节的技术可能已经落后于中国,但是其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形成了稳定、高效的体系,这是值得中国企业学习之处。另一方面,就短时间而言,拆零技术的需求将会被释放,但是采用何种技术仍然需要企业根据自身需求来判断。“重要的是,企业和合作方应该具备足够的柔性,才能够去应对各种各样的变化。”顾一民总结道。

推荐
阅读

中国

现代物流︾杂志

105期-文章精选

● 发展新动能 后疫情时代的智慧物流

● 为更好而改变 台湾新世代冷链物流园区

● 在“下半场”乘风破浪 ——专访福玻斯(上海)物联网科技有限公司 CEO 朱力

● 稳健的进击者:一马当先,要往何方?——专访1药网联合创始人兼执行董事长 于刚
(0)

相关推荐